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说的剪纸,是用植物纤维造的纸剪成的。现在我们一般把用类似纸的薄质材料剪镂成的图形都归入剪纸范畴。严格地说,用金银箔、皮革、丝帛等材料制作的“剪纸”虽与纸质剪纸在艺术特点上很相近,但终究有所区别:一方面,它产生于纸质剪纸以前,是初级阶段的剪纸,体现了它的原始性;另一方面,它与纸质剪纸并行发展至今,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为纸质剪纸以外的“剪纸”起了一个专门名称叫“类剪纸”,或按王纯信先生所称的“非纸剪纸”。
  纸的发明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1957年在西安東郊出土的灞桥麻纸是我国目前可知的最早古纸(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现在能看到的纸质剪纸实物资料是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为纸质剪纸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图1)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都会经历一个酝酿、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过程。“类剪纸”早在纸质剪纸出现以前就已产生,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研究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时,我们应该首先考察“类剪纸”是如何产生的。
  一、剪纸产生的前提条件
  1.剪影观念的形成
  当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交流思想的语言和记忆的符号后,就开始用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图画出自己的生活、理想、欲望和崇拜,记录他们生活中最生动的感觉。通过保留至今的大量岩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萌芽状态下原始人类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审美意识。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岩画的鼎盛期,人类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萌发了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在这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过程中由简单的形式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以平视的方法(即移动视点,使达到物体各点的视线呈平行状态)构成形象,即以轮廓形象来突出物象特征的剪影观念。除了岩画外,彩陶上的花纹也属于剪影观念。
  2.镂空形式的出现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两万多年以前的山顶洞人遗址就发现了用“对钻法”钻孔的石隧。此外,原始人类又发明了“管钻”,钻孔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镂空技术,是在钻孔和打眼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镂空,首先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以后就逐步具有了较多的审美意识。在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陶豆。这种陶器的底座上被有规则地镂刻了很多洞眼。在同时期的山东宁阳大汶口堡头村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骨梳(图2)。这件骨梳以镂刻的三条平行的“S”形线为主纹,再用断续的直线和两个较大的圆孔为边框。镂空,体现了人类对于剪影的潜意识及人与自然之间蒙胧的审美关系。镂空装饰的意趣与后来产生的剪纸有着直接关系。
  3.镂刻工具的产生
  石凿和骨凿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金属雕刻工具——红铜凿的发明也在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19世纪的齐家文化时期。剪刀在西周初年就已发明。既有了观念形态的意识,又有了简单的工具,“类剪纸”的出现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二、青铜利器的制作促使准备描绘对称纹样的方法发生
  “劳动说”认为:艺术的产生是由于劳动的需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奴隶制统治秩序已慢慢地形成和确立。在当时,制造青铜礼器可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工艺十分讲究。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创作了描绘各种物象和多种多样的几何纹饰的方法,对均衡对称已不陌生,在彩陶纹饰中,甚至在更古老的岩画中就常有对称形出现,但只要仔细观察,那种对称纹看起来系徒手描绘(图3、图4)。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徒手描绘严格对称的形状是较为困难的,特别是器物外形多为球面或不规则形时,绘制起来就更加困难。礼器上还有一种由单元图案组成的连续图案,虽然这种形式在彩陶纹饰中也早已出现过,但那仅仅是绘制得并不十分严格一致的简单的几何纹。于是,奴隶工匠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方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对称形纹样和由一个个形状相同的单独纹样组成的连续纹样。
