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情感赏析初探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随着2011年河南省课改揭幕,正式使用新课标试卷进行高考,其中本考点分值在传统高考的基础上增加了3分,而所考内容含语言赏析,形象赏析,表达技巧赏析以及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其中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是必考题,纵观2011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其中15套试题高考了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可见思想情感的考查至关重要。
  然而,即使部分试题没有直接命题考查情感,而体会和感悟诗词的思想情感是理解、赏析全诗的关键,对其他问题的解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体会,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对我们全面赏析诗歌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呢?
  1.整体感知,全面仔细地阅读诗歌本身
  任何一首诗词都是由景与情(理),事与情(理)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凡诗歌所写之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常常成为作者抒情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体味景色之内涵,见景悟情,因景生情,全面把握诗歌之情感,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所选《雨雪曲》(江总),诗中极力刻划出边塞自然环境之恶劣,大雪封路,狐迹出现,马蹄印杂乱,天寒彻骨,地暗阴沉,暮云压城,给人一种苍茫、凄凉之感,让远离家乡,戊守边关的将士不由得泛起思乡之情。
  2.抓取意象内蕴,把握诗歌情感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常常是作者借以展示情感的基础,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合在所选择之意象中,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故而,抓住诗人精心刻划的意象,体味诗人所展示的意境,感悟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赏析、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抒发感情,进而解答高考试题中的情感赏析题。如:2010年江西卷“门外子规啼未休”中的“子规”是一个典型的意象。杜鹃鸟,俗称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诗中“子规”正表达的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3.把握诗歌体裁,领悟思想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体例丰富多彩,不同的体例往往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体裁常常本身就暗示着或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例如:边塞诗多写边关战事,展示的是建功立业,厌战思乡等情感;怀古诗常常表现昔盛今衰,或自己抱负无法实现之感;田园诗多展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有时也抒发怀才不遇的哀伤。故而,了解这此诗体,对把握思想情感有着十分积极推动作用。
  4.借助诗题、注释等外部信息揣摩、体会思想情感
  诗文的题目往往是诗文内涵最集中的地方,它常常能揭示作者所写的主要内容,从而展示或暗示诗文的思想情感。故而,制订诗歌,体会内容,也是把握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如: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从题目“送”字上可以准确判断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由此推出作者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有时诗文的内容比较含蓄,命题人会给出一定的注释帮助考生去揣摩情感,故而,借助注释对高考体会情感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如2010年全国II卷注释中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到颍州”,再结合全诗,即可推测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
  总之,诗歌赏析中的情感鉴赏题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考题,也是全面理解诗歌的重要契机。对诗歌情感地充分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诗歌试题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其他文献
如何使所写文章的语言充满激情呢?怎样让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根据我多年辅导学生写作文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巧用修辞方法,感受艺术的熏陶    首先是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又同比喻或反问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在文章适的地方适当的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排比这种修辞
期刊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热爱班级”,却从来没让他们具体知道热爱班级的什么,更没有让他们知道该怎样热爱班级。这是因为,我们都忽视了那个存在于教室里的文化。专家们把它称之为“班级文化”。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是方向   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
期刊
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鼓励学生培养与锻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期刊
在苏轼的词中,多次谈到“隐”“还”“逝”等词, 其中又以谪居黄州时期最为突出。然而无论是不得意的贬谪期,还是较为得意的元祐时期,“归去”始终是他难以挥去的情结。但苏轼为何没能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地归隐呢?  这就要先从苏轼归隐情结的原因开始谈起。  首先是受到宋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宋儒讲究的是“修己”之后方能“治人”,修己是出世,治人是入世。这样,宋代儒家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出世的思想。
期刊
一、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设计深入文本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语言结累  如教学《小巷深处》,设计两个品味语言的问题:“竹棒”一词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竹棒”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既然“我”对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那么是怎样深的母爱让“我”悔
期刊
一、诗词的积累是做好化用的前提基础。先将掌握的诗词进行分类整理与记忆,离别的诗句、思乡怀人、寄情山水、表现亲情的诗句每一种要有几十首乃至上百首的诗歌供选择。“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简短的语言中多处用到了诗句,把乐观的心态通过白鹭、白帆、芳草、落红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平时的积累,是不会
期刊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拷问诗题  一般情况下,诗题是诗的眼睛,它常表明类别和背景,起到点明主旨、交代对象和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作用。若抓住了诗题的信息,就是抓住了诗歌的主体方向。如王昌龄的《送魏二》(2010年江苏卷),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2010年天津卷),诗题中“送”“赠”“别”等字,表明其所写内容与临别送行有关;再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1年山东卷)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把高中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的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学论著研读。这些设计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
期刊
就意象而言,它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础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而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艺术追求,对意象进行选择与组合,形成具有诗人独特个性特征的意象。就如香草、美人之于屈原,是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明月之于李白,是寄托诗人对光明纯洁的追求和向往。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他的理想幻灭。生缝乱世,在老病穷愁中饱尝离乱之苦。虽然是悲剧的时代让他扮演了悲剧的角
期刊
一、注重作文序列化系统指导  作为教师要从整个高中三年着眼,制定学生写作计划。因此,我结合语文教材(旧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重记叙,高二重议论的作文训练思路,在记叙文部分着重训练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手法: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景物,修辞——排比、比喻、夸张等,结构——前后照应、悬念、曲折,审题等几个方面,在议论文部分着重训练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审题——论点的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