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国外实行得比较成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外条件、心理机制、教学指导等问题,可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借鉴其经验于我之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上包括科学原理的获得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地依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等内部条件,以及学习内容、教学指导、小组合作等外部条件;它同样要经过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的学习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内驱力,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在注重知识建构的同时,确保学生对科学原理的获得。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内驱力;信息加工学说;知识建构;科学原理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始推广运用的语文教材多是以主题式的单元结构来组织编排的,相对应的,新课程鼓励广大教师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运用教材。如上海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专门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说是一种课程形态,不如将其定位为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有的相关论述多停留在对它的价值和特征的描述上,热衷于实践它的师生可以说是在依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而一定数量的师生偶尔为之,也没有尝到它的美味之处,而视之如鸡肋。在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且深受宠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中国就真的水土不服吗?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还不够科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功实施,需要哪些内外条件?存在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对这些问题如果不作出明确的回答,教师就不可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鉴于此,笔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亲历的国外的成功案例和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分别就上述问题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就笔者在国外和本校国际课程部所见,西方国家语文课基本都是以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形式的,而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学生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相关科学原理,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发展了多种技能。审视这些成功的案例,它们都有的共同之处是:科学且灵活地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条件
1.内部动机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独特的内部动机,尤其是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为前提,大多时候,它是一种自觉主动地潜心探究问题、积极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奥苏贝尔的内驱力理论,内驱力可划分为三类:认知内驱力,学生都有了解和理解知识的需要,或者是本身对将学的知识充满好奇,或者是该知识对他的发展有直接的价值,诸如此类的因素使得学生无需其他刺激,即对学习知识产生强大的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希望在同学老师面前树立起智慧、博学的良好形象,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有突出表现等心理诉求也将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有的学生对师长的认可特别敏感和有需求,为了不断博得别人的赞赏,也会有一定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新西兰NELSON GIRLS’ CO- LLEGE交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专为13年级学生设置的写作课,当时的同班同学们因为即将步入大学,大学里经常性的高要求的论文及其他类型的文章写作要求促使他们主动选学了这门作文课程。在这样极强的内驱力的推动下,他们每个人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都表现积极,获益良多。
2.外部条件
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教学指导和小组合作三方面。
学习内容首先应该是有价值的科学原理。现在很多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特别关注活动内容对知识建构的价值,而忽略了学习内容不可或缺地包含的学科科学原理的落实。如果我们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仅仅理解为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己总结归纳科学原理,那么将会重蹈布鲁纳的覆辙,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浪费了时间,消磨了热情。
而科学原理往往是经验的浓缩,可以言简意赅地向学习者呈现学科的知识,但是它们又多少有点晦涩枯燥,所以,教师在言语讲解的同时,更必须给以学生一定的教学指导。好的教学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本身,还将帮助学生实现相关的知识建构。在此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是常规的手段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受个体的能力和学习资源的限制,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小组协作进行。通过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互通信息、互相激发、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更多的课题,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心理过程及教学策略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说”,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同样包含这八个阶段。这个学生掌握科学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
应该指出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往往需要多个循环。在每一阶段,学生都可能对知识有新的深入的认识,或者说这就是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对应于学习的阶段,教学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即激发动机、告诉学生目标、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学习保持、促进学习迁移、提供反馈。
综合来说,教师应在以下环节特别注意策略的运用:
1.教学准备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对此作出的判断不是基于教师对学生日常观察所得的印象,而应该运用科学的量表,尽量进行量化的统计。
笔者在课题“语文网络学能资源的开发”的研究中曾经设计实施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引子的“种族歧视”专题活动,在上课之前,以量表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种族歧视这个话题了解的程度、多媒体和网络运用技能以及英语能力等方面的数据,然后才对教学目标和策略进行设定。
准备环节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不了解或了解模糊,设定了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选择了不恰当的策略,那么将大大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激发动机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学习的动机应该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解答自己的疑问,获得了新知和问题的答案是对学习的奖赏。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要难度恰当,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
在笔者曾经访问的澳大利亚JOHN PAUL中学10年级的英语课上,当学生们听到老师介绍说他们将用一周的时间来研读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观看传统话剧版和现代电影版的《罗》,并将在比较后自由地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们的论著将集结成册,之后他们还将有机会参加排演自己的话剧《罗》,并向全校公演的时候,一个个都兴致高昂,当场就忍不住讨论了起来。接着老师讲明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读通并理解古典名著,学会评论的写作。
3.全程参与,及时指导
在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呈系列地提出后,教师在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此后,教师既不能代劳也不能当看客,而是必须全程参与,在必要时候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才能指引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习到的相关科学原理进行及时的回忆,增强学习保持,实现学习迁移。
4.评量与教学一体化
由于综合性学习活动有落实科学原理及完成知识的建构的目标,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及时的评量是必不可少的检测目标推进情况的手段。在运用评量手段时,我认为应该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①首先,评量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选用相应的评量方式;②根据具体的综合性学习的情况,对现成评量方式进行加工,以贴合评量目标;③把评量看作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
