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实施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研究内容,结合“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讨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取得了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的创新实践教育成果。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67-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在处于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学生能够较早地参与科研,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先后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3]学生通过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加强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动化”专业是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主干专业之一,是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是东北电力大学的重点、优势学科,多年来培养具有热工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5000余名,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2007年依照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工作部署,自动化工程学院开始探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经过近6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逐步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实践教育,逐步形成了高、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以老带新形式的创新实践团队,建立了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保证了创新实践基地稳定、持续的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创新实践教育基础
  长期以来,东北电力大学高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以“一实两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人才培养特色。自2005年以来,东北电力大学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东北电力大学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培养创新子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子工程”和“教学质量保证子工程”等子工程在内的“十一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工程及配套的奖励机制;2007年,学校对各子工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学校的“创新教育”机制初步建立。[4]经过几年的实施和落实,逐步健全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内容形式、资金保障、奖励措施等制度,推动了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2011年后,随着《东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72工程》和《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先后出台,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程进一步系统化,逐步建立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007年自动化工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制作研究室”,主要以“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平台开展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后期在学校专项资金资助下,购置实验设备,扩大研究室的功能,逐步增设了“机器人研究室”“建模仿真研究室”和“网页开发研究室”。经过3年的建设和资源整合,2010年挂牌成立了“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现有专用场地面积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人数70人,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13人。实践基地全年(含节假日)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天开放16小时,如实验需要等特殊情况可申请24小时开放,可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各研究室配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保证了大学生常态化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学校相关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先后制定《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内容涵盖导师和学生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学生和教师激励政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012年基地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三、创新教育思路与方案实施
  1.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核心和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创新教育理念转变的根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构建全新的创新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目标。
  2.创新教育开展形式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组织领导,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本科生课外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自基地成立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由主管院长负责,先后成立了基地管理委员会和竞赛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同时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
  (2)将大学生创新实践培训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和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实践学分挂钩,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对创新实践教育给予政策的支撑,如制定《科技竞赛获奖学生考试成绩加分管理办法》等措施。
  (3)逐步完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2010年后,学院依据学校政策,同时结合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不同专业特色、学生能力层次等情况,构建了重要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各层次和级别竞赛,研究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创新性课程实训等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6]将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互补,探索“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完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施“一个团队”“两个平台”“四段式”教育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坚持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分别进行“入门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提升阶段”四个阶段的培训和培养。“入门阶段”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创新实践活动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培训,同时起到营造良好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氛围的作用;“实践阶段”主要针对大学2~3年级学生,在院级和校级专项资金资助下,通过申报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搭建“实践平台”;“检验阶段”针对选拔出来的能力突出的学生,将国内外一些知名赛事作为检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测平台”;“提升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通过“学生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以此促进整体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团队”成员由3~4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保证了团队成员的新老交替和可持续性发展。
  (5)创新实践教育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提供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资金资助,学院也提供创新实践项目专项资金资助,为创新实践教育计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及各类实验室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支撑作用。[6]紧密联系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提供技术、场地、资金等支持,有助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四、创新实践教育成果
  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在近6年的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坚持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探索并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完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2012年,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特别是近3年接纳和培训的学生达300多人次,学生受益面广,效果良好。2010~2013年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共获批院、校、省三级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项目120余项,公开发表论40余篇,出版教材4部,同时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公开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知名赛事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7项。
  五、结论
  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始终坚持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实践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9-30.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08-109.
  [3]刘云,钱大益.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417.
  [4]关晓辉.东北电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见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1):62-63.
  [5]崔巅博,王晓丽,童睆,等.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14-116.
  [6]杨灿,杨效杰.实验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关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5-1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软件工程这类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高校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和改变,才能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中的一些有效措施做了总结,希望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
期刊
摘要:以当代军校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教学经验,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教员如何加强对课程的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分析了当代大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员队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16-02  教学质量是院校教育的生命
期刊
摘要: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新时期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公民实现个人价值仍然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承和发展了原两校的优良办学传统,铸就了新大学精神,并将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守新大学精神,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大学精神;一流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
期刊
摘要:科技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关怀。通过建立耦合型创新基地,推广耦合型培训模式,组建大学生耦合型科研团队,强化耦合型师资队伍,构建跨专业科技竞赛的基础平台、培训交流平台、科研平台、智力平台,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地方本科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立足于地方本科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层次分析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上呈现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必须强化自身执行力,坚持思想创新、行动创新、理论创新。以PDCA为视角,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工作执行力。  关键词:PDCA理论;高校辅导员;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33-02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PLC课程中学生学习被动、实践内容更新慢、无法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弊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健全科学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了理论学习、SRTP式实践训练和课外创新活动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实际为主导,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RTP式实践教学;PLC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针,针对现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问题,提出“三个注重”的教改目标,即注重整体、注重通识、注重工程。在此指导下,充分结合电子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特点,开设面向工科大学生的通识型选修课“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置的模块演练和系统综合,帮助学生建立对电子系统的感性体验,领会系统视角与模块分解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学以致用,
期刊
摘要:市场营销(电力方向)专业的兴办是电力市场变革的产物,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营销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在分析市场营销(电力方向)专业目前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学生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管理等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营销;就业;课程设置;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完善,高校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一种督管、督教、督学的三位一体两级督导管理模式。二级督导没有固定模式,存在分工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了以专业内涵督导为主体的二级学院督导方式,明确二级督导在两级督导模式过程中的定位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二级督导;专业督导;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