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omk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在社会中出现许多漠视生命的现象,关于在学科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重视,本文试图从社会大环境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中,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使广大教育者在教学中能有效落实生命教育,进而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中职语文课堂 栖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7-02
  一、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生命教育缺失
  当今青少年轻视他人生命、漠视自身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无意义,生命意识肤浅,价值观念模糊,自杀比例逐年上升。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的调查结果,从1997年到2003年这六年时间里,青少年的自杀意念比例上升了近100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些花季少男少女们眨眼间变成了“花祭”,这些事件现在不还正在上演着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难道就忍心看着这些悲剧不断地上演吗?这其中学校教育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本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然而这一神圣使命在我们现行教育中已遭忽视或被遗忘,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把人培养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造成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对已不尽心,对事不尽责。因此,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尤其是学科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重视,而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语文课程教材蕴涵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文学素材。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语文课程教材这个优势平台给学生补上缺失的生命教育,
  2.现今中职学生的特点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状态不佳——厌学,道德修养不足,综合素质不高,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安全意识缺乏,心里上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的欲望、叛逆的性格、自以为是却又自卑的心态,内心的自卑在极度自尊的掩盖下被扭曲,表现为玩世不恭、抑郁悲观、自暴自弃。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前途感到迷茫,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调查研究后,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归纳为3个词:无奈、无望、无助。中职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心理有许多的困惑和不满的情绪时,他们希望解决这些困扰,却不愿接受父母、师长及成人的指点,同时也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会向同伴倾诉,对外部干涉的抗拒比较明显,宁愿自己一个人积压在心里。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导致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格外重要。通过生命教育,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促进健康成长。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诠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综合起来: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意义,追求生活的信仰,提升生命的质量一种教育活动。其一,它是一种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其二,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第三,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使他们明白生命教育不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三、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 , “让生命与使命相伴而行”是近年来教育界向教育工作者的呼声。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语文学科本身蕴涵着教育者的人格因素,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命的再现。语文课程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文学书海里遨游的人,则更容易被作品中的生命所触动并征服。
  1.从自然中体悟生命的珍贵。
  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珍贵而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对大自然的描绘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诗词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诗人通过讴歌大自然来表达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雄浑。如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一文让读者在作者细腻笔触中去体悟生命的珍贵和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让读者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升华,本人在教学时启发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社会所有生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与这些生命和谐相处?同时感悟生命的珍贵。
  2.从亲情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如何去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了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语文基础模块中也有有很多是描写亲情的。比如:同体散文两篇——《我的母亲》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写的。两篇文章无华丽的词藻,于淳朴素淡的语言中,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这种纯情的母爱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而两位作者那无尽的愧疚带给我们普天下的儿女们更多的是深层的感悟,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们被浓浓的母爱感动着,在感动中感悟着。趁此我就让学生思考:古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叹,那么,“亲在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他们从灵魂深处重新去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   3.从友情中感悟生命的真实
  人的一生离不开友情,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生活充满矛盾和斗争,我们需要朋友的支持,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内心更渴望真诚的友情。可是社会、家庭的种种原因,让他们习惯于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的真谛也很有必要,在教授有关友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联系,由作者对待友情的态度来对照自己,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善待身边的朋友,在珍视友情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本真。
  (二)通过语文活动实践实施生命教育
  1.作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本人不断创新写作实践,注重作文与各方面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因此,在寒暑假让学生到社会去参加社会实践,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受挫折、失败、成功、幸福和快乐等。开学时开展假期实践报告会,让他们说出自己实践过程中的失败、挫折、成功和收获并写下来。诗意生命的教育是生命磨炼的教育,因此,我们经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让他们从亲身实践中去诠释“苦尽甘来”深刻含义,只有经历过的、尝试过的,他们才懂得如何去珍惜、再让他们把这些亲身经历过的感悟倾注于笔端,用朴实的文字来见证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终达到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2.辩论赛中明白生命的真谛
  “辩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定期举行辩论会,会使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认识真理。通过辩论,学生能辩证地看问题,不至于钻进死胡同,使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更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人生哲理,更懂得了怎样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从而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珍爱生活、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正确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积极、健全的良性人格。
  3.朗读课文中感悟生命的美好
  读——自古以来是语文教学的法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朗读课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文章去感受文章的美,去感受作者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让这些美的事物、真挚的情和顽强的生命去感动学生,去陶冶情操。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做心灵上的对话与交流,达到“随读传入生,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从而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悟生命的价值。
  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现在看来,“道”已不仅仅指儒家宣传的思想道德,结合当代社会,它更应该包含生命之道。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的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尊重他们的个性,珍爱他们的生命。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更多的、更有效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 使他们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的选择上,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划一的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也让生命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易培录.试论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4,(9):3-4.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施行至今有十年时间了。新课程改革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面临不可忽视的困境,教师亦受困扰,学生更是困惑。本文在分析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学分制、选修课应和高考直接挂钩的观点。  【关键词】学分制 选修 困扰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2-01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MOOC应用前景的介绍,提出实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根据MOOC自身特点,考虑高校区别于企业的属性,尝试将在企业管理中业已成熟的项目管理思想与方法嫁接到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中,以期在实践中有助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管理。  【关键词】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MOOC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51-0
期刊
【摘要】现代化教育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其中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最为显著。本文立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校文科教学应用的现状,详细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校文科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5-0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
期刊
【摘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提问效果。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探讨本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新课程理念下,提问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存在多门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公共的问题:如未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存在“压缩饼干型”、教学目的带有一定的“应试性”等等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提出一整套改革思路、改革方法、实施步骤等研究内容,并收到不错的效果,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提供改革经验。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影像资料在高校文科教学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很好的将声音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也比较的直观生动,并且信息量也非常的大,能够改变以往文科教学呆板的情况,改善课堂的氛围,教学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应用影像资料的时候必须从文科教学的需要出发,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够帮助现代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影像资料 文科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感悟是建立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感悟的主要来源是书本,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和领悟,从而进入一种境界。语文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整体感悟。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1-01  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8-01  高中新课改,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选修课程设置。但结合几年来课改实施情况看,人们最大的感受是选修课“美丽而渺远”:美丽者,选修课设置理念先进,目标高远;渺远者,选修课实施条件不熟,勉为其难。由此,高中选修课知其难为而为之,难免变“味”走样。以母语学科语文为例,其选修课开设举足轻重,也很有代表性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预习 诵读 激趣 研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0-01  写下这个题目,想起一句话: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
期刊
【摘要】新课标对选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认真组织学生选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选课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选修课课堂教学务必追求高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