  如果说剪纸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则制作青铜器对称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工艺需要是它产生的原始动机、直接诱因,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迸发的智慧火花。
  三、从软模版到剪纸
  自然界是充满了对称形的。树叶是随处可见的对称形,人们将它摘取下来,发现依主叶脉对折,两边是重合的;蝴蝶是随处可见的对称形,人们将其捕捉到以后,按躯体对折,两边也是重合的;当人们将兽头的皮剥下来时,也会发现按头的正中线对折,两边同样是重合的。折的次数多了,人们发现,原来对称形的对称轴两边的形是可以重合的,于是,便应用这些知识于生产活动。直到今天,篾工在编织一块对称形的执子时,编到适当的位置总是将篾片对折,取中点两端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控制点”(亦即对称点)。这是最简单的编织对称形的方法。请注意:这里对称轴两边的“控制点”是利用对折篾片的方法取得的。有了这些知识以后,人们进而发现,将可对折的薄质材料对折,在对称轴的一边或刻凿,或割划,或手撕出一个简单的形,打开来就是一个对称的图形。于是人们把这一重大发现加以提高改进,将仅撕刻出外轮廓线的形内加以镂空,并应用到青铜礼器纹饰绘制上。这种用相对薄而软的材料制作的模样可以重复使用,实际起到了将“原图样”转换到青铜礼器上的作用。因为它是软的、可以对折的,所以“原图样”是可以方便地获得一个准确对称形的图样。至于绘制由一个个形状相同的单独纹样组成的连续纹样,只要制作出一个“原图样”的外轮廓(剪影的图形),用这个“原图样”作模版,连续重复地绘制,便可获得相对准确的连续纹样。我们权且将这种模具称为“软模版”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模版大部分无法保留到现在,或虽有出土,但因过去未曾对它做过正名而将它当作普通饰片淹没在其他出土物中了。
  当时作为“软模版”的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自然界中的某些树叶、树皮、加工得很薄的兽皮、金银箔、绢帛等都是可以作为材料的。模版,作为绘画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作定位,进而描画主要轮廓线。那些填充在主要纹饰之间的“云雷纹”之类的细小纹饰是无须依赖模版的,由此可见,这种模版是极其简括的,甚至还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随着青铜礼器制造者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工、提炼、丰富、创造,并广泛地吸收原有的彩陶纹饰,使这种“软模版”逐渐被赋予了艺术性,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类的特点。受到应用功能的制约, “软膜版”既需要被镂空得玲珑剔透,又需要线线相连,久而久之,类似剪纸的艺术品就这样出现了。《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用梧桐叶制作剪纸的实例,《木兰词》中“对镜贴花黄”一句,反映出镂花饰片的另一个用途。   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镂空刻花的皮革,是战国时代的遗物。皮革很薄,呈茶褐色,刻有几何形的连续花纹,由细密的圆、方或三角形组成。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也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东西仅见于文字介绍,未见过实物和图片,难以断定它是“类剪纸”或是“软模版”,或既是“软模版”又可作为原始艺术品的“类剪纸”。
  关于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还仅仅是一种假想和推理,如果要从考古中取得实物、从古籍上找到印证,或从民族学、民俗学资料中找到印证,都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作为模版的软质材料无法如青铜器般能够保存至今。尽管如此,我们在纸发明后的唐——五代时期还能找到类似的实物(图5)。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持幡菩萨立像”和“菩萨立像”(现藏于法国),两件剪纸都是沿着墨线勾勒的地方剪出的形象,但又保持一定的墨线。另外,在敦煌莫高窟北区47窟出土的“梅花形剪纸”“忍冬形剪纸”,据王光普先生研究,认为都是当时壁画、雕塑工匠用物。菩萨像剪纸是“工匠们为制作出统一的雕刻,或画出大小相一致的小佛龛,使用的一种画稿”。梅花形和忍冬形剪纸是当时“画工”们作为画统一、连续壁画边缘装饰图案使用的样稿。这几件剪纸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这里称为“软模版”的实物资料,不过它比青铜器时代晚了很多。郭沫若在认真地探究了青铜器的纹饰以后,也认为“器之纹缋多为同一印版之反复”。因为是在圆形器物或不规则的器物(也可能是模具)表面上摹印,這“印版”无疑应该是薄的软质材料制成,它实际就是“类剪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应该是制造青铜器的工匠为获取对称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的工艺需要,应该是无疑的了。
  四、“类剪纸”与剪纸并行的发展
  前述“软模版”——“类剪纸”——剪纸的发展过程是既有阶段性又不能截然分开的历史进程。如今,剪纸遍及全国各地,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类剪纸是否还有孑遗呢?作为“软模版”是否还能在以民俗为载体的活动中得以印证呢?
