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多瓦的女性关怀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ming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莫多瓦来自西班牙,是一名享誉国际却又充满争议的导演。他的电影多是复杂的情节剧,但又易于理解,色彩浓烈,多以人的欲望、激情为主题。在这当中,他对女性故事尤其偏爱。他的女性电影中,以对欲望、情感的追求和女性母性为主题,解构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识的过程和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为我们重构了一种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阿莫多瓦;女性电影;解构;重构
  
  阿莫多瓦是现代西班牙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从1980年拍摄电影开始,他凭借其独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好评,这不仅奠定了他在西班牙电影界的地位,也让他在国际电影界占据一席之位。他的电影多从周围环境中取材,叙事情节复杂,电影理念多背离传统的世俗观念。欲望、激情、家庭和身份问题等主题贯穿了整个电影创作。这当中他对女性故事尤其钟意,通过影像重新书写了女性形象,为他赢得了“女性电影导演”的称号。他对女性和边缘人物的关注与描写以及影片的构成元素,形成了典型的“阿莫多瓦风格”。这种风格使他站在女性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上来关注她们,通过展现女性对“欲望”的追寻来体现女性内心最真实的一面,颠覆了我们以往电影中传统的女性形象,解构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存在的意义。
  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有超过半数的影片将镜头对准女性,为我们述说了这些女性的故事与命运。他对女性的呈现打破了传统观念与方式,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展示她们面对自己情感、命运、欲望等方面的选择。
  在圣经开篇“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耶和华发现,耶和华对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这是来自宗教经典里面的句子,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作了一个思想的铺垫。
  而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对画作中女性的呈现作出分析,认为女性作为被看的对象,其在画作中视觉呈现出的姿势造型和表情等都是为了取悦男性,以满足男性的欲望。伯格所说的这种观看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致使今天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视觉呈现仍然延续了这一“传统”。 同时女性主义学者奈特·孔指出:“在电影中,女性也通常被社会解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圈外人’。女人无法说自己的故事,因为影像是被男性控制。通常女性被视为客体,惟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价值。她们的功能着重在支持男性,很少过自我满足的生活、婚姻和家庭——而非有意义的事业——是她们最普遍的目的。”[1]这都说明了,在一个性别不平衡的世界中,确立了一种“看/主动”与“被看/被动”的关系。
  除了观看的关系外,在传统世俗的观念中,抑或说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传统电影中的形象大多都是男性的一种想象、一种符合社会常规的形象,是社会体制权力下塑造出来的。这种形象的呈现多多少少会有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扭曲。
  传统的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一般会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美好阳光”形象出现的女性,她们美丽,温柔,亲切,或者是具有独有的母性的光辉,对男性是一种绝对的支持与救赎,这种类型的女性都是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对象,符合男性的原始欲望与情感欲望;而另一种,则是以“黑暗阴风”形象出现的女性,她们毒辣,阴险,有心计,以这种方式呈现的女性多是男性对有威胁的或者能力上超过男性、不顺从父权社会规则的女性的一种“妖魔化”和夸张。
  但是,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里面的女性都是一些平凡、任性、粗俗、焦虑的女性,她们平凡但是又富有个人人格魅力。他的电影中女性的形象没有绝对的二元对立,打破了传统的女性的刻板印象,“他以一个个不‘规范’的、反秩序的女性形象、女性故事解构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探索女性自我意识,寻找属于女性的生命视野”[2]。
  除早期的实验之作外,从阿莫多瓦拍摄第一部长片《佩比、路西、邦及其他不起眼的姑娘》开始,阿莫多瓦的电影就开始关注女性命运。
