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光华耀千古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赤壁赋》是苏轼的心灵告白,自问世以来,历代评论甚多,高见迭出。笔者借鉴梁衡先生总结的“文章五诀”新角度,去探寻文学大师苏轼高超的创作技法,去感受他自言其愁又自解其愁的心路历程,去收获“心灵导航仪”的温暖力量。
  关键词:写“形” 抒情 阐理 叙事 用典
  《赤壁赋》自问世以来,历代评论甚多,高见迭出。笔者从“文章五诀”新角度,对《赤壁赋》进行赏析,以求方家指正。
  “文章五诀”创作技法是著名作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总结总结的,包含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故称“文章五诀”。
  在梁先生总结基础上,笔者对“文章五诀”的要素内涵适当进行了拓展思考。“形”就是形象、形态、形状、形貌和形势,即作者精心选择写入文中的景物、人物、事物(表达方式为描写),“事”即事件(表达方式为记叙),“情”也就是情感(以抒情为表达手段),“理”即道理、哲理(表达方式为议论),“典”就是运用典故。
  “文章五诀”中,除“典”外,四字中单拿出任何一个字,都可为文,比如用“形”字写说明文,用“事”字写记叙文,用“理”字写论文,用“情”写抒情文等。就单项要求而言,描写而不单调,说明而不呆板,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是为了更好,高手为文时常在同一篇文章中穿插互用各种手段,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当然,由于文体不同,运用时会各有侧重,不会平均用墨。
  一、形──贵在典型
  写“形”,表达方式主要为描写。写物,不妨写其形状、声色、味道、明暗、动静等,突出“反常性”;写人,不妨写其神态、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性格、品质等,突出“与众不同”。
  《赤壁赋》可谓文中有画,读后令人悠然神往,有身临其境之感。
  写“异水”——着静态,“水波不兴”,静若处子,浩瀚无涯;着上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茫茫,天光水色,亦真亦幻,如同仙境;着情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面辽阔,畅通无阻,尽兴游历,率性逍遥;着功态,能“舳舻千里”,为海战提供必备条件;着动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以上描写,角度不一,视野有异,“人”“水”映衬,简约不简单,形象别致,让人神往。
  画“美月”——写升位,“月出于东山之上”,如婴儿降临,令人欣喜;写停留,“徘徊于斗牛之间”,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写月光,“击之空明兮溯流光”,睹月思美人,内心情激荡。
  叙“人形”——写仪态,先单写苏轼本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知音相逢,赏美月,喝美酒,好不快活;再写仪态,“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容色改变,礼仪周到,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再现曹操傲态,“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开局引人羡慕,谢幕让人惋惜;最后再合写主客醉态,“相与枕藉乎舟中”,读者读至此处,内心也为一代文豪的释然而释然了。
  喻“声音”——写声悲,“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无形于有形,深得白居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真传;喻声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在耳,回味悠长;描功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人”“龙”共悲,凄切婉转,夸张映衬,感人至深。
  写声音,连用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情──贵在真挚
  一代文豪,千古硬汉,有柔情,有豪情,就是不矫情。抒情方式主要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不论何种抒情方式,关键在于感情真挚、淳厚。
  情,往往伴景而生,往往因事而至,正如古人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逆势顺迎,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
  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佳境,作者生发喜悦之情;经历“知音相逢,月下饮酒”的人事乐事,生发“扣舷而歌之”的欢畅之情;追忆“英雄安在”的憾事,生发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苍凉之情;巧借客人之口,设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境界,生发追慕之情;客人听从劝慰,最终“客喜而笑”,生发欣慰之情;最后落点为“洗盏更酌”“肴核既尽”的狂欢之情。
  作者的感情是丰富的,复杂的,时而喜,时而悲;时而收敛,时而放纵。一切,显得自自然然;一切,显得亮亮堂堂;一切,又显得真真实实。
  在这些或长或短或繁或简的情感叙述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朋友如斯,心胸如斯,何惧忧愁不消!何惧知音不在!何惧长夜难熬!
