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语言的训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产生于生产实践,与人类文明同时发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因此,就数学教学本身来说,它实质上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人的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思维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地调控教学。
  数学语言是由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与专用数学符号组成的科学语言,它不仅有别于普通的自然语言,也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专门语言。它具有科学准确、表达精炼、逻辑严密的特点数学语言分为书面的和口头的,本文就如何训练低年级学生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1.要创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说”
  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是训练语言的前提。对于低年级儿童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刚刚从—个无拘无束的游戏世界进入到一个有序而紧张的生活中,学校生活让他们感到新鲜又有些不适应,使他们产生一些畏惧和不自信的心理,课堂上敢于开口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几,但也应看到,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可爱的,而且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都想博得老师的欢喜和赞扬,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每堂课都以微笑和蔼的面孔面对学生,并用亲切的语调与他们交谈,课余时间与他们多接触,来沟通学生与我之间的感情,从而消除他们畏惧感;其次,要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给敢于多举手发言的小朋友课后奖励小红花;回答正确且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应鼓掌激励;“对于那些回答错的同学,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发言积极性,不批评他们,而是用“今天,你有进步,敢于举手发言……”等激励的语言来鼓励他们更加认真的听课,争取下次回答正确。这样在多种方法的鼓励下,班上同学的发言积极性會日益高涨,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个别胆小自卑的同学,也会渐渐变得自信、活泼、敢于发言。
  2.要提供直观材料,使学生“想说”
  学生敢于开口了,还必须有所观、有所想,才能有说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说的材料。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色彩鲜明的物体和图画十分敏感,因此,我们就应该根据教材,利用幻灯片、挂图、实物等教具给学生展示大量鲜明直观的图像,同时,利用学具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在大量的直观感知中去体验,然后让他们把所观,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3.教师语言要形象生动,使学生“乐说”
  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大部分的自觉意识都很差,都很难集中听力听老师讲课,因此,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在讲课时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要通过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吸引学生听课。同时,不要用呆板的语言命令的口气提问学生,要把一些枯涩的问题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来表述,激发他们回答的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把“要回答"转化为“乐于回答”,这样,就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表达的目的
  二、提高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循序渐,逐步提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逐步加深的,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的局限,知识面窄,语言不完整,对有关的数学原理、法则、定义难以理解,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用词,同时注意让学生使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句完整的话,从而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求说完整,还要求用合乎逻辑的语言,使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
  2.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述数学算理、法则、性质、规律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对此教师不应只做简单的改正;而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小掌握准确的数学语言,养成良好的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3.要灵活,要持之以恒
  语言口头表达的准确性靠理解,语言口头表达的熟练靠使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经常安排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有耐心,舍得花时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应用,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说话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讨论,讲算理,概括概念、法则、规律、公式,让学生多说、会说,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必然会很快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融想、说、算于一体,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名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学校开展了“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以民俗音乐艺术文化的渗透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形成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校本
期刊
一、皮影戏源说  1.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起源于2000多年前,是世界电影的鼻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传统皮影戏可谓是:画中有戏,戏中有画。它与民间剪纸、地方戏曲、舞台表演、文学历史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考究的制作工
期刊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阳光下,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聊天游戏,气氛和谐而宁静。”这幅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支撑着我最终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然而,现实往往令人惨不忍睹。当我带着笑容走进一年级教师的那一刻起,便被孩子们那天性好
期刊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种呈现的方式:显性文化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和传播途径呈现出来;隐性文化通过校风建设、师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高级形式呈现出来。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美、自然、和谐。倘若以“美”为基本标尺,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能更好地在审美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得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美
期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只有通过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才能得以实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
期刊
王安忆应属当今文坛中较为独特、突出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不但是一位高产作家,且作品风格多变、视野广阔,对读者的喜好不断的进行调整,这是其他女作家无法比拟的。在她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总结出了她自己的一套创作理论,被称之为“四不原则”,即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这个“四不原则”可以说贯穿在王安忆所有的作品当中。下面,我主要以她几部著名小说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
期刊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虽然传统教育理念认为,美育只存在于与艺术相关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堂中,然而在现今的各科教育教学中,都能看到美育的影子。英语教学便可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语言是声音的载体,而声音则是语言的表象。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很早就提出“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音乐实践,不宜追求音乐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音乐教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掌握运用。”因此,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借音乐实践,助学生学会歌曲  (一)以情境教学,培养音高感念  在学唱《海》这首
期刊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增的一门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基础课程,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它有着这样的特点: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操作性强。因其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再遵循以往的教育模式即“粉笔加黑板”的教法,那样严重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
期刊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唱歌活动可以培養幼儿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忱。小班的幼儿大都喜欢跟着录音带手舞足蹈地唱唱、跳跳,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节奏的感受等能力都很弱。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唱歌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