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精神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h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评文论字,常以老辣言之,所谓老辣,指的是火候、道行的精准、深厚。这里提及的“老辣”一词,实际上隐含着某种顺序关系,即老而后辣之,老可指年岁,也可指从业经历之久。约定俗成,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是也。由此可知,散文是一种老年文体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阅世的深度与视野的宽度,非闪电式的才华所能托举。王国维先生主张客观诗人要多阅世,阅世与阅读,乃为文之道的两个支点,缺了一点,文气就会衰减。
  阅世为年岁增长的必修课,但也不排斥特例,我们的文化系统里向来有少年老成的说辞。在当下散文界,胡竹峰堪称少年老成的例证,观其人,沉稳平和,阅其文,则如阶下老僧之谈。韩愈有气盛言宜的说辞,熟悉竹峰文字的朋友们皆知,其文章自有一番独特的气韵。魏文帝曾将文气之独特归结到天赋的准则上去,此论甚为玄虚,姑且搁置。
  活跃在当下文学现场且不同代际的散文作家风格的形成,要点有二,阅读养成的趣味为主,文学交际促成的在场影响则次之。与诸多散文作家将目光锁定在“当下”不同的是,胡竹峰的视野越过了当代或者现代的阙域,其间接地汲取上至先秦诸子、六朝文章,再到唐宋古文,后延到明清小品文的经脉中去,不单是文章法度,古典的茶道、书法、饮食等士大夫倾心赏玩的小摆设,素欢喜之。
  《木屑集》第一则为《笔记》,所追叙的就是自我文章法度的饮取之地,这一地带纵横贯通。从庄子的《逍遥游》,下延至近人(或今人)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沉浸日久,便有了心得。这心得,既有对古人文章的感知,也有自我的读取之道。通观《笔记》中之所列举,堪称中国文章的一段掠影,这些不同时代的作品拥有两个共性的特点,一方面在形制上皆为短章,语少而意足;另一方面,在精神底色上,这些文章皆呈现出独特的“自况”色彩。如同夫子自道之“暮春者”或“道之不行”,他们的这种“自况”皆超越了洛阳纸贵的现实欲求,甚至超越了赢取身前身后名的心理驱动,而是指向某种存在的自明。
  新时期文学以来,从西方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的做法遍被华林,散文也不例外。从文学理念到写作技法,各有所取,各有所需。比较而言,散文的姿态相对保守,还有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现代传统文学。这其中,将目光投向中国文统的则寥寥无几,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谈到,在师古而不泥古的层面上,当下有三位散文作家成绩斐然。浙江的陆春祥集中开掘中国古典笔记的矿藏,创造出笔记体随笔这一体式。来自中原的冯杰则师法明清到民国的小品文,同时从古代医学典籍、《聊斋志异》等白话短篇小说中吸取营养,在自己的文章中极力打造“北中原”这一主题意象,其文风悠游不迫,内含幽默的因子,因袭了传统士大夫的趣味。胡竹峰的散文随笔,看上去与冯杰颇为相像,都走的是小品文的路线,求其短而舍其长,文风皆有传统的笔致和情调,读他们的文章,皆有古气袭来之感。不过,两者终归同行而分道,在表达和取材上,胡竹峰更加随意,在文体追求上,他似乎在贯通文脉的基础上,欲营造一种新的法度。正所谓,天地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胡竹峰欲以丹青妙手,调和日常所见及不常见之物,上色着情,进而打通文学与生活的隔阂,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就是文章,文章也是生活方式之一种。而上述诸言,恰恰是其文章独特气韵的主要内容。
  李健吾先生曾将中国文化总结为一种“竹简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入国人的文章写作、欣赏心理、文人雅集之中。辞达而已,绘事后素,就是这种精神的精练表达。竹简精神与书写传统有关,也和汉语的基本属性有关。汉语的极端单音节性造就了文学表达系统高度凝练的特点,使得在审美上,形成了推崇简练、精确的心理定势。纵观胡竹峰所作,在法度上,他将鲁迅的命题“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贯彻到某种极致之境。这里所谓的“随便”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在取材上,散文可以做到千变万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题”;另一层则是在处理上,追求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从白话散文史的经验来看,散文的书写很不容易抵达随便的程度,废名和周作人皆为冲淡平和之路,晚年的孙犁走的是真纯路线,至于林、梁、钱等散文方家,则是另外道路上的马车。符合随便这个标尺的散文作家,除了汪曾祺之外,其他作家皆不够典范和完整。