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来的禅茶高僧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发表讲话时,特别提到了一段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
  1654年,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继渡宋求法僧荣西、道元开创的日本临济宗、曹洞宗之后,独树一帜,开创了黄檗宗,形成了日本禅宗的三足鼎立之势,在日本期间,隐元不仅传播了佛教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隐元何许人也
  隐元(1592~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福建福清人。明万历四十八年,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云游各地求学,其后担当家乡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修养深湛而深孚众望,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明末清初,海上贸易兴盛,很多中国人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日本,并先后修建了兴福寺、崇福寺和福济寺三座具有中国明代风格的寺院。当时,崇福寺缺住持一职,兴福寺的住持逸然性融再三邀请隐元出任该寺住持。因念及自己已是六旬高龄,隐元派弟子夜懒性圭前往担任崇福寺住持,但在赴任途中不幸罹难。1654年,隐元亲自率一众弟子乘坐郑成功的船只按海丝之路的东洋路线前往日本。
  除了开辟黄檗宗,他赴日时携带的大量佛学经典、名人书画、医学书籍等,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日本佛教史纲》载称:“隐元禅师来日本还不到一年,他的道声已传遍东西,似乎有把日本禅海翻倒过来之势。”1658年,隐元在京都获得土地开创新寺,他按照故土寺庙的建筑样式修建并取同名“万福寺”,从此万福寺就成了黄檗宗的大本山。如今日本黄檗山万福寺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而作为日本黄檗文化的发源地,福清的万福寺也时有日本佛教中人前往拜访交流,为中日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异邦弘法创“黄檗宗”
  七月的日本烈日当空,空气中散发着异常的灼热感,尽管如此,日本京都还是以其独特的“复古”魅力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到访。带着对禅茶高僧隐元的景仰之情,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京都“万福寺”,领略隐元高风亮节的大师风采。
  老远看去,一座古旧的寺院总门,一侧有井名曰龙目井,一侧立着石碑,上书“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门旁摆着一个白色牌子,写着“青少年研修道场,各种文武、普茶学习道场开设”等字样。
  穿过总门,是一条很长的石路,右侧有个很大的放生池,一池荷花摇曳着平安祥和的瑞气。石路的尽头是气势恢宏的山门,高悬“万福寺”的匾额,据悉此匾额为隐元高僧所写。门口处种植着四株高大的松树,树干粗壮而枝叶茂盛,百年的树龄默默地见证了古寺的变迁。山门外立有石柱,上刻有“不许荤酒入山门”七个字,顿时有肃然起敬之感。
  怀着庄严的心情榻入山门,走过山门身心便有感于寺院的清雅闲静之气,跟日本其它寺院一样,万福寺也没有烧香的仪式,来者多静默朝拜。进门不久就看一座木板架,上面画着万福寺的手绘全景图。万福寺始建于1661年5月,占地四万余坪,自山门往前,成一轴线地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威德殿,再往后,便是两座绵延的“靠山”妙高峰和五云峰,寺院的主建筑呈中轴线排列,两边各有钟楼、鼓楼及其他建筑环绕。整体建筑乃中国明代建筑,时有宋式建筑穿插其间。
  相对于日本的其他寺院,万福寺的各殿堂的门楣和廊柱上,有不少匾额和对联,如今均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当时留下的对联多以中文书写,浓浓的中国风,恍惚间,会有种“一入山门至中国”的错觉。
  我们在寺院的一角看到一群身着黑色日式僧衣的青少年,在一位师傅的指引下,鱼贯走入一扇小门,门口管着牌子写着“斋堂,重要文化财”等字样,这让我联想到门口写着“青少年研修道场,各种文武、普茶学习道场开设”等字样的牌子,顿时诧异于日本年纪轻轻的少年竟会来寺院吃斋清修。
  在斋堂正门的左侧,悬挂着一具硕大的鱼梆,是用整块的木料雕制而成,鱼目圆睁,栩栩如生,是万福寺的一大名物。一名年轻的师傅先是静静地站在鱼梆下,半响工夫,他开始手持圆木绕着鱼梆迈步走,一圈后在鱼梆前站定,狠狠敲击,以示“饭点”已到,可以开饭。
