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价值守护精神家园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j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6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经过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北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留下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京剧、昆曲等大量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从2005年开始着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探讨、总结,形成了国家、市、区(县)三级名录体系,共有2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中,74项入选国家级名录。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化石,文化形态的深入力量同样无法替代。但是,比较起前者,大家对后者的价值认同远远不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绝技,是在毫不自知的状态下,从眼前永远地消亡。几年来,北京市文化局立足于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多年来工作积累的成果。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从2005年就开始全程参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帮助挖掘整理出一批珍贵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阮兰玉。
  
  记者:您能简单跟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非物喷文化遗产项目的情况吗?
  阮兰玉:2007年年底结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623项,有3223个项目列入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了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60名,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9大类。其中,57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北京市非遗项目整体状况良好,按门类分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由于认知度较高,生存境遇相对要好些。而传统技艺类的项目,特别是个体手工传承技艺,生存较为艰难,工艺传承面临着不少问题。这几年,根据文化部相关政策,北京市文化局每年都给予一些濒危项目资金支持,并为其搭建宣传平台,部分项目还建设了专门的博物馆、传习所,濒危项目生存状况有所好转。
  
  记者:2010年5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面向社会宣布,政府将鼓励并协助急需保护的非物喷文化遗产项目,向社会尤其是大专院校公开招募学徒,首批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为雕漆技艺和象牙雕刻。目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如何?
  阮兰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216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有些传承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技艺后继乏人,传承状况令人担忧。政府将就此安排保护传承经费,对传承单位招收学员予以扶持,扶持资金年底前发放到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所忧虑,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技艺类项目传承生活待遇不高,学习周期很长,很多年轻人有热忱,但真正能坚持下来学习参与的少之又少。像雕漆技艺、象牙雕刻、绣花鞋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项目,面临着人才精英断档的危险。现在老一辈的艺人年龄都在六七十岁,而学好一个技艺至少也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现在的传承仅限于技艺,只能保留下工艺的印记,而真正的传承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我们更高的目标是培育真正能传承老一辈技艺精髓的大师、艺人。
  记者:目前,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如何能进行原汁原味的呈现?北京市进行非遗保护的方式有哪几种?取得了哪些成果?
  阮兰玉:非遗保护要采取多种形式,有些项目需要保存,有些项目需要传承与发展。北京目前有约70个不同规模的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其中既有智化寺京音乐博物馆、同仁堂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也有东岳庙民俗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原汁原味地再现文化历史。而且,北京市文化局在整合项目管理资源和高效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启动了“北京市非遗调研计划”。
  针对国家、市和区县三级名录体系中的非遗项目,北京市文化局有不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10年起,北京市专门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8000元的传习补贴。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抢救性保存和保护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物征集工作正式启动。另外,文化局、市非遗中心还通过多项活动,为非遗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宣传展示平台。
  
  记者:在2010年山东召开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生产性保护”成为比较热的名词,您是怎么看待“生产性保护”的?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北京是否也有相关计划?我们计划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阮兰玉: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要将非遗项目中最传统、最优秀的精华部分予以保存。我们这里所谈的发展不是对传统的破坏,原汁原味的东西不能破坏掉,而是在保护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对于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项目给予应有的扶植,使其自身能够实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比如,花丝镶嵌技艺虽为传统的手工技艺,但与现代首饰工艺结合,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饰品,更好的实现了其技艺的价值,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我们就该支持。随着工业化的生产,我们也要注意到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比如,雕漆的传统工艺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其质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而现在市场上有些粗制滥造的漆器轻易就会出现裂缝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声誉,对此就需要我们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监督,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约束,实现健康、规范有序的生产。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非遗项目,拥有市场价值、能够创造财富不是坏事,但这不是非遗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挖掘和发现非遗中文化含量高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项目,为传承人策划组织各种展览、展示、展卖活动;对传承人作品进行政府采购,作为非遗博物馆实物藏品或对外交流礼品;通过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提高传承人收入。非遗作为一个荣誉应该珍惜,它最需要的是保护与传承,生产性保护和发展是有条件的,不能不顾传统盲目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的“申遗热”?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
  阮兰玉:申遗不是目的,是落实我们的责任,申遗重要的责任在 于后期的持续性保护与传承。申遗项目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建立在尊重历史、传统和事实的基础上审议项目的价值,然后立项申遗。2010年与2009年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相对冷静了许多,在前期申报的同时,各地将重点放在后期的非遗保护上,具体工作层面更为深入、踏实、实际。“非遗”这个称号是种荣誉,并不是品牌,现在的“申遗热”有部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避免申报的“泡沫化”,一旦成为非遗项目,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大对非遗保护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要有保护的近期目标、长远计划,以及连续性的人才培养的机制、资金与政策保障。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起始之年,我们将与高校合作联合实施《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研计划》,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优化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传承、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级名录体系;加快非遗保护信息化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博物馆;推进非遗的校园传承计划;搭建节日活动展示平台,创造更多国内外交流机会;并着力强化自身队伍建设。
  
