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合理的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在《指南》《纲要》的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利用本土化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幼儿感兴趣,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艺术教育内容,注意创设优美的艺术文化氛围与环境,通过生动多样的活动载体来引领幼儿感知、探究,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引发审美兴趣
在实施本土化主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资源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民间文化艺术蕴含的丰富的乡土人情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如何引發幼儿对本土资源中人文、景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等的兴趣?首先要遵从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则,带领幼儿自主发现和收集资料,发现生活中美的物品,自然地引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在主题活动开展前的主题调查活动,幼儿通过家长的帮助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照片等,如在“魅力青芝山”主题中,幼儿收集到关于灵芝亭、青芝山风景的图片,幼儿在欣赏时不由得发出感慨“哇,这亭子真特别!”、“青芝山好美啊!”。幼儿天生爱探索,这些收集来的物品为主题活动开展中的欣赏、认知和创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激发感官的多样性,丰富审美体验
在支持幼儿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方式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发现和感知,全方位获得审美体验和感受,促进幼儿审美情感的自主表达和表现。
(一)班级主题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围绕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努力营造融教育性、艺术性、丰富性的活动氛围。
(二)延展户外的审美空间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组织相应的参观游览活动,带领幼儿观察了解该主题活动中主要的风景、房屋等特点。幼儿开心自在的参观着,找寻到自己喜欢的景色时就久久驻足,拍照留恋。幼儿是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的游玩过程中,体验到了房屋、风景,动植物等带来的美,喜欢上了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同时,还发现了与现在的钢筋水泥房有明显区别,定海的旧颜新貌,增加了关于家园方面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三)游戏活动中实践体验美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我们应该利用幼儿这种强烈的活动动机诱导他们,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学习。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将民间的舞龙、舞狮等融入幼儿的游戏中,不论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舞龙、舞狮等道具都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不仅能给幼儿美的视觉享受,吸引幼儿选择其进行游戏,而且游戏中随之跳动的狮子鬃毛、龙的鳞片等还特别漂亮,活跃了游戏时的气氛,大大提升了幼儿游戏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支持创造的多元性,展示审美个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应遵循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理念,注重并鼓励幼儿利用各种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工具将审美意象进行重新组合,促进幼儿主体将自己内在美感体验与思想情感外显出来。
(一)师幼互动的主题环境
主题环境的创设要以幼儿为主体,与幼儿的发展相关联,体现出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教师鼓励幼儿经由他们随手可得的“表达性,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探索环境表达自我。让幼儿在欣赏中共同提高,不断体验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二)富有个性的艺术活动
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我们要从幼儿的差异出发,材料投放上做到难易结合,体现出梯度和层次,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保持继续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的艺术创造活动材料要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充分地利用提供的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废品材料等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保持并提高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在“美工坊”里,我们除了准备彩笔、橡皮泥、油画棒、彩卡、蜡光纸等美工材料,还收集了竹制品、贝壳、吸管、布条、毛线、纸盒、纸盘等物品,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大胆、夸张的作品彰显着幼儿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开放自主的活动区游戏
我们创设开放的活动区游戏空间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游戏,幼儿以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导向,通过开放性材料的选择进行各种创造美的活动。民间工艺竹编编织是我们本土文化中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粗细不同的竹篾条或平行交错、或呈三角交叉……编织出的竹篮、鱼篓、斗笠等各具特色、方便实用。教师在操作区提供了了竹制品造型的编织底版、瓶子茶壶等生活用品底版、大小不同的卡纸条、编织绳等,幼儿在竹制品底版上编织时熟悉编织的基本方法,在生活用品底版上编织时则能体验和感受编织带来的创新和乐趣。幼儿在美工区里用牛奶罐、纸盒等自制的舞龙舞狮道具成了运动区、表演区里的主角,既满足了幼儿在美工区里的探索和操作,又提高了活动区间有机整合和互动,使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发展得以提升和满足。
美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的审美空间,增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积极发现、感受、表现美。
一、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引发审美兴趣
在实施本土化主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资源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民间文化艺术蕴含的丰富的乡土人情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如何引發幼儿对本土资源中人文、景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等的兴趣?首先要遵从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则,带领幼儿自主发现和收集资料,发现生活中美的物品,自然地引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在主题活动开展前的主题调查活动,幼儿通过家长的帮助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照片等,如在“魅力青芝山”主题中,幼儿收集到关于灵芝亭、青芝山风景的图片,幼儿在欣赏时不由得发出感慨“哇,这亭子真特别!”、“青芝山好美啊!”。幼儿天生爱探索,这些收集来的物品为主题活动开展中的欣赏、认知和创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激发感官的多样性,丰富审美体验
在支持幼儿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方式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幼儿大胆探究、发现和感知,全方位获得审美体验和感受,促进幼儿审美情感的自主表达和表现。
(一)班级主题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围绕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努力营造融教育性、艺术性、丰富性的活动氛围。
(二)延展户外的审美空间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组织相应的参观游览活动,带领幼儿观察了解该主题活动中主要的风景、房屋等特点。幼儿开心自在的参观着,找寻到自己喜欢的景色时就久久驻足,拍照留恋。幼儿是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的游玩过程中,体验到了房屋、风景,动植物等带来的美,喜欢上了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同时,还发现了与现在的钢筋水泥房有明显区别,定海的旧颜新貌,增加了关于家园方面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三)游戏活动中实践体验美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我们应该利用幼儿这种强烈的活动动机诱导他们,让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学习。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将民间的舞龙、舞狮等融入幼儿的游戏中,不论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舞龙、舞狮等道具都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不仅能给幼儿美的视觉享受,吸引幼儿选择其进行游戏,而且游戏中随之跳动的狮子鬃毛、龙的鳞片等还特别漂亮,活跃了游戏时的气氛,大大提升了幼儿游戏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支持创造的多元性,展示审美个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应遵循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理念,注重并鼓励幼儿利用各种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工具将审美意象进行重新组合,促进幼儿主体将自己内在美感体验与思想情感外显出来。
(一)师幼互动的主题环境
主题环境的创设要以幼儿为主体,与幼儿的发展相关联,体现出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教师鼓励幼儿经由他们随手可得的“表达性,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探索环境表达自我。让幼儿在欣赏中共同提高,不断体验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二)富有个性的艺术活动
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我们要从幼儿的差异出发,材料投放上做到难易结合,体现出梯度和层次,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保持继续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的艺术创造活动材料要渗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充分地利用提供的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废品材料等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保持并提高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在“美工坊”里,我们除了准备彩笔、橡皮泥、油画棒、彩卡、蜡光纸等美工材料,还收集了竹制品、贝壳、吸管、布条、毛线、纸盒、纸盘等物品,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大胆、夸张的作品彰显着幼儿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开放自主的活动区游戏
我们创设开放的活动区游戏空间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游戏,幼儿以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导向,通过开放性材料的选择进行各种创造美的活动。民间工艺竹编编织是我们本土文化中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粗细不同的竹篾条或平行交错、或呈三角交叉……编织出的竹篮、鱼篓、斗笠等各具特色、方便实用。教师在操作区提供了了竹制品造型的编织底版、瓶子茶壶等生活用品底版、大小不同的卡纸条、编织绳等,幼儿在竹制品底版上编织时熟悉编织的基本方法,在生活用品底版上编织时则能体验和感受编织带来的创新和乐趣。幼儿在美工区里用牛奶罐、纸盒等自制的舞龙舞狮道具成了运动区、表演区里的主角,既满足了幼儿在美工区里的探索和操作,又提高了活动区间有机整合和互动,使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发展得以提升和满足。
美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的审美空间,增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积极发现、感受、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