  可以看到,他所表现的女性,有的是为激情、为爱而疯狂的女人,比如《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1988)和最近的新片《破碎拥抱》(2009);有的表现了女性的母性本能,比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情迷高跟鞋》(1991)等。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中,平凡女子格罗莉亚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影片凸显了一位受压抑女子寻求释放、解脱的故事。她有欲望,有烦恼,敢反抗,不愿意服从,内心充满了痛苦挣扎,却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在《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中,阿莫多瓦塑造了在感情中失败的女人,她们通过失败的爱情,通过男人认识到了自己,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开始勇敢面对自己,而男人只是其中的陪衬品。而新片《破碎拥抱》里面,女主角也在自己一段几近强迫的婚姻中找到自己的感情出路,为了逃离那巨大的束缚力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证明了,女性不再顺从,而在开始认识自己,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
  虽然从阿莫多瓦的电影中,我们看到女性还是没有逃离与男性的情感纠缠。有研究者认为,阿莫多瓦的女主角们仍像传统女性那样以婚姻感情和男人为重心,可以因为爱一个人做一切不合常理的事。[3]但是就阿莫多瓦电影中一直以来的主题——欲望——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并不是依靠独立存在而取得平衡的,他们的关系是情感的基本单位。同时,每个人对爱的欲求是人的欲望本能和情感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这中间不存在到底是谁依靠谁,重要的是,在情感关系中,权利关系是否平等,是否认识到了自己,是谁掌控了能动权。
  作为女性存在,母性是她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阿莫多瓦电影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与一般的传统母亲形象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情迷高跟鞋》中的母亲自私,多情,并且可以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离开女儿。而深爱她的女儿蕾薇卡从此陷入了无限的痛苦,她在自己小时候就因为母亲的情人与母亲争吵而间接杀死母亲的情人;长大后也和母亲的前情人结婚,发现母亲与自己丈夫有染后,又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以求维持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影片中母亲的形象和传统所认定的母亲形象是有极大的不同的。但是母女两人情感的宣泄与释然在最后得到了释放,而母亲的那一曲歌就诠释了这种情感。母亲原谅了女儿任性的行为,本性上她还是一个好母亲。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部电影是将阿莫多瓦对母亲的关爱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部电影。片中的母亲曼努拉因为自己的私心没有告诉自己孩子父亲的事,但儿子去世的事实让曼努拉发现自己是错误的,她要去寻找自己的前夫,告诉他还有一个儿子。在寻找的旅途中,曼努拉碰到许多有不同经历但是命运同样曲折的女人,她们相互支持、帮助,共同书写了女人自己的故事。电影中的曼努拉坚强,勇敢,乐观,是传统母亲的理想的伟大形象。她没有将自己禁锢在家庭和婚姻中,愿意独自抚养儿子。儿子离去后,她还是依然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帮助别人。最后,她遇到自己的前夫罗拉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宽容了他,体现了曼努拉对儿子、对前夫、对世人的母性关怀。《回归》是阿莫多瓦在拍摄另两部其他题材的电影后,又一次对母亲主题的回归。
  纵观这些影片,当中的母亲或许都不完美,她们或强势,或自私,或犯罪,但是她们对子女的奉献精神是绝对无私的。她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她们对子女的这种爱,说明她们不是作为女人而是作为仁慈、富于奉献精神的母亲而存在的。而那些为爱、为欲望激情疯狂的女人,她们焦虑,孤独,可以为爱做一系列疯狂的事。
  这些形象与传统女性的形象相去甚远,往往给人以一种“不适应”的感觉。她们不完美,但是却有着善良、自主、坚韧的品质。没有被悲痛打击得失去知觉,在疯狂过后认识到了真实的自我。她们因为强烈的欲望和意志力,对以后的生活、爱情仍然充满希望,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当其他人陷入困难的时候,她们又愿意无条件地去帮助。一个个“新女性”的形象得以塑造。正如李简瑗所说,“以她们的爱情婚姻作为叙事焦点,从女性独特视角出发,凸显她们的遭遇、心态、情感、欲望和企盼,赋予女性形象更丰富的性格层次,准确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象喻式地揭示呈现了女性的文化与生存困境”[4]。而阿莫多瓦的电影则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女性来演绎自己的故事。
  在阿莫多瓦的女性电影中,他通过对爱欲的书写与表达,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坚韧而美丽的女人。人人都有无穷的欲望,大家只不过按照“欲望的法则”来行动,而这种法则是超越了任何社会意识和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阿莫多瓦从对女性对欲望的渴望与追求中,全面彰显了女性作为人其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社会所规定、期望的“女性”。这种表现有较强的反传统意识和颠覆性意义。它给我们展现了现代女性形象与心理的变化——女性不再是被人观看的景观,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在不断的经历中脱茧而出,做最真实的自我。
  
  注释:
  [1]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版,第378页。
  [2][3][4] 李简瑗:《阿尔莫多瓦的女性镜像与后女性主义》,《电影文学》2006年第14期。
其他文献
王磊,女,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编剧、导演话剧《离异》《好大一个家》《贵妇还乡》等二十余部;编剧电视连续剧《海事法官》《纸风筝》《漂亮女孩》等;编剧电视电影《约会阳光》《警花燕子》《赛车手》等。著有长篇小说《我是一只风筝》《特勤中队》。另有多篇文艺、戏剧理论文章见诸报刊。  王宁,男,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