“所有的孩子都热爱学习,但是没有孩子喜欢被教。”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绝妙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学,而又回避了教师形式上的死教的教学形式。新课程从国外引入这一形式,“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合作,这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设置综合课程与缺乏专任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而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科学实践、扩展交流面、不断改进积累,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中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陆有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7]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常州国际学校)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内驱力;信息加工学说;知识建构;科学原理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始推广运用的语文教材多是以主题式的单元结构来组织编排的,相对应的,新课程鼓励广大教师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运用教材。如上海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专门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说是一种课程形态,不如将其定位为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有的相关论述多停留在对它的价值和特征的描述上,热衷于实践它的师生可以说是在依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而一定数量的师生偶尔为之,也没有尝到它的美味之处,而视之如鸡肋。在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且深受宠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中国就真的水土不服吗?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还不够科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功实施,需要哪些内外条件?存在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对这些问题如果不作出明确的回答,教师就不可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鉴于此,笔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亲历的国外的成功案例和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分别就上述问题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就笔者在国外和本校国际课程部所见,西方国家语文课基本都是以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形式的,而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学生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相关科学原理,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发展了多种技能。审视这些成功的案例,它们都有的共同之处是:科学且灵活地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条件
1.内部动机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独特的内部动机,尤其是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为前提,大多时候,它是一种自觉主动地潜心探究问题、积极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奥苏贝尔的内驱力理论,内驱力可划分为三类:认知内驱力,学生都有了解和理解知识的需要,或者是本身对将学的知识充满好奇,或者是该知识对他的发展有直接的价值,诸如此类的因素使得学生无需其他刺激,即对学习知识产生强大的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希望在同学老师面前树立起智慧、博学的良好形象,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有突出表现等心理诉求也将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有的学生对师长的认可特别敏感和有需求,为了不断博得别人的赞赏,也会有一定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新西兰NELSON GIRLS’ CO- LLEGE交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专为13年级学生设置的写作课,当时的同班同学们因为即将步入大学,大学里经常性的高要求的论文及其他类型的文章写作要求促使他们主动选学了这门作文课程。在这样极强的内驱力的推动下,他们每个人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都表现积极,获益良多。
2.外部条件
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教学指导和小组合作三方面。
学习内容首先应该是有价值的科学原理。现在很多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特别关注活动内容对知识建构的价值,而忽略了学习内容不可或缺地包含的学科科学原理的落实。如果我们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仅仅理解为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己总结归纳科学原理,那么将会重蹈布鲁纳的覆辙,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浪费了时间,消磨了热情。
而科学原理往往是经验的浓缩,可以言简意赅地向学习者呈现学科的知识,但是它们又多少有点晦涩枯燥,所以,教师在言语讲解的同时,更必须给以学生一定的教学指导。好的教学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本身,还将帮助学生实现相关的知识建构。在此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是常规的手段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受个体的能力和学习资源的限制,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小组协作进行。通过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互通信息、互相激发、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更多的课题,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心理过程及教学策略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学说”,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形式,也同样包含这八个阶段。这个学生掌握科学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和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
应该指出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往往需要多个循环。在每一阶段,学生都可能对知识有新的深入的认识,或者说这就是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对应于学习的阶段,教学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即激发动机、告诉学生目标、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学习保持、促进学习迁移、提供反馈。
综合来说,教师应在以下环节特别注意策略的运用:
1.教学准备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对此作出的判断不是基于教师对学生日常观察所得的印象,而应该运用科学的量表,尽量进行量化的统计。
笔者在课题“语文网络学能资源的开发”的研究中曾经设计实施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引子的“种族歧视”专题活动,在上课之前,以量表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种族歧视这个话题了解的程度、多媒体和网络运用技能以及英语能力等方面的数据,然后才对教学目标和策略进行设定。
准备环节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不了解或了解模糊,设定了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选择了不恰当的策略,那么将大大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激发动机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学习的动机应该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解答自己的疑问,获得了新知和问题的答案是对学习的奖赏。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要难度恰当,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
在笔者曾经访问的澳大利亚JOHN PAUL中学10年级的英语课上,当学生们听到老师介绍说他们将用一周的时间来研读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观看传统话剧版和现代电影版的《罗》,并将在比较后自由地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们的论著将集结成册,之后他们还将有机会参加排演自己的话剧《罗》,并向全校公演的时候,一个个都兴致高昂,当场就忍不住讨论了起来。接着老师讲明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读通并理解古典名著,学会评论的写作。
3.全程参与,及时指导
在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呈系列地提出后,教师在这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此后,教师既不能代劳也不能当看客,而是必须全程参与,在必要时候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才能指引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习到的相关科学原理进行及时的回忆,增强学习保持,实现学习迁移。
4.评量与教学一体化
由于综合性学习活动有落实科学原理及完成知识的建构的目标,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及时的评量是必不可少的检测目标推进情况的手段。在运用评量手段时,我认为应该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①首先,评量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选用相应的评量方式;②根据具体的综合性学习的情况,对现成评量方式进行加工,以贴合评量目标;③把评量看作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
“所有的孩子都热爱学习,但是没有孩子喜欢被教。”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绝妙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学,而又回避了教师形式上的死教的教学形式。新课程从国外引入这一形式,“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合作,这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设置综合课程与缺乏专任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而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科学实践、扩展交流面、不断改进积累,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中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陆有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7]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常州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