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中除了少数民族有加分政策以外,将取消其他类别的所有加分。网上和微信上已经发出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声音,现在的小学语文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现状看,还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怕作文的现状仍普遍存在。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教语文难,教好作文更难。“写好作文真难”——不少学生更是这样认为。毋庸置疑,这应该缘于学生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写作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米”,“炊”起来容易呢?
  一、加强阅读,得法于课内
  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把作文指导纳入阅读教学中,确实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都读过许多好文章,虽然不能对文章认识得很深入,理解得很透彻,至少对“作文”有了初步的印象。叶老说过:“作文和说话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只不过两者用来表现的工具不同罢了。作文以笔头表达出来,说话以口头表达出来。说话有时没什么中心、目的,可以不着边际,东拉西扯;而作文有中心、有条理、有组织。”所以说,作文其实就是把我们内心世界的思想活动,有条理、有中心地组织起来表达出来的过程。小学课文选取的那些文章就是作家们写出来的“作文”。我们要带领学生认识这些“作文”的真面目,学习领会作家表达思想的方式、方法。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多读、好问是通向这一目标的唯一渠道。通过反复读,使学生心中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明晰起来,一旦经过老师的指点迷津,学生心中就豁然开朗。如此就达到了读的目的,也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叫作文,并为下一步学生的“写”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当然在阅读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更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品尝到乐趣;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兴味盎然地自主涵泳,使他们“会读、读会”,读时能用心去体味,循着作家的思路,咀嚼出作家的感受来;让学生乐于走进文本感悟、思考、收获,享受阅读的乐趣,打造“悦读”课堂,以求得广泛积累,形成灵活运用表达。
  二、融合读写,受益于课外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而写也必然牵涉到读,所以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必须充分发挥以读促写的作用,即在阅读中渗透相关写的知识,并把所学的写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颇具典范性,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佳作,我们尽可充分加以利用。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平时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动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报刊,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捡珍拾贝,吸取营养,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写的训练。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紧扣训练点,设计好形式多样的练笔。比如学了《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并按“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仔细观察这种小动物,进行生动的描写。由于学生从文中学到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与写作方法,有例可仿,写起来便觉得流畅多了。再如,学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后,仿写其中的一个小节,赞美祖国或家乡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学生也能信手拈来。
  又如,《爱之链》,课文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拓展的空间,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都能进行合理构思,有话可写。有的课文或极具感染力,或蕴含哲理,给予读者启迪,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一写。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霍金在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为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霍金的感人精神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阅读的真实感受……这些练笔方式有原文为依据,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学生写起来兴趣盎然,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三、留心生活,厚积而薄发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社会、家庭到处都是他们活动的天地,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指导学生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不可流于形式。如观察人物,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这些方面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世界,研究他们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观察事件,要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观察自然景物要指导学生对季节与时令变化、大地山川的姿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风吹云变、雨雪飘落等进行细致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千奇百怪,这些光靠学生自己去观察是不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采取有效的观察方法,如多角度观察、对比观察、结合实际反复观察、体验观察等。
  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积累。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观察所得,从写观察日记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有關积累的簿本,如“一日一得”“随手记”“心灵火花”等,还要让学生养成手勤、眼勤、嘴勤的好习惯,广泛积累。这样开拓了他们的写作思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留心周围事物,认识事物特点,为习作提供素材,拓开习作的源泉。
  四、关注评点,推陈而出新
  讲评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在学生写作实践基础上的总结点评,常常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同时对今后学生再作文的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应以激励为主,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习作中的闪光处要加以点赞,而对于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则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来。如此,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章还是有亮点的,只是一些构思不够精巧,一些小细节尚缺火候,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有信心下笔了。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讲评的权力下放,鼓励学生参与评议,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譬如,写《一个有趣的发现》,在讲评时,可挑选平时写作好的同学的作文开头或结尾,让学生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总结,使文章更有生机。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话很值得大家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要写一手好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练,多借鉴,还要求学生要有开卷不合、笔耕不辍的精神,平素“厚积”而用时方能“薄发”,习作时即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遍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古代优秀诗歌,却没有一篇古文。小学高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现代文教材内容改编自古文,如《负荆请罪》《螳螂捕蝉》《孔子游春》……初步进行简单的小古文学习,可以使儿童感受我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扎下
期刊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列为科学素养的一大要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期刊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者,科普文也是学生了解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的重要过渡。然而,由于科普文知识性较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科普文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往往会取得很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趣味,科普文教学更需要用趣味来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理文。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极好材料。这几篇说理文的行文邏辑和表达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结构上看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生如何学好说理文,教师怎样从“语用”的视角抓住说理文的共性进行教学,帮
期刊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期刊
【课例】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  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  师:“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板书课题)  生:是足字旁的路。  师:为什么是足字旁?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  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  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  生:是小鸟!  师:小鸟认错人了,惹祸的就是它
期刊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道理放到语文课堂上来看,亦有道理,留白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美丽之所在。近日,我教学了一篇文言文《夸父逐日》。因文体特殊,我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设计,都有关于“留白”。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一种颇具艺术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在于教师要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在知识
期刊
【设计理念】  语言表达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儿童的起步写作,语言表达往往枯燥无味,如记流水账。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目标与内容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和写话基础,正是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时期,教材中
期刊
《马说》是一篇文言说理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本文时,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此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温故中“识体”,纠误中“学知”,诵读中“悟情”,探究中“育能”,发问中“明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背景】  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之间能画等号吗?上学期,我在第一个班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自以为是地设置了许多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想用一个一个连环问来把学生的思路纳入到我的思维轨迹中来,事实上也确实把那帮“听话”的孩子们带进了我自己所陶醉的状态之中。然而,课后读后感的小练笔却毫不留情地告诉我,我上课时的“声嘶力竭”只不过是白费力气和感情的自我欣赏,学生根本无法凭空理解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