  穿过斋堂,有个挂满牌子的木架,上书“瑞气集门”,期间挂满写着各种祈福、祝愿的牌子,寄托了过往来客的各种美好愿景。看着牌子上的字,我不由地想起当时年过六旬的隐元,是在多少人的期许下,踏上了东渡传法之路,临行前一句“三请法轮能不退,千秋道振在斯时”,又表达了何其坚决的弘法之志。
  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笼罩在浓浓的历史氛围里,拥有如此大的占地面积和宏伟的建筑,可以想象当时隐元在日本得到的支持之大。当年,随着他的名声日著,向他求道者不胜其数,彼时的幕府将军为了让他更好地在日本传法,下达了允准隐元在京都择地建寺传法的指令。万福寺的建立,标志着黄檗宗的正式成立,通过隐元及其后继弟子的努力,黄檗宗快速发展,很快得到当地佛教界认可,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日本煎茶道的传播者
  在隐元带来的宝贵文化中,茶道便是重要的一部分,此前日本茶道以唐时传入的“抹茶道”为主,明时虽有人将明式煎茶法传入日本,但均未得到有效传播,正是隐元与其黄檗禅僧们的倡导下,煎茶法才开始在日本得到真正的普及,打破了日本“抹茶道”一枝独秀的局面。
  日本煎茶道总部便设在万福寺,位于寺院东南部,而寺院著名的“卖茶堂”和“有声轩”均坐落此处。东南角的长廊旁种着黄檗树,长廊上挂着日文书写的卖茶堂和有声轩介绍文。右边走廊内的小休息室是卖茶堂,里面供奉着煎茶道的始祖卖茶翁(别名高游外,月海元昭禅师)的塑像。卖茶翁晚年于洛东、洛北的名胜地自设茶席,一心不乱地为过往行人煎茶,并终此一生,由此形成了煎茶道的流派。有声轩是一座为煎茶道而设的庭园,由太湖石、芭蕉、梧桐以及竹子,构成了一座充满煎茶道韵味的庭园。
  禅院向来有“禅茶一味”的饮茶习俗,隐元及其弟子将在中国已经普及的煎茶法带到日本,江户中期时,更因为一位在万福寺修道的僧人月海的竭力传播,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他61岁时在京都东山开设通仙亭,自备茶具,于大路卖茶,由此得名卖茶翁,以后又形成了由“黄檗松风流”“花月流”等各种流派组成的“煎茶道”,奉卖茶翁为始祖。
  有声轩旁有一块石碑上书茶具冢,这里是各地茶人把自己所用的旧茶具埋葬的地方,“用旧了不能随便丢弃,也算是对陪伴自己许久的茶具的珍惜。”卖茶老翁去世前,因为不喜欢抹茶道追求名物、贩卖高价的精神,特将自己生前茶具埋葬以明心志。
  当时隐元将煎茶道带入日本时一并带入了相应的“普茶料理”,这是一种崭新的饮食形态。普茶的“普”字为“普通”之意,这种饮食可解释为与茶同时上桌的可供普通大众食用的料理,也就与众同乐和平,平等共食之义。普茶料理所用的料理是极其严格的,不但无肉、无鱼、无奶、无蛋,亦无大蒜、洋葱等辛辣香料。普茶料理主要的莱式有“胡麻豆腐”、“云片”、“唐扬”等,尽管它们看起来简单,但味道却胜过任何昂贵的美食,因为其精华在于借用蔬菜中最新鲜的香味,精致地烹饪后所达到。“普茶料理”后来慢慢在黄檗宗的寺院中传开,并受到大众喜爱,成为日本素食文化的代表。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和各国紧紧相连。福清濒临大海,从北宋时期开始,便有海外贸易与交流,中日两国对黄檗文化交流从未间断,两国往来共同弘扬黄檗文化更是两国人民友好互通的缩影。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全国沿海各地均积极响应配合,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计全力以赴。这正是站在历史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而这种构想需要一种情怀,正如隐元禅师所云“法门无内外,大道无遮拦。”……
其他文献
Sylvia Vetta是我在牛津认识的一位自由作家。她是牛津城里文艺圈里一位活跃分子,时常组织和参加一切有关文学与艺术的聚会。参加过几次她组织的活动之后,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她知道我是做有关“茶史”研究的,于是我们从茶聊到了与茶密不可分的茶具。我先是惊叹于她丰富的关于古董瓷器的知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她曾经营过一家古董店。对茶和瓷器的共同爱好使得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Sy
期刊
1841年7月14日,一代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道光帝下旨“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虎门硝烟、英勇抗英,但林则徐最终还是成了“替罪羊”,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新疆戍途。  在长途跋涉四个月零三天后,林则徐终于到了伊犁。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但林则徐并没有消沉。他心系百姓疾苦,为改变“穷边鸿雁倍堪怜”的状况鞠躬尽瘁,故而哈密群众留有“林公活我”的颂词。革职流放的三
