日日如新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
  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
  本书由何秋菊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现节选书中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三个名字,三个故乡
  文/日本驻华大使夫人 阿南史代
  
  我有三个不同的名字。无论你叫Virginia Helen Stibbs、阿南史代(Fumiyo Anami)还是阿南史代(Anan Shidai),那都是我的名字,它们代表的是我所钟情的三种文化。我生长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26岁时入了日本国籍,但又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历史。所幸,我几乎所有的朋友,无论是美国的、日本的还是中国的,都叫我的昵称“吉霓”,因为这个称呼在三种语言里的发音都很简单。
  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在新奥尔良一个古老的法国社区的小巷散步,这些小巷在很多方面太像北京的胡同了。更有意思的是,新奥尔良很多老房子都有中庭,这些中庭与北京的四合院也极其相似。同样,我住在日本的时候,总会组织我的学生们到东京市内一些老地方去游玩,去寻找过去的足迹。这种漫游、在游玩中发现历史,是我持久的爱好,在中国居住期间我也照常这样做。
  继1983年和1995年两次出使中国之后,2001年,我丈夫又被任命为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我狂喜至极,终于又可以第三次回到我的第三故乡,又可以回到这个曾经居住六年多的城市了,又可以在它的大街小巷漫游了。
  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是在1976年,那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在北京,当时只有五个地方外国游客可以去。当年,我们还去了上海,这个城市使我一见如故,很有点儿我的故乡新奥尔良的港口城市味道。这两个城市也都以美味的虾和螃蟹著称。另外,和新奥尔良、东京一样,上海也有令人痴迷的美妙的爵士乐。
  到1986年为止,我已经走遍中国大地。“走遍每一角落”是我从年轻时起就养成的习惯。在我20岁时,我已经走遍美国各州。然而,“走遍日本”却让我用了不少时间。直到我去年参观了冲绳后,我才敢这样说:我的“三个故乡”的每一个州、县、省我都走过了。
  在我探查古寺庙遗迹之际,总是有人请我到他们家里去喝茶和聊天。有时,我甚至为给我讲故事的老妈妈捶背,如果正好赶上,我也会与接待我的家庭共进午餐。现在,我非常庆幸当时走访了北京城内那么多的胡同,而如今它们中的一些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一次,我拜访了一对老夫妻,而他们的房子恰好是以前的尼姑庵。在我们聊天时,一股浓浓的饭菜香味从他们的锅里飞出来,令人馋得流口水。老妇人告诉我:“在外头的饭馆,你吃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我家老头子曾在皇宫里当御厨。”说完,他们又继续给我讲起这个遗址。“看,我们这儿的地势多低呀,在过去的上百年间,北京的地势高了许多,所以,我们这些老房子就显得低多了,再也见不到当年的气势了。瞧,我们这儿还有一棵古树呢。”然而,这些故事快要绝迹了,因为能讲这些故事的人们已经搬到郊外的楼房里去了。
  一天傍晚,大雨滂沱,我从北京门头沟区一座山上下来之后,在一个小小的山村迷了路。山村小径就像迷宫一样,我真的是辨不清东南西北了,只好向一个院子走去。我听见有声音从屋子里传出,为了避免吓着主人,我大声说道:“我是个外国人,我迷路了。”门开了,我看见这家人正在吃饭。我请求道:“请帮助我找到离开村子的路。”他们二话没说,放下筷子就出来了,一直帮助我找到我停车的地方。事后,每当我跟中国朋友说起这件事儿,他们都大笑,但是,当时我可是笑不出来。
  有时,沿路被打听的人也不跟家人打个招呼,就跳上我的车,随我走了。有很多次,人们放下手头儿的活计跟着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走就是一天。最近,我在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待了一天;天开村的人们以自己的家乡为自豪,他们讲述了流传千年的故事。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些老百姓一旦开了口,就如同决了堤的大坝,收也收不住了。我们所到之处,一会儿就聚集起一大群人。那些老人可能是第一次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客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尤其还是在外国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他们感到很自豪。事实也是如此,他们所讲述的是鲜活的历史。
