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碧华《青蛇》中的“非纯情写作”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碧华,香港作家、记者、编剧、教师。她的小说常常采用严峻冷静的语言以及绮丽鬼魅的笔调,描绘着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表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以爱情书写传统、以爱情书写人性、以爱情书写“爱情”三个大标题,分析李碧华写作中的“非纯情写作”特色,探究《青蛇》中李碧华的古典美学审美视角,剖析出其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 李碧华;《青蛇》;非纯情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0-02
  《青蛇》采用了“非纯情写作”的方式描写爱情,作为一本具有商业性质的言情小说,毋庸置疑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是这份爱情又并非人们所熟知歌颂的高尚爱情,相反,她所描绘的爱情,有对社会现实现状的思考,有对历史传统美学的追忆,有对人性善恶两面的剖析。
  一、以爱情书写传统
  李碧华言情小说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多种因素密不可分。由于香港被殖民导致的“失根”文化现象,李碧华在她的创作中处处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李碧华在《青蛇》中将爱情和传统文化结合,进行着“非纯情写作”创作,在爱情描写中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芒,又在传统故事里融合着自己的爱情观念。
  李碧华《青蛇》对传统文化的契合从作品名和小说原型就可以看出。《青蛇》改编自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作品中最能体现李碧华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即为白蛇这一角色,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价值追求来看,白蛇都极其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正是白蛇这般美女且依附于男人的形象,才是传统审美中众多男性所追求的完美妻子。这就是《青蛇》里李碧华在爱情描写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用白蛇的爱情追求表达着传统审美下的爱情追求。
  而承载了李碧华对传统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的,就是青蛇了。在故事的叙事角度上,李碧华就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从以往傳统的男性叙述视角,转换为青蛇这个原本边缘角色的女性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转换,也为后续内容的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男性掌握话语权的质疑。青蛇首次作为第一主角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也是第一次用女性视角叙述白蛇故事这个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曾经是白蛇的陪伴、白蛇的“绿叶”青蛇,有了自己视野后,也拥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她学着姐姐,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诱惑许仙、试探法海,又与姐姐剑拔弩张,这已经是一个丰满的人,而非一条冰冷的蛇,更非一个原来的旁观的陪衬角色。自青蛇有了自己的感情欲望,成为一个丰满的人,李碧华便对原本白蛇故事的感情基调进行了颠覆。青蛇加入后,李碧华用女性的视角重新改变故事,同时也消解了男权在故事中的话语权,倡导的感情基调也不再是传统中妻子对丈夫言听计从的绝对忠贞。虽然在白蛇的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此类婚姻价值观的影子,但是当主体变成青蛇后,小说里爱情的基调就变得不一样了,它掺杂了探索、欲望、妒忌,更加地贴近现代生活。
  李碧华对于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并非完全的否定,她还存在着对于传统失落的惋惜和迷茫情绪。李碧华面对回归大陆又反观香港文化现状时,她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失落,因此她在小说中追寻传统审美价值观的怀旧感,也是在反观这种传统文化的失落。《青蛇》脱胎于中国的民间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同时“李碧华在小说中喜欢引用中国古典诗歌、词赋、戏曲、历史等历史文本语片,增加了自己小说的文化蕴含和历史蕴含,同时又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典雅之美。”这种典雅的语言选择再配上众多对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的描绘,整个小说里面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复古意味,这种复古意味正是李碧华为应对传统文化的失落所呈现出来的特性。同时,李碧华也没有单纯地只是对文化的失落进行追忆和惋惜,她还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新旧的结合去表达和试图挽救这种失落。李碧华将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自如融入现代思维模式和新的故事情节。李碧华的古典语体特色契合了她嵌入在其中现代化的思想,用现代人的语言对古时的民间传说进行重组,让《青蛇》这个被诠释烂了的老旧故事焕发了新的生机,让它更加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选择,也让更多的人以更容易的方式接受了这个古老的故事。
  二、以爱情书写人性
  李碧华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描绘人性,特别是在《青蛇》当中,李碧华用青蛇独特的视角在爱情故事中表达人性,并且用爱情这个人性中最特殊的感情去反向纵观人性,使人性也成为了“非纯情写作”的一部分。
