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建立急诊科一体化管理模式并进行实践。方法 选取2013年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之前和之后的各3个月收治的172名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诊疗完成时间、患者满意度来评价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 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后,患者完成诊疗的时间缩短(P<0.01),患者满意度较前提高(P<0.01)。结论 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能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的及时性和连贯性,有利于减少急诊患者的滞留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急诊科;一体化管理模式;留观患者
一体化管理模式包括专业一体化,部门一体化和团队一体化[1]。某医院急诊科自2013年在实施专业一体化的基础上实施部门一体化和团队一体化,即将急诊诊室、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观察室的硬件设施和护理人员归属于同一个团队管辖和运作,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便利抽取某三甲医院急诊科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就诊的86名患者为实验组,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前急诊科就诊的86名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排除放弃治疗的患者。男:女=1:0.98,年龄最大为102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58.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部门一体化 将急诊接诊区域、急诊监护室、急诊观察室合为一体统属于急诊科,各区域之间实现硬件设施的共享。
1.2.2 团队一体化 设立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组成,履行三级护士负责制。护士长负责整体护理工作的管理;护理组长共6名,1名组长负责日间护士工作管理,5名组长负责夜间护士工作管理,每组均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急救护理能力。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确运行,每位管理小组的成员必须时刻动态评估各区域患者数量、病情、床位及仪器使用情况,根据实际工作量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同时动态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实现区域之间的动态转运。
1.3 评价方法
1.3.1 对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诊疗完成时间进行统计 诊疗完成时间是从挂号到患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有效统计对照组85例,实验组86例。
1.3.2 问卷调查法 对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设计参照林文红[2]对门诊患者满意度量表,共24个项目,总Cronbach,ɑ为0.902,效度测定值为0.891。每项内容采用五点计分法,很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基本满意4分,满意5分,共发放问卷172份,回收170分,有效问卷为167分,回收有效率为97.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诊疗完成时间的比较 见表1。
2.2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3.1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化与共享 早8:00至10:00为急诊接诊的低潮时段,而此时间段是急诊病房患者做治疗和晨间护理的时间,急诊接诊的高峰时段为16:00-24:00[3],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及患者的动态评估后的动态转运,既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又加快了患者的分流转运,避免了急救仪器等物力资源的浪费,将急诊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各个管理小组的成员在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过程控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问题,弥补了科室管理在无护士长情况下的盲点[4]。
3.2 一体化管理模式减少患者在急诊滞留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护理人员的统一协调、安排,使护理人员分工明确,避免各个环节中推诿患者的现象。通过相关流程的指导、护理组长的统一指挥及护士长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患者的就诊过程更顺畅,更有序,大大缩短了就诊时间。由表2可见,实验组对就诊秩序、就诊时间、诊疗环境等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0.05)。
3.3 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患者就诊的及时性和连贯性 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分诊和初步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分区就诊,接受不同级别的治疗和护理,保证了患者治疗的及时性。部门一体化保证了患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全面的检查,避免因部门繁多,手续复杂造成的时间消耗,使就诊更具有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许臻晔,黄粱,史霆,等.一体化急诊创伤外科运行模式初期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4.
[2] 林文红,李泽荣.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患者满意量表的探索和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3,21(1):46.
[3] 李秋屏,丁泽林.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
[4] 李秀娥,王玉玲,陈鹏.等级责任制、专职化急救护理体系运作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27..
【关键词】 急诊科;一体化管理模式;留观患者
一体化管理模式包括专业一体化,部门一体化和团队一体化[1]。某医院急诊科自2013年在实施专业一体化的基础上实施部门一体化和团队一体化,即将急诊诊室、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急诊观察室的硬件设施和护理人员归属于同一个团队管辖和运作,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便利抽取某三甲医院急诊科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就诊的86名患者为实验组,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前急诊科就诊的86名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排除放弃治疗的患者。男:女=1:0.98,年龄最大为102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58.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部门一体化 将急诊接诊区域、急诊监护室、急诊观察室合为一体统属于急诊科,各区域之间实现硬件设施的共享。
1.2.2 团队一体化 设立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组成,履行三级护士负责制。护士长负责整体护理工作的管理;护理组长共6名,1名组长负责日间护士工作管理,5名组长负责夜间护士工作管理,每组均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急救护理能力。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确运行,每位管理小组的成员必须时刻动态评估各区域患者数量、病情、床位及仪器使用情况,根据实际工作量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同时动态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实现区域之间的动态转运。
1.3 评价方法
1.3.1 对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诊疗完成时间进行统计 诊疗完成时间是从挂号到患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有效统计对照组85例,实验组86例。
1.3.2 问卷调查法 对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设计参照林文红[2]对门诊患者满意度量表,共24个项目,总Cronbach,ɑ为0.902,效度测定值为0.891。每项内容采用五点计分法,很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基本满意4分,满意5分,共发放问卷172份,回收170分,有效问卷为167分,回收有效率为97.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诊疗完成时间的比较 见表1。
2.2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3.1 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化与共享 早8:00至10:00为急诊接诊的低潮时段,而此时间段是急诊病房患者做治疗和晨间护理的时间,急诊接诊的高峰时段为16:00-24:00[3],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及患者的动态评估后的动态转运,既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又加快了患者的分流转运,避免了急救仪器等物力资源的浪费,将急诊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各个管理小组的成员在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过程控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问题,弥补了科室管理在无护士长情况下的盲点[4]。
3.2 一体化管理模式减少患者在急诊滞留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护理人员的统一协调、安排,使护理人员分工明确,避免各个环节中推诿患者的现象。通过相关流程的指导、护理组长的统一指挥及护士长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患者的就诊过程更顺畅,更有序,大大缩短了就诊时间。由表2可见,实验组对就诊秩序、就诊时间、诊疗环境等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0.05)。
3.3 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患者就诊的及时性和连贯性 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分诊和初步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分区就诊,接受不同级别的治疗和护理,保证了患者治疗的及时性。部门一体化保证了患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全面的检查,避免因部门繁多,手续复杂造成的时间消耗,使就诊更具有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许臻晔,黄粱,史霆,等.一体化急诊创伤外科运行模式初期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4.
[2] 林文红,李泽荣.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患者满意量表的探索和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3,21(1):46.
[3] 李秋屏,丁泽林.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
[4] 李秀娥,王玉玲,陈鹏.等级责任制、专职化急救护理体系运作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