  三、理──贵在深刻
  仕途多舛,长期被贬,如是常人,早已倒下。苏轼就是苏轼,如同一柱擎天,巍然潇洒。他是如何化解心中憋闷委屈的?如何做到的?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赤壁赋》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他的心灵密码——他阐述的“理”。
  “理”集中在第四段,阐发了永恒与变化的道理。该段主要写苏轼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生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
  如何做到豁达乐观?苏轼即为楷模。一是调整心态。用今天的话说,接受不能改变的;二是放下。人生苦短,得失荣辱,忧乐顺逆,个人不一定能够左右,那就随它去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三是转移。苏轼为客人指出的出路就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天地不老,快活其间,精神不朽,尊严还在。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灵医生。苏轼希望它能安慰“客人”,又何尝不是想借它来自我疗伤,或者说是借客人之口来一段不着痕迹的心灵告白。这一段提醒,一气呵成,精致自然,不知安慰了多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今天依然光辉闪耀,这或许是历代读者钟爱此文的原因之一吧。
  写作,说“理”、析“理”、成“理”,本身不易,要让读者接受更不易,但本文,借助水月与清风,把“变”与“不变”的深奥之理作了形象的阐述,四两拨千斤,可谓精绝,为后世借物喻理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四、事──贵在高雅
  叙“事”,旨在为抒情、说理奠定基础,宜精短,围绕主题展开,少生枝蔓。
  梁衡先生指出,“事”即事件,但笔者认为,还可把它稍微扩展一点,延伸到事由、事实、事例,以利于运用。
  《赤壁赋》中,对于“事”,作者可谓惜字如金,这由写作内容决定,毕竟“事”不是写作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同时,笔者猜想,作者有苦衷,不便于点明自己“落脚”黄州源于被贬,故而“事”写得简练。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寥寥数字,干脆利落,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借助方式,也为后文写“形”“情”“理”张本。“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记叙了娱乐活动,高雅随兴,不蔓不枝。最后点明主客饮酒甚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因酒起兴,因酒尽兴,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五、典──贵在贴切
  “典”是增强文章文学性、典雅性、深刻性、广博性的重要手段。梁先生认为,文中无典,其文必浅。苏轼作为文学大师,深谙其道,可谓是用典圣手。《赤壁赋》用典,主要在五处,也体现了用典的三种方式:化用型、比喻型、直引型。
  第一处用典为化用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对《诗经·陈风·月出》“窈窕纠兮”的化用,非常巧妙,不事雕琢。
  第二处用典还是化用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第三处用典为比喻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第四处用典为直引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直接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旨在点出游览地点的人文性。作者借客之所答,点出客人“三悲”(一悲英雄安在,二悲人生苦短,三悲美梦难圆)的第一悲。当年的赤壁之战,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周瑜用兵如神,志得意满;曹操曾经势不可挡,文武双全,一世英雄,如今安在?这一典故,这一追问,直击内心,振聋发聩,贴切有力。
  第五处用典为化用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化用《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取其要义换说法。旨在揭示“水”“月”“变”与“不变”的道理。“水”“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作者借助它们来开导客人不应有“人生苦短”之悲,而应有“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豁达胸襟。此处用典,既有经典的厚重,又有独特解读的新奇。
  综观五处用典,显得清新自然,作者没有“掉书袋”,没有卖弄学问,没有故弄玄虚,一切都因需要而定,恰到好处,自然示范效应不朽。
  梁衡先生认为,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第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综合运用“五诀”,如太极拳的、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如同《赤壁赋》,集写景、抒情、议论(言理)、叙事、用典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水乳交融,潇洒绝俗,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此乃绝品,千古流传,后辈能读之,赏之,品之,实乃幸甚!如能学习其高妙一二并运用之,则更幸!