  记者:在非遗的名单上,可能并不能承载所有的内容。老北京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与此同时,老北京许多的民风民俗也逐步消亡了,我们有可能复兴它们吗?您认为我们如何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寻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阮兰玉:任何文化潮流都会有消有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加大传统节日有益民俗的宣传,抓住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做文章,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让青年人享受民风民俗所带来的快乐节日氛围。邀请民俗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并通过“政府引导、百姓体验”,增加百姓对于民俗节日的期盼,循序渐进地实现北京地域文化的回归。
  2010年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之时,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这天挂牌成立,为开展非遗保护再添助力。全市18个区县非遗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文化。
  2010年,非遗中心推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唤醒了人民对于传统节俗事项的关注,极具北京地域代表性的节俗符号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各区县围绕兔儿爷举办的兔儿爷彩灯展示、兔儿爷童谣卡发放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民俗符号的关注度和生命力。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这门传承已经超越了百年的古老艺术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其他文献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研读易经。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1993年协助北京周易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周止礼创办北京周易研究会。目前主持北京周易研究会日常工作。  在2011辛卯手三月,一白贪狼水星飞临到正南方离宫,二黑巨门土星飞到正北方坎宫,三碧禄存木星飞到西南坤宫,四绦木文昌星飞临到正东方震宫,五黄星飞临到东南方巽宫,六
期刊
羌历年为羌族的年节,因是农闲,羌族男女青年大多选择在羌历年期间结婚办喜事。  2005年农历一月二十二日,阿尔村的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大早儿,冬日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光点点,室内渐渐温和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打探了一下,凌晨
期刊
慢条斯理地泡茶、喝茶,女孩子们安静地跟随长辈学习刺绣,男孩子们则泡在墨香里研习书法,没事时的消遣是花几个小时听一出风花雪月的折子戏……这些百年前中国人常态的生活方式,在当下被按下了快进键的中国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但这些祖先传习下来的风俗和技艺难道就此死去?显然许多人也认为可惜。这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长期的老大难问题,那么,破题之希望究竟路在何方?  2010年
期刊
11月初的一场微雪,让大同煤矿口泉沟深处的王村煤业公司的街道上显得越发静谧。  这个建立于1970年的国有统配煤矿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与21世纪以后的资源枯竭,如今铅华洗尽,在静默中蓄积着力量。经过企业改制后,煤矿计划利用新技术向地下更深的煤层进行开采。    如今整座矿山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曾经喧闹繁华的街上只能看到零星轰鸣驶过的大型运输车辆,鼎盛时期近2万名矿工及家属随着改制调配和“两区
期刊
冯骥才在他的《民间灵气》里曾说,“当今文化遗产的悲哀是,只要你找到它——它一准是身陷绝境,面污形秽,奄奄一息。”他这样描述到:“我们一出世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妈妈给我们唱的歌,生病时给我们吃的小草药都是文化,还有生活中罕用到的一些谚语,那都是文化,都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个人对我们的文化都是有责任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期刊
传承与创新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
期刊
东倚太行,西濒黄河,中原门户,表里山河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绵延三晋大地,孕育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浓郁的民风。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山西民歌,更是蔚为大观,纵横中华。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19篇,大部分发源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诸篇,至今仍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所著的《中国民歌》
期刊
“远离故乡是伤感的,而永远地失去她则不啻为雪上加霜。”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韩家洲移民韩玉砚在博客文章里说道。为了国家建设,韩家洲以及南水北调库区的老百姓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2010年8月30日,20艘大船载着韩家洲108户483人渡过了清清汉水。汉水无比宁静,用无言的爱送了汉水儿女最后一程。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村庄,随着移民大客车迁往随州安置点,村名更改为韩家新村,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韩家洲从
期刊
赶尸,一种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在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盛传的“赶尸”之说,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画符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体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
期刊
夫了城:古皖文化的滥觞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