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古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生学好古代诗歌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本文拟从诵读、理解两个方面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讨
诗歌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例,就证实了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有较高品位的,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表现在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藏匿深邃,从而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如何带领学生深入古代诗歌的王国中去,欣赏诗歌的精妙之处,是每位语文教师教学诗歌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诵读
当前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感觉诗歌晦涩,不容易读懂。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扫清文字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这是忽视了诗歌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教学效果必然很不理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学生反复地吟诵诗歌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诗歌,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它的意境,悟到作者的神思。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不需要去讲诗句的内容,只需要多讀几遍,一幅雄浑壮丽、深邃开阔的草原画面自然会浮现在学生眼前。
诗歌是诗人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文字表达,诗歌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其节奏韵律比较强烈。只有诗人的思想感情跌宕起伏,才能表现出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对诗歌反复诵读,就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诗中的韵味和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随着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自然可以勾起读者对诗人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写作诗歌的想象。换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真正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设意境的能力。
我们常说,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声情并茂。因此,在诵读古诗的时候要细心品味,不可草草读过,要读出情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还要注意语言的形式美,清脆处声如裂帛,高亢处响遏行云,纤弱处莺语蝶舞,雄厚处黄钟大吕,流利处溪水潺潺,连腔处珠圆玉润,婉转处余音绕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感情韵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重叠,“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戚戚”为入声)的声调平仄关系,读起来先扬后抑,便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如泣如诉,似嘘似叹,犹如一段凄婉哀绝的抒情曲,恰当地表现了诗词中环境的冷寂和诗人内心的惨痛。假如这14个字读得轻快高昂,那是领会不到李清照那种孤寂自守、精神恍惚的哀伤之情的。
二、理解
当然,单靠诵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弄懂诗歌词句的涵义。对于一般的字、词、句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可以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之后,学生便能由此及彼地融会所学知识,拥有较好的文言词语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诗歌涵义。
诗歌的语言凝练、意蕴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分析多、学生鉴赏少的现象。释词义、析情感、赏技巧,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却唯独忽视了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理解一篇诗歌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文字理解、诗眼、文意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很多教师都是单纯地讲解和繁琐地板书。这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努力教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
学习一首诗歌,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不可缺少的。了解作者的生平,大体上便可以了解他作品的风格及感情基调。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不同的代表作《望岳》和《登高》。同为登山而作的诗,但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却迥然不同。只有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才能对这种不同加以理解,也能明白杜甫在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后,感受到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以致由此心中百感交集,写下这首沉郁悲凉、动人心弦的《登高》。如果对杜甫的生平不了解,是绝对不会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在自己的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还那么关注国家命运。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钥匙。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其重点所在,要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十分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往往是理解诗人表达内容的钥匙。诗眼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我国古典诗歌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这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意境全出。
“诗眼”往往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找到诗眼也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首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的丰富含义,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三、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指导学生学好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地徜徉。
参考文献:
[1]周唯高.诗歌朗读教学的技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4-6.
[2]林艳清.反复吟诵·细致咀嚼·品出味道——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107-108.
[3]张效民.美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1-3.
[4]周嘉惠.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2):8-9.
[5]朱丽锋.引导·诵读·积累——文言文与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教书育人,2005(4):45-46.
[6]张丽.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04(4):130-132.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讨
诗歌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之例,就证实了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有较高品位的,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表现在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藏匿深邃,从而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如何带领学生深入古代诗歌的王国中去,欣赏诗歌的精妙之处,是每位语文教师教学诗歌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诵读
当前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感觉诗歌晦涩,不容易读懂。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扫清文字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这是忽视了诗歌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教学效果必然很不理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学生反复地吟诵诗歌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诗歌,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它的意境,悟到作者的神思。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不需要去讲诗句的内容,只需要多讀几遍,一幅雄浑壮丽、深邃开阔的草原画面自然会浮现在学生眼前。
诗歌是诗人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文字表达,诗歌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其节奏韵律比较强烈。只有诗人的思想感情跌宕起伏,才能表现出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对诗歌反复诵读,就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诗中的韵味和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随着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自然可以勾起读者对诗人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写作诗歌的想象。换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真正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设意境的能力。
我们常说,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声情并茂。因此,在诵读古诗的时候要细心品味,不可草草读过,要读出情感。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还要注意语言的形式美,清脆处声如裂帛,高亢处响遏行云,纤弱处莺语蝶舞,雄厚处黄钟大吕,流利处溪水潺潺,连腔处珠圆玉润,婉转处余音绕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感情韵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重叠,“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戚戚”为入声)的声调平仄关系,读起来先扬后抑,便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如泣如诉,似嘘似叹,犹如一段凄婉哀绝的抒情曲,恰当地表现了诗词中环境的冷寂和诗人内心的惨痛。假如这14个字读得轻快高昂,那是领会不到李清照那种孤寂自守、精神恍惚的哀伤之情的。
二、理解
当然,单靠诵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弄懂诗歌词句的涵义。对于一般的字、词、句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可以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之后,学生便能由此及彼地融会所学知识,拥有较好的文言词语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诗歌涵义。
诗歌的语言凝练、意蕴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分析多、学生鉴赏少的现象。释词义、析情感、赏技巧,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却唯独忽视了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理解一篇诗歌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文字理解、诗眼、文意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很多教师都是单纯地讲解和繁琐地板书。这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努力教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方法。
学习一首诗歌,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不可缺少的。了解作者的生平,大体上便可以了解他作品的风格及感情基调。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不同的代表作《望岳》和《登高》。同为登山而作的诗,但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却迥然不同。只有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才能对这种不同加以理解,也能明白杜甫在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后,感受到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以致由此心中百感交集,写下这首沉郁悲凉、动人心弦的《登高》。如果对杜甫的生平不了解,是绝对不会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在自己的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候还那么关注国家命运。因此,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钥匙。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其重点所在,要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十分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往往是理解诗人表达内容的钥匙。诗眼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我国古典诗歌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这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意境全出。
“诗眼”往往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找到诗眼也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首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的丰富含义,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三、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指导学生学好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地徜徉。
参考文献:
[1]周唯高.诗歌朗读教学的技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4-6.
[2]林艳清.反复吟诵·细致咀嚼·品出味道——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107-108.
[3]张效民.美育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1-3.
[4]周嘉惠.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个误区[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5(2):8-9.
[5]朱丽锋.引导·诵读·积累——文言文与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教书育人,2005(4):45-46.
[6]张丽.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04(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