期刊
我所习惯的,是  做这样一种游戏  站在低矮的树枝上,她们  有甲壳虫般的羽毛  绿色,红的,黄的,她们  暂时忘记了一个小时前  春风冒昧无礼地来袭  谷雨是他们的帮凶  我确信,此刻,是站在树枝上  而不是树枝下  追赶一群离家出走的蚂蚁  他们隆起的黑肚皮  让我想起一位饱读经书的诗人  他们时而回头看我,充满善意  时而伸长双腿,低头不语  他们挣扎着向后仰去  像一位长者,无助而后叹息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直至今日其本身仍延续着有关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争这一命题的思考。本文试图围绕这一话题,分析目前经济形势下“第六代”电影的调适之道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第六代”;“第五代”;商业电影;艺术电影    翻开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关于“艺术与商业之于电影哪个更重要”这一话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明星制”“院线制”“好莱坞”这些商业色彩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哥特风格影响的几类类型电影进行分析,从这几种类型电影的风格、影像、主题等方面挖掘哥特风格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哥特;黑色;类型电影    自20世纪初,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掀起了一个世纪黑暗空虚的哥特电影之风。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哥特风格的经典影片横空出世、锐不可当,使得电影创作者以及爱好者们愈发对这种神秘奇幻的电影风格充满好奇。    一、哥特文化的氤氲    
期刊
摘要:编辑是集选题、征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等于一身的创作者,他与作者的关系就如同剪辑师和导演、门将和球员、伯乐和千里马以及良师益友的关系。无论是作者自由投稿,还是编辑约稿,编辑和作者都应保持“同志式”合作关系去完成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三丰收,使编辑和作者在市场的舞台上实现双赢。  关键词:编辑;作者;“同志式”    出版理论家刘杲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如
期刊
靖华,本名张百军,河南通许人。系蔡丽双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通许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文艺报》等刊物。有书法作品入展或获奖。人物小传入选《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等辞书。    彼岸有海风轻抚秀发的文榕姐,从你的即将由香港艺术发展局力助出版的诗集《轻飞的月光》自序中,得知你不觉间已挪进了不惑之年的门槛,我不禁为之一颤!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程中,郁达夫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却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舞者。本文选取郁达夫小说中独特的“自叙传”色彩为论述角度,力求展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郁达夫文学个性的成因和特色。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难以忘怀的江南故乡度过的,青葱蓝碧的富春山水和天下独绝的西子风光,滋润陶冶了郁达夫的天
期刊
摘要:女性诗歌是中国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关注爱情、关注人性之美……书写文学存在之新意大美。鲁迅文学奖获奖之作,荣荣的诗集《看见》,以清新的风格关注孩子,关注爱情,关注人生,以朴实之风格描述深含生命之美的现实生活,在抒情之中融入哲理的思考,以自身的体验,述说着女性诗歌的现实回归。  关键词:女性诗歌;荣荣;《看见》;现实回归    荣荣的诗很有情致,抒情与哲理的结合水乳交融。她从生活出发,抵达生命的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结构主义分析语言元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方法,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从人物、行为、结果三方面,考证了其作品中真正起作用的元素,并总结了这些元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人物形象;臆想;现实    歌德在1827年与爱伦坡的谈话中,第一次界定了短篇小说的定义,称:“它是发生的一个闻所未闻的事件。”[1]从这个定义看来,一个短篇小说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借男女主人公的几次重要对话去探寻《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寻找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之间情感纠葛的因由。  关键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拉斯科尔尼科夫;对话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文版《罪与罚》。《罪与罚》一直都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计其数,就如刘亚丁教授在《文化试错的民族寓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