  绣花样稿,原本是作为绣花的模样,在花样转换成绣品以后,它就完成了使命。但如今,由于这些模样玲珑剔透,十分可爱,已发展成剪纸中的一个大的品类。印花版,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剪纸,是一种将原版的花样用喷、刮、刷、浆的多种方法转换到各种物体上的工具; “陶瓷剪纸漏花”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墨釉茶具上,系宋代吉州窑创造; “纸刻印”是印花漆艺技法之一,泉州著名刻纸艺人李尧宝曾是采用这种漆艺技法的高手;衣、鞋纸样,裁剪衣服、鞋帽往往都剪出一个纸样子,以便以后根据这样子下料,多次重复使用;剪纸熏样,为了复制剪纸,有些地方的民间艺人是将原有剪纸黏附在白纸上,用油烟熏样,原有的剪纸就起了模具的作用;皮影戏的影身同样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剪纸,复制皮影的影身是将原有影身作模子压在厚纸或牛皮上,描画出形状以后剪刻,原有影身也起到模子的作用。
  以上种种剪纸原作的用途不是供欣赏的艺术品,而是一种媒介物,它的作用是将原图样转换到其他物体上,虽不一定对称,实际都是“软模版”。由此可知,剪纸的原始形态是一种镂空的可以作为描画模具的“软模版”。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即是激励研制这种“软模版”的主观原因。
  五、研究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的意义
  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由于文献资料和历史遗物的缺乏,困难很大。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加深人们对剪纸这种形式的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世界各地的剪纸,风格样式备不相同,但总体看来却只有写实的和寓意的两种。中国的青铜器纹饰除了晚期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图形,绝大多数都是寓意纹。中国民间剪纸的纹样虽然早已与青铜器纹饰截然不同,不再需要那种沉重神秘、恐怖狞厉起着威吓作用的动物形象,去装饰崇高、神秘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青铜礼器,转而采用活泼愉快美学风格的吉祥纹样以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美满吉祥的心理,但青铜纹饰和剪纸的吉祥图样都是寓意纹样,这也佐证了中国青铜器纹饰与中国民间剪纸的孕育、滥觞、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图6)
  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剪纸的特点。对称形的准确描画是从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图形的对称美在生活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反复再现,于是形成了一种欣赏习惯,这也许是中国民间剪纸对称纹样特别多的缘故吧。
其他文献
根据安德列-布雷东的说法,西班牙画家霍安-米罗( Joan Miro)“或许是我们当中最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米罗抛弃了以自身作为终极的现实,而是用之启发创作的灵感,以产生唤起诗意的作品。布雷东说过,他的艺术“证明了从未被超越的纯真和自由”。  米罗(1893年1983年)出生于巴塞罗那。1920年,他第一次来到巴黎,向往成为巴黎先锋艺术界的一员。从1918年到1923年,他以一种极其精致的风格创
期刊
在多年对乡村老一辈传承人群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传统生活中“非遗”传习的“童子功”现象。许多“非遗”类型的传习实践都是在七岁至十七岁这个年龄段完成的,在乡村过去的生活习俗中,少年时期正是接受民间文化启蒙熏陶和技艺传习实践的最佳时期。少年时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实践会影响其一生的文化选择与文化气质。实际上, “非遗”作为一种生存行为或日常生活的手艺,也成为传统生活中儿童、少年时期的女孩必学的生
期刊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件还提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其落实到整个教育环
期刊
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及军事家、戏曲家、历史學家。然而,他亦是杀人犯、精神病患者。他才华横溢,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又因杀妻入狱七载。他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他画的小品、随笔都成为今天艺术市场的宠儿,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而当年他靠卖字画度日,却不能糊口,终于潦倒而死,临终时除了陪伴他的一只狗外,连一铺席子都没有。
期刊
编者按:  2018年7月9日,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乌石学校夏令营项目顺利开营,拉开了“牧云。蒲公英行动”落户海南的帷幕。周春花教授在带队参与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具体事务,感受颇多,总结了如下经验,希望为今后的美术教师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我自2017年开始走近“蒲公英行动”团队,有幸观摩了云南西双版纳勐龙中心学校的“蒲公英行动”成效,尹少淳老师、谢丽芳、陈卫和、吴尚学等老师的无私奉献和努力
期刊
2018年11月29日和12月6日上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美术学科开展“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活动。  来自国家课程子课题组的丰台区芳星园中学赵凤强老师带来《学画山水画》-课,应用“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学生们热情创作,寄情于山水之间,感受中国画的笔墨精髓。传统美术子课题组在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二中学的秦若然、苏蓉两位青年教师展示了“踏雪寻梅”主题课程,写意梅花、面
期刊
编者按: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何从剪纸的发展历史、创作题材、材料使用及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剪纸文化,体验剪纸乐趣,增强美感体验,是美术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工作在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  本期专题从秦石蛟的《剪纸产生的原始动机》引入,对剪纸文化溯源的探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剪纸的特点、发展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及节奏与韵律)等概念的掌握。  2.技能目标: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规则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今后能够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
期刊
“美术鉴赏”属于普通高中美术必修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美术鉴赏对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方针,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重要的课程价值,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综合素养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古人对纹样精美、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的首饰更是爱不释手。因此在古代,佩戴首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时尚的代表,更能体现出古人审美情趣。  《古代配饰》课程内容按照审美意识的萌芽、审美观的丰富、崇尚自然的审美观以及古人的审美观对当今的影响的顺序进行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从而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观以及对当今审美观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