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洒满阳光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第一道曙光:整体预习课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上一节语文课就像打一场“战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仗”要攻打哪里,如何打,这就需要学生在“攻打”前有目的地对“战场”进行摸查,了解地形。
  首先是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课前预习,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自然风景》,可以这样设计整体预习课的“四关”。
  第一关:自我认知关
  通过自我预习,我知道了这个单元主要描写_______,我能用_______这个词概括本单元。
  第二关:我会动笔关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优美的语句。
  (2)圈出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第三关:我会动脑关



  第四关:我会分享关
  在本单元中,我最想去的地方是_______,因为_______。
  在整体预习课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预习,再让学生交流自己在预习中获取到的知识,为更好地走进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心理优势,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散发出一道道光芒。

第二道曙光:单元识字整合


  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字、词、句、段,但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把重点放在分析课文而非识字上,这并不代表学生能独立完成识字任务。因此要想更好地进入文本,就必须解决好生字和新词的问题,过好字词关。 “语文主题学习”的单元识字整合课,是让教师放下阅读理解的包袱,让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真正把“读”“写”“理解”落到实处。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有29个,会认的生字31个,识字量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文的生字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培、训、侦、矿、助、调、垃、圾、填、棍、剩、残”这12个生字分别在第三单元的不同课文中,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可以让学生利用“加一加”或者“换一换”等方法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认识,从而巩固识字效果。比如“魔、藏”可以根据其字义让学生认识生字。
  师:同学们,谁能自己用儿歌记住它们呢?
  生1:我是这样记住“魔”字的,在广阔的森林里,住着一个凶恶的鬼,人称它为“魔鬼”。
  生2:我是这样记住“藏”字的,一个大臣躲在一棵茂密的树下,他发现在他左边长出两棵奇异的树枝。
  …………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教生字不再蜻蜓点水,真正把生字教学落到了实处。通过整合生字,学生自主识字,在同桌互读互学等手段的配合下,真正地掌握了生字新词,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语文课堂这一光芒得到延伸。

第三道曙光:整合单元训练点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节课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有抓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单元的题材、写作方法、结构特点和布局谋篇进行教材再整合。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桂林山水》与《五彩池》都是写自然风景的,它们所运用的表达方式都是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因此在教学中可将运用修辞方法把事物写具体作为本单元的训练点。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明确训练点,在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取舍,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堂才能真正高效,才会持续散发出它的光芒。

第四道曙光:课外阅读引进课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完教材,就已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语文主题学习”倡导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是让教师去除烦琐的分析,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词语、优美的佳句,还积累了课外的词语。我在教学课文时,根据文章的主题查找相应的文章,如《莲叶青青》一文,拓展阅读了《最贵的蛋是“笨蛋”》,《孔子學琴》一文拓展阅读了《苏轼学书》。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地摸索、探究,“语文主题学习”才会照射出耀眼的光芒,语文课堂才会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淳溪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
期刊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