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SC朗读项中的“语调偏误”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PSC朗读中语调是测试和培训中的难题,测试员和教师需要科学合理的评分依据来指导测试和培训。在测试中,我们通过朗读中语调偏误的实际表现,结合造成“语调偏误”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定等级。
  关键词:语调偏误 普通话水平测试
  
  PSC朗读中语调是测试和培训中的难题,测试员和教师需要科学合理的评分依据来指导测试和培训。由于“语调”概念的模糊性和对测试中“语调偏误”的实际表现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导致“语调偏误”判定困难。
  
  一、什么是“语调偏误”
  
  1994年版的普通话测试大纲中,朗读项有方言语调这一考查项,2004新大纲中朗读项中用“语调偏误”这一概念替代“方言语调”。有些测试员和教师将“方言语调”等同于“语调偏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所谓“方言语调”就是指与标准语(普通话)有区别的带地方色彩的朗读或说话的腔调。“方言语调”应当是依附在词语、句子上的音高、音长的变化模式,这种模式是普通话所没有的。我们在测试中感觉某些应试人说普通话的“调子”不正,就是指这个应试人的语调中带有“方言语调”。由此可见,“方言语调”只是“语调偏误”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更合理地对应试人进行测试评判这一角度来说,新大纲的这一改动更科学全面。正确理解“语调”的含义对于测试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语调,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吴洁敏、朱宏达认为:“语调是语言节律的总和,它包括由音高、音长、音强乃至音色的方方面面形成的停延、节奏、重音,以及声调、句调、基调等在内的节律总和。”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许建章、王耀辉认为:“语调是说话的腔调,用来表达句子的意思和感情。语调的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指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一般说来,它主要包括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
  事实上,在测试过程中,当测试员听到应试人有明显的声调不准、轻重音格式不对、读说方言词时,则判分果断;而当应试人出现吐字发音不清晰、口腔状态不规则(如发o、u、ü音不圆唇)等这一类现象时,判分便忧郁起来,因为当吐字发音不清晰、口腔共鸣状态不规范时也一样能发出与普通话音高、音长、音强相同的声音。
  这样看来,语调的内容比较复杂,语句的高低升降,声音的轻重快慢,句子、词语的停顿和连接,节拍群、语气词的运用,口腔的松紧开合,气息的多少徐疾等都属于语调的范畴。当应试人在语句的高低升降,声音的轻重快慢,句子、词语的停顿和连接,节拍群、语气词、吐字发音、口腔共鸣等这些方面出现了偏差和错误时,都可在“语调偏误”项中酌情扣分。
  