  回首我在中国与老百姓那些令人高兴的接触,我认识到与我三个故乡保持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不断探寻的过程中,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由于我长着西方人的样子,我常常开玩笑说我是日本的少数民族。不时地,总会有人语气平淡地跟我谈起日本侵华的那段悲惨历史,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叙述当时一些恐怖的情节。然而,他们讲这段历史并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友好谈话;说一句“我很抱歉”这样的话,显得多么苍白,我能做的是,听他们讲下去,承认他们的痛苦,承认那是一场人类的灾难。
  要想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就要明白,我们是相互依靠的伙伴,中国和日本是平等的,是經济上的伙伴,是文化上的兄弟。这种相互依靠的力量必须不断地加强,就像我的三个故乡都对爵士乐充满激情一样,持久不衰。让我们彼此庆贺,庆贺所有这种共同点。
  
  我的孩子出生在北京
  文/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夫人 马吉德
  
  那是1981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有几个第一:第一次在外常驻,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怀孕,然后是第一次生孩子。一个清晨,我的大儿子来到了这个家庭,准确地说,他是早上4:15出生的。我确实知道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是在北京首都医院出生的,我记得太清楚了。
  1981年的时候北京还没有发展成像现在这么好,那时的北京首都医院与现在的首都医院也不能同日而语。从外面看去,医院就像是一座教堂,四处都是雕刻品。里面光线昏暗,灯泡特小,墙上漆的也是很暗淡的颜色。这是一座简易的医院,只有一些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人家告诉我,那时没有几个外国人敢在北京生孩子。我敢。临产之前的几个月我曾到医院参观过,也见过那里的大夫,跟他们很熟识,感觉也很好。对了,那时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会说英语。我们很幸运,医院尽可能地安排会讲英语的医生为我们服务,所以,我没遇到任何问题。而且,医生很关心我,经常到病房去探望。工作人员都非常好,非常有礼貌,乐于助人。医院本身条件的不足都让工作人员善良友好的服务给弥补了。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认不出谁是谁来,因为所有的人,从看门的到医生,都穿着白大褂。有时看着让人觉得害怕,尤其是当过来一位穿白大褂的,手里拿着针管给你打针,我就想,他该不会是看门的人吧。
  我生大儿子时采取了剖腹产术。我清晰地记得被推进手术室的情景。令我惊讶和高兴的是,手术设备非常先进,都是最新的。更令我吃惊的是,他们给我施行了硬膜外麻醉术,就是说,我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做的手术。他们让我侧身蜷缩着躺下,在我的脊椎处打了药液。一股液体流入我的脊骨,慢慢地我感觉腰部以下开始麻木。几分钟后,医生开始给我做手术。有意思的是,整个过程中医生、麻醉师、护士和我之间经常会用目光交流。我能感觉到手术刀在我身上轻盈的滑动,但感觉不到疼痛。麻醉师不时地询问我状态是否良好,她可能是想了解麻醉药是否正常发挥效力。我回想起,当时我曾提醒医生不要将手术器具或纱布之类的落在我体内,他们都大笑起来,医生说,“我尽量试着别落下吧。”我不知道他是很严肃地说呢,还是在取笑我,反正他戴着做手术的大口罩,我也看不见他的面孔。不过,真的是很有趣。
  1984年,我决定在同一所医院生我的二儿子,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用的是全身麻醉,生育过程很容易。我很高兴选择了在北京生育我们的两个儿子。我丈夫更是喜出望外,作为父亲,在儿子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时间就能见到他们,高兴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这里,我要表示对医生、护士们的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全心全意的服务。
  1998年,我们再一次回到北京,在这个城市又生活了四年,两个儿子已经十几岁了。他们分别在五岁、三岁的时候离开北京,所以重新回到久别的北京,崭新的面貌给这两个孩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北京的确有了巨大的发展,我还记得20年以前,北京饭店是最高的建筑,而长城喜来登饭店正在建设中。那时,公路上没有多少小汽车,清晨或傍晚上下班时间,昏暗的道路上奔涌着自行车的洪流。但是现在,举目望去,高楼林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全都是大规模、大手笔。晚间,过去昏暗的街道,现在都明亮了起来,给人以“不夜城”的感觉。
  一年前,我有过一次不同凡响的经历。我去看望一位在首都医院生孩子的同事,向值班护士打听要去的病房,她告诉我在右首倒数第二间屋。当我走在明亮的走廊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不由得脑袋里产生了幻觉。就在我推开门,迈进病房的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生老二时住过的房间,唯一不同的是床移动了位置。我感觉有点儿怀旧的味道,就对朋友说:“真是‘时光飞逝’啊!”