  与以往的青蛇相比较,李碧华的青蛇承担了这个“旁观者—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变化,被赋予清晰的旁观视角,替李碧华表达她对人性的看法,更从青蛇本身去体现人性中最重要的抗争与反叛。青蛇作为李碧华的代言人,她颠覆着传统故事和传统形象,用自己的成长之路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和觉醒,体现的也正是对传统男性社会的抗争与反抗。在小说结尾部分,青蛇鄙夷地评论前朝的男性人士们对自己故事的书写,并下决心自己动手书写,这便是青蛇以女性角度主体意识觉醒的最好表现,她想自己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让自己为自己发声,“于是,怀揣复苏的女性主体意识,青蛇开始为自己做主,‘为自己绸缪’,在强大的男权桎梏之下把握自己的命运”。纵观李碧华的作品,宣扬女性独立意识一直是她坚持的,她在《青蛇》中用青蛇探索寻找爱情,更大程度地表达了对男权话语的反抗,但也用姐妹间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几乎宿命的安排,表达了对女性抗争的隐忧。
  人性之中,贪婪与怯懦都是来自于人类心理,人类生存必然避不开物质需求,然而一旦有了物质上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贪婪由欲望所生,怯懦由恐惧所生,二者皆出自人类的自然情绪。许仙的贪婪就来源于单纯的欲望,对钱财和对美色的欲望,正如法海所言:“你得了色,又要财,是贪;爱了一个,又爱一个,是贪。”在《青蛇》里,人是远不如妖的,这也正是李碧华为展现出人性卑劣的一面所设置的。和青蛇的赤诚之心、白蛇的温柔贤淑相比,许仙作为真实的人类,他却表现比两只蛇妖更加的无情,一心想成为人类的妖和无情无义的人,两相比较之下,嘲讽的意味不言而喻了。   最初的白蛇更像是一个女神而不是女人,女神和女人之间最大的区别自然就是在于真实人性了。李碧华正是借用白蛇的形象变化表现她对男女爱情平等的追求。“婚姻的意义对于男人实在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因为男人所求的不是传宗接代而是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但是女人对婚姻的要求就截然不同。当白蛇开始对这段感情重视了起来,她为了自己的家庭,更像“女人”了。但是,在许仙面对法海的盂钵时,他的抱头飞蹿击碎了她一直以来拼命维护的婚姻。李碧华用两者行为差异的对比,将自己对女性的自我放逐与家庭伦理价值体系相结合,使自己的女性意识得以在日常婚姻家庭描写中彰显出来。
  三、以爱情书写“爱情”
  在李碧华的笔下,《青蛇》中所描绘的“爱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它不再是那个人类独特又美好的特殊情感,它掺杂了欲望、占有、权力等,使得这份“爱情”更加贴近现实,而这份独特的“爱情”也是“非纯情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李碧华《青蛇》中的爱情,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青蛇》的爱情起于欲望,且欲望在整个爱情的发展过程中也占了绝大部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爱。《青蛇》的爱情复杂又真实,利用人、妖、佛之间的爱恨纠葛,一面描绘白蛇纯真爱情的失败,一面又大力展现情欲泛滥的爱情,体现了现实中诱惑和真挚杂糅的爱情图景。
  青蛇与白蛇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爱得起放得下,并且相比于白蛇,她可以做到不为爱所困。但白蛇的痴情是青蛇永远做不到的,而青蛇在一次受伤后就看清了许仙的本质,这种“自觉”也是白蛇所做不到的。“李碧华以女性作为她的书写主题,冷眼旁观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处境,体现了其较为清醒的女性意识。李碧华对痴情女性报有同情和赞许,同时又对其爱情幻想加以嘲讽和批判。”青蛇的冷静和高明,似乎已经了解了男女爱情的可笑和真面目。《青蛇》一书从青蛇的主观视角“我”来进行描写叙述,但是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太多的主观情感宣扬,这样的叙述语言一方增加了青蛇清醒冷静的人物特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李碧华自身对于爱情的独特态度,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她对于现代女性沉浸于虚无爱情的鄙视态度。
  “命运悲剧”向来是李碧华的一大写作特点,她承扬了外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宿命观。李碧华《青蛇》的宿命起于偶然,即由偶然发生的事件开启了命运的大门,在无意中走向那个命中注定的终点。从青白两蛇吞下吕洞宾的七情六欲丸处开始,就在无意间注定了后来故事的发展,连青蛇也自叙这只是命运中的一个小岔子。吃了七情六欲丸的两条蛇,萌芽出人类的感情,开始进入人间体会人类的喜怒哀乐,并且逐步展开了故事,偶然间发生的小事如蝴蝶效应一般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李碧华的宿命观虽然有着西方古典主义的命运悲剧色彩,但是她也同样融合了东方特色的轮回。青白两蛇的命运在她的笔下逐渐形成一个圆,成为循环,重复发生。在本该结束的故事结尾,白蛇再次遇到蓝衣美少年后,再次闪电恋爱,又将上演新的轮回。同样清醒地知道爱情结果的青蛇,也选择与上一轮回一样与白蛇同为姐妹,追上了姐姐,似乎千百年前的往事又要再次发生。这样命运无常宿命难违的戏剧性安排,表达出了李碧华对女性角色的怜悯以及对两性爱情中不对等情况的批判,也是对女性命运悲剧性的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碧华小说《青蛇》的分析,挖掘出李碧华在《青蛇》中既表现出了对传统美学的追求,又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抗,这种暧昧态度从侧面体现的就是李碧华对传统失落的迷茫。李碧华借助爱情故事探讨人性和爱情的关系,追求完善健全的人性,揭示现代爱情中的种种真相。以现世文化价值展示传统美学观的继承作用,对当代现实人性做了思考,是现代爱情的真实映照。
  参考文献:
  [1]路郑.李碧华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4:09.
  [2]胡欣芳.边缘视角下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與香港认知研究[D].延边大学,2014:12.
其他文献