  二、普通话测试朗读中语调偏误的实际表现
  
  (一)声调中保留了方言色彩
  朗读时,应试人存在方言声调。在湘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在测试中经常出现的是由于入声调保留过多或改读普通话声调不彻底,朗读的语调距普通话的语调有很大差距,进而影响句子流畅的现象。
  (二)轻重格式不正确
  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轻重格式不正确的问题有:轻声音节重读,将中重格式的词语读成重中格式,或将少部分重中格式的词语读成中重格式,或将重中格式的词语误读为轻声音节。例如湖南人常常将“电视”“民族”“胜利”“火车”等念成“重中格”,而把“正确”“善良”“情况”等念成“中重格”,“一些南方人说普通话时,声母、韵母、和声调都不错,可语调总是不像,让人一听就是南方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普通话词语的轻重音格式。”在语流中这些误读了的轻重格式使普通话的语感大打折扣。
  (三)语调节奏错误或带有明显的方言特征
  有些应试人语速偏快或偏慢,例如在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27号中有这么一段:“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棵石子似的落到狗的跟前。老麻雀全身倒竖着羽毛,……”这句话在起句语速应较慢,“忽然”后转快。而大多数应试人在这里都没有语速的改变,进而犯了节奏的表达错误处理的毛病。节奏除了语速外,还包括停顿、节拍群等。“语调节奏的方言色彩,包括语速、停顿、节拍群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句调把握不当
  语气表达错误、唱读、固定腔调(每句句末都机械的一个调子)都属于句调把握不当的问题。普通话中“平、升、降、曲”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只用一种调子、将平调读成升调或降调、不会读曲调,这些都会造成语气表达的错误或固定腔调。
  (五)语流音变中各种错误表达和应用
  在测试中对语调产生影响的语流音变问题有:①应试人不管“啊”出现在何位置都读“ā”或“yā”。事实上“啊”跟在不同的音节后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可读“wā”“yā”“zā”“ngā”“rā”。②在上声的音变上主要体现在“单双格”和“双单格”上的混读或是错读。③将儿化发成儿尾词或不会恰当地运用儿化韵。一般来说一个字一个音节,儿化词例外,“刀把儿”念作“dāo bàr”只有两个音节,而有些应试人仍然读“dāo bà er”。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作品中一些习惯上儿化但未注名的词不能正确朗读。测试朗读作品17号:“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山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给蓝天镶上一道(儿)银边(儿)。”
  (六)吐字发音不清晰
  很多应试者口齿不清,或出现“吃字”“倒字”“丢音”等现象,大多是因为没有将音节的发音过程(出字、立字、归音)表达完整。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构成一个“枣核形”形式。声母、韵头为一端,韵尾为一端,韵腹为核心。字的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长;字的两头发音动程小,开合占的时间也短。正确的发音过程可以达到字音清晰、声音饱满、弹发有力的效果。
  (七)口腔共鸣状态不规范
  有些应试人在发o、u、ü这些圆唇元音时出现不圆唇现象,发单韵母时口腔开口度的大小不合适。我们知道,口腔的开合、舌头的伸缩、软腭的升降等都可以改变口腔的形状,对共鸣有重大的影响。字的发音位置和方法不正确,必将造成口腔共鸣状态的不规范。
  另外,对于一级乙等或一级乙等以上水平等级的判定,不仅要考虑作品朗读“对不对”,还应考虑“美不美”。这就要求应试者恰当使用逻辑重音和逻辑停顿。通过逻辑重音和逻辑停顿使作品所表达的重点得以强化和突出。有些应试者虽然语音很准,但因逻辑重音和逻辑停顿处理不得当,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佳。在对一级乙等或一级乙等以上水平等级的判定时,特别是对测试员的考核测试,应将其作为语调偏误扣分的参照。
  
  三、造成“语调偏误”的相关因素
  
  (一)受方言的影响
  方言语调是语调偏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听应试人的朗读和说话,基本上能分辨出他们说的是哪一种方言。例如从字调中的声、韵、调的方言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句调方面特有的方言语气和句子的节律,特定方言区的语气词等都可判定方言对“语调偏误”的影响。。
  (二)受紧张情绪的影响
  由于紧张,有些应试人觉得舌头不听使唤。在测试过程中过于紧张造成了语速过快,语意上的判断失误,或句调上的怪异。
  (三)对作品不熟悉
  有些人没有熟读作品,因而不理解作品;一些在校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认为普通话等级测试很容易过二级乙等,便不去熟悉朗读作品,结果造成语气表达错误、语意表达不明、节拍群的把握不正确。例如测试朗读作品54号的3、4、5、6段是对 “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的解释。3、4、5、6段每段解释一句,构成一个很明显的节拍群,大多数应试者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好。
  (四)受习惯因素影响
  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贯穿整个句子,但常常在句末表现得特别明显。普通话的句调有四种:升、降、平、曲。由于受个人习惯的影响,有些人在处理句调时千篇一律地用固定的句调,或只有升,或只有降,或只有平。另外一些人受习惯的影响,把朗读课文当成了“唱读”课文。
  (五)不能恰当把握朗读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是指句调、重音、停连、语速等因素在朗读中的运用技巧。很多应试人没有认真研习朗读的基本技巧,只是凭着过去仅有的一点语感来完成测试朗读项,这是大多数被测试者只停留在二级乙等的水平上而不能前行的原因之一。
  在测试中,我们通过朗读中语调偏误的实际表现,结合造成“语调偏误”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定等级,并用“偶有”“屡有”或“略有反映”“比较明显”“明显”等语词来进行感知上的等级判定。
  
