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一种千篇一律的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相当流行,它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用机械繁琐的习题代替生动活泼的语言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读写这一核心,使语文教学收效甚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对语文课的满意率呈下降趋势。
  新课标一直强调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可偏轻偏重,应该全面发展,这看似全面,其实是无重点。外语学习确实应该讲“听、说、读、写”,而在母语学习中,听和说的能力,一是天赋,二是主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培养的,与有没有文化并无必然联系。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能说会道者不一定很有知识,而有知识的人口才并不怎么样的也不少。《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只是粗通文墨,其口才远远超过精于写诗作赋的林黛玉。其实,听与说如果全靠学校下大力气培养,效果肯定不会明显。
  作为承担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读书和写作的训练。在教法上,要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将读书、思考、积累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教师要少做繁琐的讲解。有一种现状就是,语文课越教越难教,越教学生越没兴趣,这其中的根本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过细、过死。如果哪一点没讲到,教师都生怕自己没完成任务,耽误了学生,因为考试要考,答案又是以参考为准,因而学生必须记住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就是变成了学习课文并不是学习这些文章本身的亮点,文中的精华没有吸收到,反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所谓的考试重点去了。久而久之,教师为了考试而满堂灌,学生也为了考试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兴趣,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学到的所谓的知识也未必是有用的知识。即使考的分数再高,谁又能理直气壮地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了呢?
  众所周知的课业负担、考试、升学的压力等诸多因素,限制着学生的阅读自由。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更不要说背诵,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又较少,许多优秀的典范文章是超越时空的,没要求背诵,加之检查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又都没有背诵熟悉,个别的连读都读不流畅,语感较差。但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要理解,就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而言,要理解那些优秀、含义深刻的作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人生阅历。因而,利用记忆力旺盛的青少年时代背诵一些文学珍品,从而就存储了一笔精神财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至理名言,对语文教学应该有所启示。著名诗人、学者冯至曾经说过:“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费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也像吃橄榄一样,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儿时读好了一部半书。”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读”的训练,具体操作时,训练方法是多样的。通过读,可以学习别人怎样观察、分析、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可以把别人文章的长处吸收过来。当人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就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了,认识水平提高了,又能促进读得更快更好,理解得更深刻,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关于“写”,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写文章亦是如此。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要勤于练笔,这样就不会手生,不至于提笔却无可写之物,或者想写却表达不出来,好像手中的笔不听自己使唤一样。其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任何点滴都值得动手一记:新发现的一处景色、偶遇的一个片段等。大大小小的写作元素就藏在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勤于动笔,将它们收集在一个小本儿上,久而久之,自然会养成习惯。等到真正用时,这些积累在脑海中的一个个元素,自然就会在适当的时候跃入思维的空间,写起文章来自然文思如泉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准备专门的版块,尽量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动笔写写的机会,并随时分享学生课堂练笔的成果,让学生感受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至于“谈文色变”,也就能轻松做到“我手写我口了”。
  当然,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的习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可要是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硬把所谓的写作技巧灌给学生,学生又能真正掌握得了多少呢?在没有体验和感悟的前提下学到的技巧他们又会不会运用呢?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还是要从上面提到的听、说、读、写的重要训练过程中获得。只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做到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有效的写作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高效的关键。
其他文献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三杯茶》扉页上的这几句话仿若一只温热的小手撩拨着我内心深处如泉涌的热情,催促着我沉醉到那份淳厚的热忱中。读罢文卷,掩卷长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茶的清幽茗香,而跃动其中的则是人的心灵颤音——善良、关爱与情谊。  摩顿森
期刊
梁代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宋代的沈约也说:“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细察《五柳先生传》,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相同。可见,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五柳先生传》不过借五柳作影子,便于设身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科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用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此纲要旨在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
期刊
乌克兰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任何年龄阶段,爱读书的孩子在智力水平和思想发展上,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水平和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不爱阅读的孩子”。可见,阅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阅读风,公益广告和其他媒体纷纷宣传倡导纸质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考的能力,仍然是高中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考试语文和生活语文。对于前者来说,可以通
期刊
从教十余年,我始终踏踏实实地尽着一个教师的职责。我用平凡书写卓越,用追求成就自我,体验着作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幸福。  一、做一位幸福的教师,就要懂得用爱去坚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内心丰盈、品位高雅的语文智慧。我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真情实感,富有爱心。正是拥有这个信念,我对待日常工作认真细致,从不敷衍。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学生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学生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虚假的作文,根本不需要写作却偏要你写;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只是教师要我写,我就写,就完了。”一句话,写作的动机性严重缺失。写作动机性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目下语文写作教学的严重低效:学生厌写作文,应付教师了事。  如何改观这种现象呢?李海林认为:真实的语言任务、真实的语言环境、真
期刊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组学习顺应了学生喜欢与人交往、爱表现的心理特征,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机会,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思维和智慧的碰撞激发出灵感的火花,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建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建立活而有序地合作常规呢,根据我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并进行了实践,现将我的做法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学习小组建设  (一)成立原则
期刊
儿子进入一年级开始学习,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的局限、自律意识的欠缺等原因,家长必须陪同孩子共同完成作业。  儿子书写很慢,又爱边写边玩,一不提醒,就又不知在玩什么了。话说两三遍,还不一定听进耳朵里。做的题明明一看就不对,但由于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儿子就是看不出来,咬着牙就说对。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我的心情有些差,和儿子一起学习时,我很难做到耐心、平和。批评多了,鼓励少了;指责多了,赞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