【摘要】 青铜器在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会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被慢慢腐蚀损伤,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稀有的青铜古物,要将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提升青铜文物修复水平,使之能够长久留存下去,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传统修复和现代科技在当前青铜文物修复中的主要应用做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传统修复;现代科技;青铜;文物;修复;应用  【
期刊
【摘要】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题画诗这一形式为一代画家曹霸立传:以诗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以诗证史,也为后人研究唐代绘画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 杜甫;曹霸;《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符号学的南京地铁空间艺
期刊
【摘要】 蒙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并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传统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流传到至今,在传承的过程中蒙古筝的外形结构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经历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到如今的十九弦的流传过程。蒙古筝定弦法独特,演奏技巧丰富,适用独奏、合奏和歌曲伴奏等各种演奏。  【关键词】 蒙古筝;定弦;十弦;十二弦;弹奏;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古代汉语中“非”与“常”因省略处理使“非常”具有了由词组取得名词性地位的趋势。但由于“非常”常链接名词性词组并受汉语韵律规则的影响,形容词性的“非常”大量使用。在使用中,其核心意义“异乎寻常、特殊”使形容词性的“非常”的主观性增强,从而产生副词化发展。  【关键词】 “非常”;词汇化;重新分析;动因;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位法国有影响力作家的研究,探求在法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他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选择研究的作品方面,主要选择他们的长篇小说,希望从局部的研究了解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对于大革命描写的整体倾向。  【关键词】 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法郎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23-00
期刊
【摘要】 高职院校打造幸福校园,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基于此,本文就围绕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如何打造幸福校园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幸福校园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幸福校园;高质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英雄精神的民族,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一个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用高度的职业精神,保卫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为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阐述理清韦伯的天职观的同时,连接与当代职业精神;在概括时代中英雄精神之后关联职业精神的内涵,又呼应韦伯的天职观,阐明新时代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倡导新时代青年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爱岗敬业,恪尽“天职”,争做时
期刊
【摘要】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自身内涵发展,从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调查,从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主动参与、结合特色、服务社会和需求导向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读物必须具备儿童可读性,必须是孩子们愿意读、喜欢读的东西。本文从押韵修辞的角度对英文儿童读物的语言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大量英文儿童读物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押韵修辞在英文儿童读物中的种类、具体使用形式及其在增强可读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可读性;英文儿童读物;押韵修辞  【中图分类号】I046 【文
期刊
【摘要】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转型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奥斯特因父亲的缺席而导致对自身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出于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构,重新定义了父与子的关系并获得了父性,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家庭伦理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奥斯特身心的双重影响,通过记忆书写来分析记忆在解构和建构自我身份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身份;解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