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实验小学471800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充分爱护和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走向成功。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不压制,正确引导。对此我深有体会。
  那年我教五年级,一个女生叫文书芳,她家是重庆的,父母在县城做面条生意,由于家长忙碌,她整天头发乱蓬蓬,衣服脏兮兮。但是学习顶呱呱,字和文章写的特棒,是我们班学习上的尖子生。在五年级的最后一个月,我发现文书芳有很大的变化,上课默默无闻,不发言也不写作业,几次我走到她身边,她都吓一跳,脸红红的。于是我找她谈话,她脸涨得通红,嘴动了动,低下了头。我觉得她肯定有难以启齿的事,就说:“你不好意思说,就给老师写一写,怎么样?”她点了头。过了一天,她送我了一个塑料袋,袋里装有一斤面条,还有一封信,我想还真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她在心里一直喜欢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可是不知道那个男同学是否喜欢她,马上要升级了,她很矛盾,是不是应该告诉那位男生或者写情书?看了信后,我找文书芳又一次谈话,我说:“对你现在的心情我很理解,这是你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老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但是你应该埋藏在心里,不能向他说,也不要向其他同学说,老师也会保密,把对他喜欢的心思用在两个人的学习竞赛中,看两个人的学习是否相当,过一段时间甚至两三个月你就会有别的感受,你就照着老师说的试一试吧。”快放假的时候,文书芳又给我一个袋子,里面装了一条裙子和一封信,信上写了一些对我表示感激和赞赏的话;又写了不再想喜欢那位男同学的事了,要努力学习将来当像我一样的老师;还说裙子是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送给我的。看后我欣慰地笑了,并把裙子还给了她。
  现在文书芳已经六年级了,她和那个男同学也不在一个班,在楼梯间碰见我总是和我会心一笑,比以前干净了许多。教师节和母亲节她总是给我送来一束鲜花。我很高兴,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后来学生们有了困难,也会信任地找我解决,我总是诚心相助,用自己的热情赢得了学生心灵的相通。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杨旭东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2251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小学是我们第一个真正走进的集体,对我们一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懂得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德育工作的时候,怎样去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为我们讨论的话题。很多时候越贴近真实生活的事例越具有说服力,我想德育工作也应如此,教育点要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在细小处才能显真情,在细微处方可见远大。因此,联系孩子们身边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通过来源于孩子生活的材料,加以发掘、提升,作为教育资源来教育孩子更显成效。实践也向我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就近取材,触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然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调动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般多选择节假日带孩子出游。这既增长了孩子的见识,也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奠定了基础。祖国的风景名胜、人文风情美不胜收,孩子们一番游览下来,心里不禁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赞叹不已,爱国主义情感也会油然而生。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小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经常去游历祖国的名山河川、名胜古迹,而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得来的知识,由于空间距离上太远,缺乏直观性,而学生年龄小,感受性太弱,他们的情感兴奋点似乎不容易被激发,也就难以让学生切实体验,打心底萌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我们寻求各种方法去触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生最初对祖国的了解是从家乡开始的,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某些人物、时间往往可以反映出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侧面,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爱国观念也是从朴素的乡土观念出发的,从低年級到高年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家乡教育与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近取材,诠释学生身边的人文景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入手,比如我校地处瓜洲镇,瓜洲镇是一个文明古镇,也是大多数学生生长的地方,他们自然对它比较熟悉,向学生们介绍它的文明历史,就会使他们为自己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除此之外,瓜洲古闸、瓜州古渡、润扬森林公园等地方风景秀丽,是我们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的好去处。带学生们去那里游览,既方便,又可以使学生在游玩的情趣中形成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触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自编乡土教材,向学生具体集中地介绍本乡本土的名、优、特产品,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家乡发展你我他”、“我和奶奶比童年”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看到家乡不断发展的各种变化,并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繁荣发展与祖国的飞速前进密不可分,从而使他们的爱家乡情感上升为爱国主义情感。
  2树立榜样,萌发学生文明待人的习惯。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一个学校而言,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高低,将决定着一个学校德育的成败。对一个班级来说,班级要想和谐、向上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很大程度上是由班上每个学生是否讲究文明来决定的。为此,新学期开学我在班级中开展了“礼仪习惯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如下:   如此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努力培养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人们与道德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有一天我在学生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奖给一位学生一支铅笔,并对全班学生说:“我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对大家还不太熟悉,但有一位同学已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因为他每次见了老师都会主动鞠躬,还说‘老师,您好’,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这支铅笔就作为奖品奖给这位最有礼貌的小朋友。”从此我班便有许多同学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他们都积极去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平时我也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方面观察中,我发现班级中有个孩子非常有心,每逢孝敬日,她都会亲手为家人做贺卡,我通过她的妈妈拿到了她所做的几张卡片,在班会课上,我向全班学生展示了这些卡片,在学生们震惊之余,我特地请来了她的妈妈,让她妈妈说说自己收到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后的心情与感受,孩子妈妈的那番话不仅仅是说给她孩子听的,更让全班学生听到了一个母亲的心聲。这样产生的效果要比那种空动说教、强行命令好得多。