  参考文献:
  [1]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2003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许建章,王耀辉.普通话语音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5]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教师口语(试用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6]晓东.普通话词语轻重音研究[A].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C].上海市普通话测试中心编,2002.
  [7]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蒋于花,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胡蓉,怀化学院基础教育系)
其他文献
摘 要:“晒×”类词是如今汉语中新词新语的代表之一。自其出现以来,对“晒×”这一形式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对其新义的解释、源头的探究以及其词语内部结构修辞的分析。虽也有若干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未能抓住社会心理对“晒×”形式使用范围变化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以往对“晒×”的研究成果,着重关注社会心理对“晒×”形式使用范围变化的影响,以此探讨现代汉语中新词新语所体现出的文化深意。  关键
期刊
摘 要: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从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变化来考查社会的变化。建国以来共召开过十届党代会,前四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后六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在前四届的主题报告中,“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而在后六届的主题报告中,“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这六个词的词频变化与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字典》中“收”字的动词义项分别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总结出各义项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并对“收”的义项做更系统性的归纳。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收 概念要素 词义系统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一文,从“投”的基本意义入手,运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词典》中“投”的动词义项(核心要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09年网络流行语“杯具”为例,从用语的求新求变,时代对新词的影响,网民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以及谐音折射出来的不同情感等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及其相关规范问题。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杯具 生命度    网络流行语是最有代表性的网民意见表达,是网络文化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网络语言代表性。本文以2009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杯具”为例,借助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检索,并进行删选归类和整合
期刊
摘要:“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文章首先从史的角度考察“连X也/都VP”结构的发展,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来分析这一结构。  关键词:“连X也/都VP”结构 句法 语义 语用    “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前人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分析这一结构。     一、史的考察    “
期刊
摘 要: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签署任何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但是它对于整个世界对环保的关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宣传这次大会的一组多模态的海报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研究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则海报的互动意义,从而实现最佳宣传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 互动意义 接触 社会距离 态度    一、引言    哥本
期刊
摘 要:南北朝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各类文学作品鉴赏,对“御”有两种注释,一种以李善《文选·别赋》注“御,进也”为代表,一种以大学语文教材注“御,饮用”为代表。两种注释并存是因为“御”具有相反为义特点,以及古汉语语法规律影响所致。本文从古代风俗方面分析入手,认为应综合两种注释,释“彼此劝酒”较为合理。  关键词:御 反训 进也 饮用 辨析    《文选·别赋》:“掩金觞而谁御
期刊
摘要: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网络聊天语的社会性、功能、新词产生途径等,并从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个角度论述了网络聊天语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 聊天语 普通语言学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全球网民数量日益增长,随之带来的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聊天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持不同语言的网民们都有独具特色的网络聊天语。每种语言的网络聊天语都各有特点,当然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本文拟从普通语言学
期刊
摘要:以比喻的功能为标准,将比喻分为“象喻”“情喻”和“理喻”,是一条不同于传统修辞学的“喻学”研究新路,为“喻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好的“理喻”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道理变为有形可感的体验,其中“化理入喻,以喻说理”,是“理喻”运用的关键。在我们的心智都为现代语言——抽象的技术术语所麻痹的今天,对“理喻”的发现和运用,将会对提升思维、开启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喻学” “理
期刊
摘 要:动介融合构词是多因素共同条件下的共同结果,本文以“加以”类形式动词为例,从句法、韵律、语用和认知等角度概括了动介融为一体的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动介融合 构词 动因    一、引言  从语言类型学看,大多数语言中的动词和介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表现为词组,或直接融合为词。现代汉语中的“加以”类形式动词就是典型的动介融合构词,如“加以”“给以”“予以”“致以”等。英语中除存在大量动介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