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弥尔》无疑是卢梭最具代表的经典教育理论专著,对其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其独特的感情色彩与教育理论间联系的研究还是不如对其教育理论的研究那么丰富。由于感情色彩和时代背景对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联系卢梭时代浪漫主义运动和浪漫主义的独特感情色彩,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阅读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阅读的方式,对《爱弥尔》一书中的部分教育思想、理论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一种从文化背景着手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教育理论问题的能力。
一、浪漫主义与《爱弥尔》
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他的作品均带有大量的浪漫主义色彩,《爱弥尔》也不例外。因此,对浪漫主义稍加研习,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定义,浪漫一词的解释,对理解其作品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一)浪漫主义运动与浪漫
在开始之初,实在有必要先明了何为浪漫主义,首先可以从罗素的描述中稍有体会:“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收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独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报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可以看出,“情感方式”和强大的“影响”是罗素想要传递出来关于浪漫主义的感觉。
(二)《愛弥尔》的浪漫色彩
基于上述对浪漫主义的讨论,卢梭无疑是“几个著名人物”中首当其冲的。通过卢梭,浪漫主义同政治和哲学联系在了一起,而通过《爱弥尔》,浪漫主义也与卢梭的教育思想如影随形,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作为一种情感方式的的浪漫,也有一种作为人类天性浪漫,同时也充满了一种作为时代气息的浪漫。而在《爱弥尔》中最为突出的是浪漫主义最独特的两个特征,即浪漫主义的“善感性”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标准。
二、“爱弥尔”的身份——卢梭“善感性”最佳的体现
在整部作品中,卢梭所刻画的“爱弥尔”,其身份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浪漫,并且这种浪漫色彩与浪漫主义中的一大特点“善感性”极其吻合,从“爱弥尔”的具体身份入手,便能发现“善感性”的存在。
(一)“爱弥尔”是怎样的学生
提到书中的主人公,即使对作品知之甚少,也能明确的说出,“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是全书的主人公,卢梭是通过对“爱弥尔”的教育过程的描述和论证,表达其教育思想的。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若深入地认识“爱弥尔”,便会感觉到,卢梭对主人公的塑造,本身就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明确提出了“爱弥尔”有如下特征:第一,居住在温带,第二,是富人。第三,是一个孤儿。
(二)“善感性”
这个词出自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他在解释浪漫主义时,首先提及的便是“善感性”(la sensibilite)“这个词的意思指一种容易触发感情,特别是容易触发同情的一种气质。感情的触发要做到彻底如意,必须又直接又激烈,而且完全没有思想的开导。”这种激烈的情感在“爱弥尔”身上确实有所体现。
三、《爱弥尔》中浪漫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具体分析了《爱弥尔》中的浪漫主义善感性后,可以从应用层面来思考卢梭的浪漫主义教育思想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理解作品本身
借助浪漫主义来阅读《爱弥尔》,不仅更能贴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同样的也能对先前一些疑惑之处有重新的思考和考量,对于研究教育学基础理论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对“爱弥尔”身份和寓言教育观的深入体察,浪漫主义色彩已然是卢梭作品的一大基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整个作品中作者都在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浪漫主义的那种“炽情”充斥在其中,“自然教育”思想就是“炽情”的一种具体形式,这就可以理解“自然教育”为何略带激烈而且不切合实际之感,总体来看,不论是将“爱弥尔”塑造成“穷人”“孤儿”,还是反对使用寓言教育儿童,卢梭都是借浪漫主义的情感基调将他的教育思想、方法等串联起来为“自然教育”理论服务。所以,浪漫主义在《爱弥尔》这部作品中,不仅是人类天性,时代气息,情感方式,也是卢梭整个教育理论的一个支撑点。
(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作品
浪漫主义者的思想角度,虽然略有激进,比起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加独到,他们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并且表达方式也更直截了当,这些特征有利于从更多角度思考教育,思考教育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影响。但是,也应该辩证地看待或者利用相关的教育理论,不同时期的作者的不同作品,势必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卢梭的《爱弥尔》就深受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理论,到情感各方面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整体特征,因此,对于作品的内容,不可以脱离时代孤立地理解和应用,就例如“穷人”“富人”的概念,卢梭的“穷人”绝对不等同于现在的“穷人”,若是按照选择“富人”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在当下不可能实现。卢梭所反对的寓言教育,是否就一无是处,这都值得联系现状仔细分析。特别是对“自然教育”的应用,需要更加慎重,卢梭的“自然”绝对不同于现今的自然,在对浪漫主义和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才能从中选取适宜当下环境的方面进行实践。