  参考文献:
  [1] 梁衡.文章五诀及运用[N].人民日报,2003-01-1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是世界著名的具象主义大师,他的艺术作品风格在当今世界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风格宁静隽永、厚重朴实。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的油画创作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具象表现主义时期、魔幻现实主义时期与具象写实主义时期。本文将主要就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具象写实主义时期的油画作品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油画 具象写实主义  安东尼奥·洛佩斯·加
期刊
摘 要: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在民国时期盛行一时,精选的教学内容与丰子恺的经典配图,使得该套教材成为我国英语教材的经典版本,真实体现了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海豚出版社又将其推出,掀起民国教材研究热潮,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再次得到关注和热评。在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比较是开阔视野和推陈出新的有效方式,而结合新旧教材蕴含的教学法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认识到英语教材的人
期刊
摘 要:在罗宾逊的第一部小说《持家》的结尾,茹丝和姨妈希薇一把火烧掉了对女性来说象征着双重辖制的房子,毅然踏上了流浪之路;二十多年后,罗宾逊的笔下的又一个新的女性角色格罗瑞却选择留守基列。女性从“离家”到“归家”,这一转变反映出女权主义运动新的发展趋势。格罗瑞的留守与露西儿的留守有着本质的区别,罗宾逊将格罗瑞提到了“救赎者”的高度,这也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一种再思考。  关键词:玛里琳·鲁宾逊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蜀绣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技艺的角度出发,研究蜀绣的传承与创新。蜀绣针法的变化和丰富,是蜀绣成为国内四大名绣的原因之一。这里对蜀绣针法作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技艺的思考,目的在于展现一代代的手工艺人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所做不懈努力,也反映出蜀绣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蜀绣 技艺 传承 创新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
期刊
摘 要:《逃离》为我们展现出了女性逃离的多个声部,主旋律与变奏共同弹奏出深邃而动人的和鸣。在充满彻骨之痛的逃离过程中,女性不仅耗尽了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而且也真切地体验到了女性的宿命与绝望。  关键词:逃离 迷惘 宿命  “逃离”,对于很多女性作家而言,绝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字眼,相反是一个充满着女性奇情、狂想、放纵、叛逆、绝望甚至是毁灭的一个巨大的深渊。无数女作家在谛听这一命运深渊的神秘声响的同时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酷儿理论为基础,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即话语观点和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为主要依据,探索英国剧作家卡莱尔·丘吉尔的《九重天》中人物性别认知的发展过程。在“异性恋/非异性恋”光谱带上,作品人物经历了从异性恋端走向非异性恋端的过渡地带,再向同性恋端移动的过程。这种变化不只是针对某一个非异性恋,而是适用于所有酷儿。  关键词:酷儿理论 异性恋/非异性恋光谱带 权力与话语 性别操演  卡
期刊
摘 要: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提前两个世纪把异质同构原理用于艺术创作中,通过环境艺术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地位、爱好、命运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加具体化、立体化、特性化,其笔下环境艺术与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异质同构原理的运用已达化境。  关键词:异质同构 《红楼梦》 环境艺术 人物形象  始创于19世纪末奥地利、德国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迟子建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出发,深入挖掘作家对建构两性和谐所做出的努力及独特表现。迟子建以温和的情怀对诸多女作家笔下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消解。同时,回归式结构与纯粹澄明的性爱书写进一步展现了两性的和睦共生。  关键词:迟子建 两性关系 和谐  自古以来,在父权、男权文化的遮蔽下,两性关系长久处在对立、冲突的阴影中。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男女在现实中的不平等:“女人不是天生的,
期刊
摘 要: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界无限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盼。《海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的要旨,通过对两位男性主人公的分析,可以体悟出杰克·伦敦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讴歌。作为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杰克·伦敦期冀人类回归自然,对自然表达无私的爱,并怀着敬畏之心,节制私欲,顺应自
期刊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木匠和狗》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结构方式,巧妙地完成了一个嵌套式寓言。小说印证了纳博科夫的论断,优秀作家应兼具三重身份:讲故事的人、教育家、魔法师。循此出发,无论是解读莫言本人,还是解读其相关作品,都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木匠和狗》 讲故事的人 教育家 魔法师  在莫言众多炫目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木匠和狗》非常不起眼。该作发表于2003年《收获》杂志,并进入当年的小说排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