胡竹峰的文字,其手、其口、其心浑然一体,随便的尺度似乎比之汪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笔下,几乎全部是烟火痕迹,却又让人不觉想到烟火之外的东西。如《发饭癫》这则短文,题目加内容加标点,恰好百字,有童年行止,有祖母的对白,有结尾处看似闲笔却不等闲的备注之语。从取材上,不过是从万千童年片段中随意舀取。再对照《木屑集》中其他短章的取材就可以发现,哪怕是枯树断枝,或者残砖断瓦,对于胡竹峰来说,皆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关键之处不在于题材的大小形制,而在于妙理的注入。再说《发饭癫》这个作品,体例上如同《世说新语》,却又抽掉了游心太玄的内容,注入的则是现实的沉痛,这些沉痛恰在留白处。此外,在表达上,胡竹峰的文字也特别随意,形成了独有的腔调,这种腔调,在冯杰、止庵、车前子的小品中皆难以寻见。他的这种腔调相当难于把握,似乎与无相之相有关,但又不全是,似乎与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关,但也不尽是。其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源于其独特的腔调,则无迹可寻。
  在精神品相上,虽然胡竹峰师法古人甚多,但他并没有被古人埋没。个性表达之于散文如同个人印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散文忌讳的就是千人一面。胡竹峰的文章属于那种在万千绿叶中打眼即可辨别的一枝,之所以如此,除了独特的腔调外,其文的精神个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的策马”上。他的小品文看似随意,但对于自我,向来不加遮蔽地托出,他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于读者,但也绝不掩饰自我的喜怒哀乐。梅花好不好看,必须要等到“我”来看之后,好看不好看,方成为实相。而“我”既不强夺万物,也不强夺读者,“我”要带上最真实的“自我”来看梅花,来访古寺,来翻查旧籍,来访友觅踪。因为这“自我的策马”,使得他的言说之道似乎有着鲜明的“自言自语”调子。这就是胡竹峰,不在乎武功的高低,而在乎武功的自創。
  法国的福柯曾指出,文化不是一种教条,一种学说和理论,文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当下散文云集了乡土叙事及历史材料的翻炒,苦难多,感人的泪水多,故事也多,就是文化味道太淡了。时代的焦虑和紧张同样投射在散文文体上,使得当下的散文少了趣味、情态、闲适及幽默。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摘掉其间的批判性要素,就作文之法而言,老先生举手投足之中,尽显个体的狡黠和文化自信。单一的狡黠容易让人生厌,和文化自信组合在一起,则游戏精神通透,换成大白话就是,太好玩了!比之鲁迅式的杂感,胡竹峰的随笔小品圆润诸多,他还没有宽大到狡黠的程度,而文化味道则浸透于笔墨,再加上敦厚处凸显的智慧之光,已相当可观了。
其他文献
萧钰先生所藏的青花瓷砖是一件非常少见的器物,我曾有幸鉴赏过。初见是在2004年的夏季,那时萧先生为求证此物的年代来到寒舍。当我第一眼见到这对瓷砖时感到分外惊奇,被它罕见的器形所吸引。这件瓷砖呈长方形,长46厘米、高35厘米、宽15厘米体积较大,器体重达22千克;正面与两侧面绘青花纹饰;背面及上下两面均不施釉,露较粗的胎体;在一边还刻一形状稚拙的“宗”字。最为奇特之处在上下两面内沿还有两个长方形的凹
期刊
“风筝不断线”    2006年1月15日-22日,86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2005年新作展”,除展出画家2005年创作的38件水墨画作品之外,还首次向世人展出了22件书法作品。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2004年,吴冠中先生身体欠佳,少有新作。2005年,86岁的吴冠中先生身体好转,似“老牛反刍”(自语),创作了一批绘
期刊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诚信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在艺术品拍卖的书画小拍中,公然拍卖名家书画赝品这种行为却愈演愈烈。伪作冒用他人名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权;临仿的伪作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权;盗用他人姓名从事这种欺诈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凡此种种劣迹的衍生物——赝品,却堂而皇之出现在艺术品拍卖的小拍中。这些小拍成为大量倾销书画伪作的公开场所。过去卖假画是编好故事私下做的事,是见不得人的,现在
期刊
