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 领悟思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一次习作。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里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四篇选文都紧紧围绕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来安排,凸显出本单元人文主题“走近鲁迅”。在单元人文主题的统领下,四篇课文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从初识鲁迅到感受其内心情感、精神品质,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近鲁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对五年级上册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的延伸与递进。
  《少年闰土》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记叙了“我”和少年闰土之间少年时光的一段回忆。课文通过多件事例刻画人物,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活泼可爱、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的喜爱与怀念,对少年闰土所经历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劳动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基于以上对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文本的解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以文载道,实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阅读文本、关注语言
  《少年闰土》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鲁迅先生创作此文时的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候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相互交替,白话文还不成熟,所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会发现一些用字和现在不一样。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这一语言特点呢?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课文中与现在用字不一样的词语,如“希奇”的“希”,“项带银圈”的“带”,“他的皮毛”的“他”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用字与现代文用字不一样呢?学生很快会联系自己对鲁迅先生的初步了解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知道鲁迅先生文章里的用字与现代文用字不一样是时代的原因,看到这个现象只要知道是那个时代的用语特点就可以了。这样借助阅读文本引发思考,既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疏通文意的效果,又给学生读鲁迅先生及同时代作家的文章在理解字词方面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
  二、品读感悟,领悟思想
  单元导读页对鲁迅先生作了简单介绍,开课之初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以及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诗句,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激发了学生走近鲁迅的兴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习的时空距离。
  怎样让学生通过阅读对鲁迅先生有进一步的认识呢?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初步了解鲁迅和感受鲁迅先生文章用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环节。然后直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6~18自然段,在小组里交流并且分享最感兴趣的新鲜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从而让学生体会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课后习题、视频等,通过阅读文本中对人物典型外貌、典型动作的描写,梳理典型事例,进而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初步明白作者是通过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认知结构的過程。怎样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进一步领悟鲁迅先生的思想呢?在引导学生梳理典型事例,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鲁迅先生的小伙伴那么多,为什么他唯独对少年闰土印象那么深刻?为什么会花那么多笔墨写少年闰土呢?通过这样的疑问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五个“不知道”以及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我”和闰土年纪仿佛,为什么闰土知道那么多,而“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我”和少年闰土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学生终于明白:由于“我”和少年闰土的身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见识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深度阅读,学生感受到“我”和少年闰土的不同生活经历。最后引导学生感悟“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鲁迅对这样的生活满意吗?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闰土的佩服、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思考,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领悟到鲁迅先生追求丰富多彩生活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进行联动阅读,比较、发现两篇课文的共同之处:作者都是通过记叙几件事情来写清楚人物特点、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与精神品质的,从而在梳理与归纳中提炼作家写作的表达方式,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这样,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之中,学生既透过文本,进一步认识了一个对自由生活充满向往的鲁迅,又将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为一体,其语文素养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三、借助资料,深入理解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立体的、丰富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往往需要借助课外资料才能拨云见日,感悟到他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他的内心情感与精神品质。
  基于本单元的编排特色,在教学中以单篇课文为例子,将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互文阅读,贯通课内与课外,以一篇联动多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或与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使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内心情感与精神境界,更加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教学《少年闰土》时,我由问题“他长大以后变成了什么样了呢”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故乡》中有关对中年闰土的描写,并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借助原文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同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故乡》原文以及鲁迅的其他作品。
  再比如,在教学散文诗《好的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野草》中同样描写梦境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散文诗想象奇幻、深沉悲抑的特点,进一步走入他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走近鲁迅。诗歌《有的人》多处引用鲁迅的诗文,内涵深刻。教学时可以补充所引用的资料出处,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更能体会鲁迅的精神品格。这样,以课文为例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内容的整合、补充与拓展,带动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多篇文本,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走近鲁迅架一座阅读的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价值,科学合理规划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真正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转化为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的教学实践过程,实现文以载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这是《教学勇气》封面上的一句话。时隔六年之后,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  六年前,我没有结婚,没有家庭的束缚。我和另外三个同事一起住在清流学校为我们提供的集体宿舍里。它是新都区最为偏远的学校之一,天一黑,不止整个学校安静了下来,连整个小镇都似乎开始入睡。没有城市的喧哗与热闹,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晚飯后的消遣就是在宿舍里看书和备课。第一次看《教学勇气》就是在那
【探究目标】  1.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  2.能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支架策略】  1.“气球大爆炸”游戏的规则、道具等。  2.学校运动会视频及描写相关场面的范文。  3.描写“面”的一般句式,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和歇后语。  【评价要素】  四个方面:标题吸引人、导语较简洁、主体有细节、内容很客观。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常有人问:“诗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起了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参禅之  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借用大师的思维,我的答案是“诗就是诗,诗不是诗,诗还是诗”。  诗就是诗。《说文解字》认为诗是“心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它言志,它传情,它授知,它解惑……  诗不是诗,它是一种选
去西藏,去宁夏,去青海,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信徒,一步一叩首,用一个一个长头走向心中的圣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虔诚。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心生敬畏,也常常想到自己,从教21年来,在通往语文教育这一圣殿的路上,我一路前行,虽苦,虽累,但无悔无憾。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  我的教师生涯非常幸运,刚工作时就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刚当班主任又遇到了好学生、好家长。  我刚毕业时并不是教语文,而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老生常谈、无法回避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存在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廉价”表扬,失真;模糊评价,失准;纠错不力,失“导”……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是重要原因。在此,筆者就“课堂教学评价”话题,从增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导向性、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略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一、课堂评价要融入情感,“情动
凡是接触过程惠萍的学生、家长、同事,都会被她那灿烂的笑容、热情的言语、阳光般的心态深深吸引。有人曾经问她:“你一天到晚笑呵呵的,就没有烦心的时候吗?”程惠萍笑着说:“我怎么能没有烦心事呢?但是只要一看见学生,就什么事都丢到脑后了。一站上三尺讲台,我的眼里就只有孩子们。作为一个教师,我要对孩子们负责。再有天大的事,学生的事最大。”  程惠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1989年,她从太原师范学校毕业
【设计初想】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其中,《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三篇属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属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神话故事通常都气魄宏大,通过创造伟大人物的英雄故事来表达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外国神话,其创作神话故事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我希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构建视角更大的语文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并能够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2.观察欣赏别人的作品,能发现别人小制作的优缺点并能进行评价;他人介绍时,能认真倾听,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  3.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小制作,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说明好的理由。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别人制作的优缺点并能进行评价;他人介绍时,能认真倾听
【教学设想】  《四季》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通过对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具有季节代表性事物的描写,表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特征。这首诗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文中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的四幅插图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儿歌中所描写的谷穗、雪人等学生在生活中不容易见到,所以结合插图进行教学,直观明了;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朗读与表演相结合,
【课前研讨】  研讨主题一:这样浅显的课文,还能教什么?  曹鸿飞: 《我们家的男子汉》作为第七单元“人物描写”这一主题的补充阅读,很多老师的教学处理是,要么让学生作为课外的选读,要么在课堂上读一读也就过了,因为觉得文章很浅显,没啥好教的。是这样吗?我们来仔细看看这篇文章。  董晓群: 是的,王安忆的作品多以平凡的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达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