《爱弥尔》确实对教育理论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对其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对浪漫主义也应该有一定的关注,将教育理论置于一个文化背景中,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写作初衷,理念思想各方面都是大有帮助的。
一、浪漫主义与《爱弥尔》
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他的作品均带有大量的浪漫主义色彩,《爱弥尔》也不例外。因此,对浪漫主义稍加研习,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定义,浪漫一词的解释,对理解其作品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一)浪漫主义运动与浪漫
在开始之初,实在有必要先明了何为浪漫主义,首先可以从罗素的描述中稍有体会:“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收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独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报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可以看出,“情感方式”和强大的“影响”是罗素想要传递出来关于浪漫主义的感觉。
(二)《愛弥尔》的浪漫色彩
基于上述对浪漫主义的讨论,卢梭无疑是“几个著名人物”中首当其冲的。通过卢梭,浪漫主义同政治和哲学联系在了一起,而通过《爱弥尔》,浪漫主义也与卢梭的教育思想如影随形,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作为一种情感方式的的浪漫,也有一种作为人类天性浪漫,同时也充满了一种作为时代气息的浪漫。而在《爱弥尔》中最为突出的是浪漫主义最独特的两个特征,即浪漫主义的“善感性”和浪漫主义的审美标准。
二、“爱弥尔”的身份——卢梭“善感性”最佳的体现
在整部作品中,卢梭所刻画的“爱弥尔”,其身份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浪漫,并且这种浪漫色彩与浪漫主义中的一大特点“善感性”极其吻合,从“爱弥尔”的具体身份入手,便能发现“善感性”的存在。
(一)“爱弥尔”是怎样的学生
提到书中的主人公,即使对作品知之甚少,也能明确的说出,“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是全书的主人公,卢梭是通过对“爱弥尔”的教育过程的描述和论证,表达其教育思想的。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若深入地认识“爱弥尔”,便会感觉到,卢梭对主人公的塑造,本身就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明确提出了“爱弥尔”有如下特征:第一,居住在温带,第二,是富人。第三,是一个孤儿。
(二)“善感性”
这个词出自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他在解释浪漫主义时,首先提及的便是“善感性”(la sensibilite)“这个词的意思指一种容易触发感情,特别是容易触发同情的一种气质。感情的触发要做到彻底如意,必须又直接又激烈,而且完全没有思想的开导。”这种激烈的情感在“爱弥尔”身上确实有所体现。
三、《爱弥尔》中浪漫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具体分析了《爱弥尔》中的浪漫主义善感性后,可以从应用层面来思考卢梭的浪漫主义教育思想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理解作品本身
借助浪漫主义来阅读《爱弥尔》,不仅更能贴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同样的也能对先前一些疑惑之处有重新的思考和考量,对于研究教育学基础理论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对“爱弥尔”身份和寓言教育观的深入体察,浪漫主义色彩已然是卢梭作品的一大基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整个作品中作者都在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浪漫主义的那种“炽情”充斥在其中,“自然教育”思想就是“炽情”的一种具体形式,这就可以理解“自然教育”为何略带激烈而且不切合实际之感,总体来看,不论是将“爱弥尔”塑造成“穷人”“孤儿”,还是反对使用寓言教育儿童,卢梭都是借浪漫主义的情感基调将他的教育思想、方法等串联起来为“自然教育”理论服务。所以,浪漫主义在《爱弥尔》这部作品中,不仅是人类天性,时代气息,情感方式,也是卢梭整个教育理论的一个支撑点。
(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作品
浪漫主义者的思想角度,虽然略有激进,比起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加独到,他们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并且表达方式也更直截了当,这些特征有利于从更多角度思考教育,思考教育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影响。但是,也应该辩证地看待或者利用相关的教育理论,不同时期的作者的不同作品,势必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卢梭的《爱弥尔》就深受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理论,到情感各方面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整体特征,因此,对于作品的内容,不可以脱离时代孤立地理解和应用,就例如“穷人”“富人”的概念,卢梭的“穷人”绝对不等同于现在的“穷人”,若是按照选择“富人”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在当下不可能实现。卢梭所反对的寓言教育,是否就一无是处,这都值得联系现状仔细分析。特别是对“自然教育”的应用,需要更加慎重,卢梭的“自然”绝对不同于现今的自然,在对浪漫主义和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才能从中选取适宜当下环境的方面进行实践。
《爱弥尔》确实对教育理论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对其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对浪漫主义也应该有一定的关注,将教育理论置于一个文化背景中,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写作初衷,理念思想各方面都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