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中国古诗词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它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中古诗词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自主发现古诗词之美;其次,导之入境,轻松认识古诗词之美;最后,激发想像,愉快鉴赏美和创造美。
重点词: 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朗读 入境 想像
中国古诗词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数量之多,如仓廩谷薮,形式之多彩,世上难有匹敌者,创作风格,宛如百卉含英,争奇斗艳。古诗词都以极其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那古诗词蕴含着怎样的美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 一、语言美
古诗二四句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就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一个“生”字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一个“入”字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生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的遐想。
二、 二、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景物,构成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九曲黄河水,倒映着圆圆的夕阳,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所描绘的“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浓浓春意与勃勃生机。读来让人感受到一幅西湖早春的风景画面。
三、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李清照的《武陵春》表达的是悲痛之情;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达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们都可以在古诗中去体会、去品味、去感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教育应当重视美育。那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呢?
首先,重视朗读,自主发现古诗词之美。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亲切的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可见,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多读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如,曹操写的《观仓海》,读多了就会发现其中的节奏是“东临/碣石,以观/仓海……”都是二个字二个字读的,具在节奏美,也发现诗中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蕴千的壮丽景象,具有意境美。又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 秋思》读多了,就发现词的节奏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基本上都是二个字二个字读的,具在节奏美,也发现词中写了悲凉萧条的意境之美。因此在古诗詞课堂上,要重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先比赛试读,若读得还不够好,老师可以提出诗词中朗读的停顿,轻重缓急,然后听老师或录音范读,最后学生再读,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同桌互读、小组读、展示读等。学生读多了,就可以自主发现其中之美。
其次,导之入境,轻松认识古诗词之美。
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后,就要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其中之美,而诗词毕竟是古人创作的,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美。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轻松认识其中之美。
一是探究背景,引之入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更准确,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写于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能认识诗中的情感美。
二是音乐烘托,导之入境。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如学习《归园田居》,让学生听古筝纯音乐《高山流水》,感受到高山幽谷中的溪流和滴水的空灵。在这优美、幽静的氛围中,学生就能入境,陶渊明诗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隐逸的情怀,学生就能很好地领悟到了。
三是散文描述,进入其境。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情景: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饭,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个异乡人,望了望即将西沉的夕阳。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去描述,学生很快就能入境,体会其中之美。
最后,激发想像,愉快鉴赏美和创造美。
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淡的,毫无生气的。只有通过读者心灵地感受和想像才能使宏观世界充满生机。那么老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的感情与诗词人的感情达到共鸣,以享受诗词中之美,从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如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可以用深沉的声音问:“诗人‘僵卧孤村’是怎样的?在干什么呢?”让学生去谈谈。这样学生就会去想像。再问:“为什么诗人会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去戍守边疆射击敌人呢?”教师要循循善诱,紧密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去体会,去想像。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人当时不能为国效劳却为国操心的脚踏实地爱国之情寄托于梦中。诗人那种爱国热情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又如,《望岳》,学生进入情境后,问学生你见到的山怎样的,让学生生谈谈。这们学生自然就要发挥想像,自然就可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也创造了美。
教师是创造美的劳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美的教育,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教育创新学》 2012 第2期 赵联俊
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义和中学 516120 田运梅 电话13288166778
中国古诗词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它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中古诗词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自主发现古诗词之美;其次,导之入境,轻松认识古诗词之美;最后,激发想像,愉快鉴赏美和创造美。
重点词: 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朗读 入境 想像
中国古诗词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数量之多,如仓廩谷薮,形式之多彩,世上难有匹敌者,创作风格,宛如百卉含英,争奇斗艳。古诗词都以极其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那古诗词蕴含着怎样的美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 一、语言美
古诗二四句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就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一个“生”字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一个“入”字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生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的遐想。
二、 二、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景物,构成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九曲黄河水,倒映着圆圆的夕阳,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所描绘的“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浓浓春意与勃勃生机。读来让人感受到一幅西湖早春的风景画面。
三、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李清照的《武陵春》表达的是悲痛之情;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达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们都可以在古诗中去体会、去品味、去感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教育应当重视美育。那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呢?
首先,重视朗读,自主发现古诗词之美。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亲切的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可见,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多读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如,曹操写的《观仓海》,读多了就会发现其中的节奏是“东临/碣石,以观/仓海……”都是二个字二个字读的,具在节奏美,也发现诗中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蕴千的壮丽景象,具有意境美。又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 秋思》读多了,就发现词的节奏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基本上都是二个字二个字读的,具在节奏美,也发现词中写了悲凉萧条的意境之美。因此在古诗詞课堂上,要重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先比赛试读,若读得还不够好,老师可以提出诗词中朗读的停顿,轻重缓急,然后听老师或录音范读,最后学生再读,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同桌互读、小组读、展示读等。学生读多了,就可以自主发现其中之美。
其次,导之入境,轻松认识古诗词之美。
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后,就要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其中之美,而诗词毕竟是古人创作的,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美。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轻松认识其中之美。
一是探究背景,引之入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更准确,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写于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学生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能认识诗中的情感美。
二是音乐烘托,导之入境。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如学习《归园田居》,让学生听古筝纯音乐《高山流水》,感受到高山幽谷中的溪流和滴水的空灵。在这优美、幽静的氛围中,学生就能入境,陶渊明诗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隐逸的情怀,学生就能很好地领悟到了。
三是散文描述,进入其境。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用这样的语言描述情景: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饭,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个异乡人,望了望即将西沉的夕阳。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去描述,学生很快就能入境,体会其中之美。
最后,激发想像,愉快鉴赏美和创造美。
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淡的,毫无生气的。只有通过读者心灵地感受和想像才能使宏观世界充满生机。那么老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的感情与诗词人的感情达到共鸣,以享受诗词中之美,从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如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可以用深沉的声音问:“诗人‘僵卧孤村’是怎样的?在干什么呢?”让学生去谈谈。这样学生就会去想像。再问:“为什么诗人会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去戍守边疆射击敌人呢?”教师要循循善诱,紧密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去体会,去想像。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人当时不能为国效劳却为国操心的脚踏实地爱国之情寄托于梦中。诗人那种爱国热情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又如,《望岳》,学生进入情境后,问学生你见到的山怎样的,让学生生谈谈。这们学生自然就要发挥想像,自然就可感受到其中的意境美,也创造了美。
教师是创造美的劳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美的教育,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教育创新学》 2012 第2期 赵联俊
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义和中学 516120 田运梅 电话1328816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