玉器价格评估的必要性    国人素有礼玉、爱玉、赏玉、佩玉、藏玉的情结。自距今1万年前的史前社会以来,制作精细工巧、材质温润坚硬的各式玉器便一直是人们敬仰礼神、美化装饰、身份标志、财富象征的珍奇物品,成为历代王朝上层社会和世俗百姓共同喜爱与追觅的对象。玉器文化既具有源远流长、经久不绝的纵向特征,又拥有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横向特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区域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承担过性质迥异的社会功能
期刊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明漆器后,初生的漆工艺就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大约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进入了它的高峰时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漆器数以千百计。如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出土1500多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700多件;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700多件;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500多件;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300多件;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出土各类器物
期刊
2005年秋季,一向不为人所重的素描作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11月4日,中国嘉德推出的吴冠中1990年作《人体素描》(2幅)拍出了30.8万元的高价。紧接着,第二天北京华辰油画专场上拍的陈丹青1980年作《西藏组画》素描草图之一以18.7万元成交。时隔5日,广州嘉德推出的靳尚谊1967年作《毛泽东像素描》也以30.8万元高价成交。一时之间,名家作品素描受到了热衷于西画的收藏者广泛关注。
期刊
2005年国庆期间,中国收藏家协会举办“免费鉴宝”活动,吸引了全国十余个省市的1200余位鉴藏家,鉴宝2000余件,涵盖书画、瓷器、玉器、青铜、钱币等各方面,发现30余件精美的藏品。笔者现将其中一件华山水画手卷《播角欲聋山》(笔者根据华题款暂定)介绍给读者。  华原名德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出生于福建上杭白沙村华家亭,上杭晋时为新罗县。后迁居浙江,为“不忘桑梓之乡”,取号“新罗山人”。因家
期刊
提起明清瓷器的收藏地,首先想到的是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也收藏有一批精美的明清瓷器。现选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件介绍给大家,并对其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明宣德白釉暗莲瓣纹大莲子碗    此碗是明宣德时景德镇御器厂产品。莲子碗流行于明永宣时期,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品种有青花和白釉,外壁多为莲瓣纹,呈单体细长形状。如1994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东门遗址出
期刊
对民藏元青花研究的关注,绝非始于今日。但2005年7月12日佳士得以天价拍出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纹大罐后,由此产生的冲击力,至今余波未减,使“元青花研究”更加敏感,以致该年底的两件事,在民间收藏界及文博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一是2005年10月22-23日,由《收藏》杂志社主办的“西安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理论研讨会”及会后发布的《西安宣言》。“西安研讨会”就民间收藏形势作了全面评估,认为民间收藏正深入
期刊
被誉为“南谢(稚柳)北徐(邦达)”的两位中国书画鉴定泰斗对一幅署名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不少人感叹,大鉴定家尚且不完全可信,遑论他人。这是流行在圈内外的认识误区,以为凡是鉴定权威都百分之百正确。大鉴定家走眼的故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已故中国古陶瓷学大师日本的小山富士和中国的冯先铭都言之凿凿地认为流散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的一件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龙纹大瓶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