期刊
进入中伏,暑气愈发逼人,闷热得仿佛一切都凝滞了。  午睡起,想翻几页闲书,却静不下心来。窗外时起时伏的蝉鸣,聒噪着给炎暑呐喊助威。  日高人渴漫思茶。苏东坡的那份洒脱超拔,毕竟是学不来更做不到,虽“思茶”,却不“漫”,而是“乱找茶”。  五颜六色、高矮胖瘦的瓶瓶罐罐中,瞥见了一只墨绿的马口铁罐,潜在冰柜的暗角,冰霜寒气遮蔽下,竟有点萧然出尘的味道。  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就是因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期刊
假期回老家,陪伴父母和太婆。太婆80出头,不喜居住在城市,在太爷去世后就独自回到山中老屋生活。这一住,已过去15年。为了照顾年长的太婆,妈妈经常上山看望,住个10天半月的。倘若我们想要回家,就得直接去山上。家里的小辈们经常寒暑假就回山上度假,所以也很热闹。山上生活简单,自种蔬菜,溪水养鱼,少肉,有时无菜直接拿茶水泡饭。整日在山间攀爬游戏的孩子们,也不觉得简陋,反而吃得新鲜。  用茶水泡饭,算不上是
期刊
乙未春,我去泾县查济,住艺术家汤国明代老屋澹园。汤国喜茶,知我有同好,特地安排一天去太平湖畔访猴魁。  太平今属黄山市,毗邻泾县。汤国开车至龙门乡,想过桥去梅村,一辆大吊车占据整个桥面,怎么也过不去。有人指挥要把三艘船艇吊放下湖,没半天时间结束不了。“什么叫霸道?我今天算是见识了。”我不免有点火。汤国劝我别说了,他把车往路旁一停,打了个电话,说:“我让他们到桥那头来接。”梅村那户做茶的姓朱,汤国每
期刊
上期说到明代文人谢肇涮。谢肇涮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他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秘本较多,贮于“小草斋”中,藏书名耀于东南,与徐(火勃)、曹学□称福建藏书“鼎足三家”。《雨后集徐兴公汗竹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诸茗各赋》与《茶洞》等便是谢肇涮所著茶诗的代表作品。  明代与武夷茶结缘的文人还有徐火勃。徐(火勃)(1570~1645年),字惟起。明代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
期刊
今年,安溪县委、县政府向国家标准委递交陈香型铁观音标准申请报告。自古以来陈年铁观音就以很高的饮用价值流行于产区和销区,保存得当的“老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在陈香型铁观音标准即将出台之际,安溪县茶农、茶企嗅到发展商机,纷纷开始关注老茶、涉足陈茶市场。  安溪人自古就有存放陈茶、老茶的习惯,外面一层牛皮纸,里头一层白纸,包裹着老茶,用绳子吊在烧柴火的烟囱上或存放于米缸、陶缸之中。安溪茶乡路途遥远且颠簸
期刊
茶,贯彻千年历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人类,不同时代的人们义会赋了它不同的内涵,给予它多视角的诠释。茶,不仅可以很传统,可以很时尚,也可以很“童话”有趣。  一头大象驮着一个大茶杯,侧边的彩绘丰富有趣,浓浓的地域风情,有么有让你产生穿越热带雨林的冲动?  这是一个关于克里米亚的传说。这款茶包装以克里米亚为背景,从一个典型的乌克兰小农场和有趣的动物和传统民间故事人物开始,设计一系列的童话插图,让你在品茶
期刊
普茶,含有二意:一者为普洱茶之简称:二者指禅宗丛林的一项活动,即为大众奉茶,使众人皆有茶饮。  从前,当佛教还没有完成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时,禅师们要把认识世界与人生的辩证思想融入到身边寻常的事物里,比如“噄茶去”这样的偈子,因为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间抛出禅机,通过启发及引导的方式接引参学者而被广泛应用。茶,于是成为佛学教育的重要道具之一。此外,因茶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能驱除困倦,帮助消化,清
期刊
『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因而有媒体将2015年视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元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这个“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的时代,互联网可以改造一切。茶作为商品,自然也会有人先入为主、冲锋在前,他们所做的努力更像一个符号,带动着更多人投身“互联网+”的浪潮。  互联网改变了普通茶农因为开不了门店,缺乏客户资源等原因,不能直接销售的弊端,为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