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笔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进行了“巧用学具”的尝试.本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三方面阐述了巧用学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巧用;学具;动起来
一、巧用学具的直观性,让学生在“动”中感知数学概念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形成知识表象,从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这节课中,教师注重巧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课例片段一】
……
(1)用1个圆片表示数,初步感受位值思想.
师:请你们用1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表示一个数,这个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用数位表和1个圆片摆数,师巡视.
生汇报.
师:还用这个圆片,你们能表示别的数吗?
师:请你们用2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表示一个数,这个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用数位表和2个圆片摆数,师巡视.
生汇报.
(3)用3个圆片表示数,建立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用3个圆片摆一摆.想一想怎样表示出一个最大的数?怎样表示出一个最小的数?把表示的数记录下来.
……
教师注重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教师通过“用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的活动,以表格的形式把抽象的数位、位值概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操作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样数量的圆片摆在不同数位(十位和个位)上,表示的数不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位及位值概念的理解.
二、巧用学具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动”中拓展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得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我在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5页的思考题时,精心设计了有趣的情境,充分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
【课例片段二】
课件出示题目.
师:怎样乘船才能安全地把这些东西运过河?
师:请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小船、狼、羊和菜的卡片,以及画了小河的A4纸,请你当农夫,试一试把这些东西安全运过河.然后把你的方案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生独立操作,师巡视.
师:请你们把自己的方案在小组里交流.
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案?
小组汇报.
……
师:第一次农夫带狼过河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羊会吃菜.
师:第一次农夫带菜过河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狼会吃羊.
师:谁能用你的学具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运送的过程呢?
生运用学具,边操作、边演示,流利地介绍运送的过程.
……
这是一个经典的趣味题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考虑过河的人、动物和物品之间的制约关系,再筹划、安排,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三年级还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我指导学生在课前制作了小船、狼、羊和菜的卡片,引导他们在A4纸上画一条小河,给他们创设农夫运货物的情境.学生把自己当作农夫,对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认真地边说边摆.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探索,并借助前期研究经验,让学生在写一写、画一画中寻找到最佳的运送方案.我通过巧用学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学具的操作性,让学生在“动”中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采用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活动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师在应用提高环节设计了一个分纽扣的活动.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的纽扣卡片(信封装).(如图)
【课例片段三】
师:请把你们的学具卡片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能把这些扣子分一分吗?
生拿出信封里的纽扣卡片,仔细观察.
师: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分成几类?小组的同学讨论.
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师巡视引导思考.
小组汇报.
师:请根据你们刚才讨论的分类标准,自己分一分,然后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独立操作,师巡视点拨.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并呈现统计结果,师引导学生评价.
师:同样都是这些纽扣,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
本案例突出表现了数学中的“分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如扣子的形状、颜色或扣眼的数量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而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教师通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学具卡片)进行比较、分类和整理,在比较、分类、排列、整理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师通过巧用学具的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整理过程,并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在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点子图、计数器、图形卡片等学具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学具,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
【关键词】巧用;学具;动起来
一、巧用学具的直观性,让学生在“动”中感知数学概念
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形成知识表象,从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这节课中,教师注重巧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课例片段一】
……
(1)用1个圆片表示数,初步感受位值思想.
师:请你们用1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表示一个数,这个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用数位表和1个圆片摆数,师巡视.
生汇报.
师:还用这个圆片,你们能表示别的数吗?
师:请你们用2个圆片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表示一个数,这个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用数位表和2个圆片摆数,师巡视.
生汇报.
(3)用3个圆片表示数,建立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用3个圆片摆一摆.想一想怎样表示出一个最大的数?怎样表示出一个最小的数?把表示的数记录下来.
……
教师注重用直观形式让学生感受数位及位值的概念.教师通过“用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的活动,以表格的形式把抽象的数位、位值概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操作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样数量的圆片摆在不同数位(十位和个位)上,表示的数不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位及位值概念的理解.
二、巧用学具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动”中拓展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得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我在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5页的思考题时,精心设计了有趣的情境,充分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
【课例片段二】
课件出示题目.
师:怎样乘船才能安全地把这些东西运过河?
师:请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小船、狼、羊和菜的卡片,以及画了小河的A4纸,请你当农夫,试一试把这些东西安全运过河.然后把你的方案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生独立操作,师巡视.
师:请你们把自己的方案在小组里交流.
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案?
小组汇报.
……
师:第一次农夫带狼过河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羊会吃菜.
师:第一次农夫带菜过河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狼会吃羊.
师:谁能用你的学具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运送的过程呢?
生运用学具,边操作、边演示,流利地介绍运送的过程.
……
这是一个经典的趣味题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考虑过河的人、动物和物品之间的制约关系,再筹划、安排,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三年级还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我指导学生在课前制作了小船、狼、羊和菜的卡片,引导他们在A4纸上画一条小河,给他们创设农夫运货物的情境.学生把自己当作农夫,对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认真地边说边摆.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探索,并借助前期研究经验,让学生在写一写、画一画中寻找到最佳的运送方案.我通过巧用学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学具的操作性,让学生在“动”中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采用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活动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如,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师在应用提高环节设计了一个分纽扣的活动.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的纽扣卡片(信封装).(如图)
【课例片段三】
师:请把你们的学具卡片拿出来,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能把这些扣子分一分吗?
生拿出信封里的纽扣卡片,仔细观察.
师: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分成几类?小组的同学讨论.
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师巡视引导思考.
小组汇报.
师:请根据你们刚才讨论的分类标准,自己分一分,然后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独立操作,师巡视点拨.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并呈现统计结果,师引导学生评价.
师:同样都是这些纽扣,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
本案例突出表现了数学中的“分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分类是要依赖分类标准的,如扣子的形状、颜色或扣眼的数量都可以作为分类的标准,而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教师通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学具卡片)进行比较、分类和整理,在比较、分类、排列、整理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教师通过巧用学具的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整理过程,并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在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点子图、计数器、图形卡片等学具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学具,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