  两年前,老大离开家去美国进行深造,老二还在北京,和我们在一起,但很快他就会跟他哥哥一样到美国去学习。这哥俩对北京永远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生在北京,与北京国际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那里他们一直读完高中。除了马来西亚,北京永远会是他们未来要去的目的地之一,因为那已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无论他们在哪里,北京都会在他们心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信息反馈请发至xiaotanzhen@126.cm,欢迎交流。)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记得英国喜剧家卓别林曾经说过: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作者题记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走遍中国衡阳》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热播,每天以30分钟的大容量,向国内和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衡阳独特的地方文化,一时间,该栏目收视率全线飘红,国内外的观众也好评如潮,极大地激起了衡阳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看到这组
期刊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人是故事的主角。人物稿件在新闻写作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原因大致如此。对外人物稿件又具特殊性,要吸引外国人的眼光。  这就需要选择故事性强的故事,具有人类文化共通的东西。英文行文更注重真实表达,虚词较少,直线逻辑较强。  从事对外报道的第七个年头,笔者尝试在对外人物写作上探索。透过一次次采访,触碰不同人物的内心,深感命运远比任何艺术家更伟大,生活的质地常为文字所不逮。  记者只是一
期刊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外文局在此召开大会,隆重纪念新中国对外出版发行事业开创暨中国外文局成立6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央外宣办,向中国外文局成立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60年来为我国外宣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文局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刚才,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代表党中央致外文局的贺信。贺信充分
期刊
2009年9月4日,中国外文局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致信外文局表示祝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出席纪念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作了题为《肩负责任使命推进二次创业谱写对外宣传事业的新篇章》的讲话,讲话简要回顾了外文局的历史,感谢党和国家领导人
期刊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白岩松是他们很熟悉的一个名字;不过,对于芸芸海外观众、特别是外国人而言,这个发音还算顺溜的中文名字恐怕除了“中国人”、“闭路电视”(注: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缩写CCTV与“闭路电视”的缩写一样),很难让他们还能联想起什么。  但是,如果请他们来当评委,这并不影响他们给白岩松今年3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打一个比较好看的分数。原因何在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媒体研究学者辛欣博士一语道
期刊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6月4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的重要讲演,依然在世界政坛的公共空间里不停回荡;而那些饱含情感冲击力和心灵穿透力的叙事语言和新外交理念,更是在全球十几亿穆斯林的头脑中,被不断重放、回味和冥想。整个演讲,虽不到一个小时,但是点面兼顾,入情入理,既坦诚直白地剖析了美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现存的隔阂冲突及其根源,又以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全面阐述了新政府“认真倾听、重塑形象
期刊
我胸中不由自主涌出一股怜悯。  “你好中国之旧金山友谊商店”的玻璃橱窗外,一群美国人趴在窗台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最新型号的海尔和长虹高清全息投影设备。这些奢侈品只有极少数在中国有亲戚的人,或者能搞到人民币及人民币兑换券的才能拥有。  《2046年美国节俭生活指南》中反复告诫,美国满大街是兑换人民币的人。他们用蹩脚的普通话,流窜在街头巷尾,逢人便问:“朋友,换钱!换钱!”这样的人不少,也很烦人。  我
期刊
2007年9月,我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研讨班。该班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授课、与美国政府、国会、军方及媒体的高层人士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以了解美国政治、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国会和军方应对媒体及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为重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我受益匪浅。其中,感受颇深的是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问题,这也是作为新闻发布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必须做好的功课。 
期刊
库布其沙漠地处中国黄河中游的南缘,黄河为弓,沙漠为弦,“库布其”在蒙古文中译为“弓上的弦”,这里一千年前是一片沃土,一百年前是一片荒漠,现在正 在成为绿洲。  2007年8月26日,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七星湖召开。此次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华海外联谊会、国家林业局、中国工程院、 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
期刊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山西之行    山西是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