  3真人真事,诱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国家飞速发展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他们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能体会到他人的疾苦,也就更不会主动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了。
  为此,我让孩子们学习雷锋精神,给他们将雷锋同志的事迹:早在参军之前,雷锋就已获得众多嘉奖。入伍以后,雷锋更是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然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雷锋的榜样形象离他们太遥远,很难凭我的说教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概念,“乐于助人”也只是口头形式,学生们还是照样我行我素。我不断思考着教育方法,我必须让学生将“乐于助人”这四个字写进自己的人生画卷。
  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转到一所新的学校,面对新的面孔,他有点担心。不过事情比他想象中的要顺利。第一天,他无意中主动帮助邻座的小朋友拾起地上的铅笔。这样,他有了第一个小伙伴;第二天,他在游戏的时候本能地拉了一把快要摔倒的另一个朋友,于是,他们三个就一块玩了。再后来,他经常帮助值日生扫地、拖地、摆桌子等,开饭的时候帮其他小朋友领饭,不到一个月光景,他就与班上的小朋友都熟悉了,还认识几位邻班的小朋友……再后来,男孩竟成了新学校的小明星。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帮助别人不仅可以让别人快乐,更能自己生活得更快乐。
  在学生们脑海中建立起这个概念后,就需要我不断寻求合适有效地方法诱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让每个孩子都愿意诚心诚意地去帮助别人,让帮助别人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在不断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利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可以给学生以具体感、清晰生动的印象,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驾驭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寻求各种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时时刻刻不着痕迹地贯穿于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它无论对于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至今这门课应该怎么上,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许多一线教师还很困惑,要教好这门课的确不容易。下面笔者就近期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谈几点本人的思考。  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带
期刊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中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中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
期刊
我们赞赏许多美德:勇毅、勤奋、坦诚、谦逊。闪烁这种种美德光辉的行为都不止一次让我们的青春热血沸腾。但若静心思忖,“最赞赏同学什么品质”?我们的确会工工整整地写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  是啊,当我们还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开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美他助人的美德。这之后,从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侠,到《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
期刊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应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兴趣、酝酿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情感点化出来,利用好一节课的前几分钟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握好“导课”的艺术,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识之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动性;创造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把握好“导课
期刊
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二是艺术性。教师强调前者忽视后者,課堂教学就缺少蓬勃生机,教师平铺直叙,学生消极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从情感上讲,也会使学生心情焦虑,而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障碍主要是焦虑。在这种情感状态中学习,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  夸张手法
期刊
【摘要】中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而当代中学生令人堪忧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对当下的德育教育进行深思,笔者即从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出发,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道德;心理健康  广义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
期刊
1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初中思想品德內容涉猎太泛,以社会为大背景,涵盖了道德、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范畴,受众的又是待启蒙的青春期的学生,往深里教易、从深往浅里出则很难,教师把握起来较难。  1.2对政治学科不重视,认识有偏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代社会,普遍的实用主义论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使得学校、家长、学生对该学科都不重视。学校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得不更加强调学生的
期刊
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塑知识新素养。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
期刊
我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级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基本上是从全县与周边县市区选拔上来的优秀生,但是,在前些年,高一的起始教学总感到不够顺利,最为显著的是数学课,有相当一些同学感觉学起来困难,有的甚至感到有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老师教起来也感到吃力。于是我们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得出,高初中数学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衔接工作。  1心理衔接  1.1教师的心理衔接。带高一的教师,大部分是刚从高三下来
期刊
【摘要】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躍的时期。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  【关键词】幼儿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著名育儿专家主张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