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愈加显得意义重大。截至目前,我国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如此现状之下,美国学者莫妮卡·R.马丁内斯与丹尼斯·麦格拉思教授所著的《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非常值得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实践的读者借鉴。
  全书基于对美国公立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注重提升能力,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缺乏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无法在完成高中學业后胜任大学学习,更无法像成年人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反思,提出了新的思考:AI 时代,今天的学生如何面对明天与智能机器人的竞争?如何让学生不再是为明天可能消失的工作所学?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和能力?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通过对美国八所实行深度学习的优秀公立学校的采访,以及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向读者提供了一套“深度学习蓝图”。
  与同类著作相比,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立意新颖。一方面,作者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目标即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认为深度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业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拥有探究精神的自主学习者。这个观点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还极具先进性和开拓性。另一方面,书中表明,在践行深度学习的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在达成一种合作——建立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与学。这就使教育回归本真,让学校教育朝着培养有适应能力的终身学习者的方向发展,构建一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显然,这不仅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范例,也为学生和家长了解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为了能够准确具体地阐述目标,全书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总体框架,通过六章、总计五十余个小节的内容来进行具体的说明论述。其中,第一章介绍现状,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兴趣。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全书的关键,作者以并列的形式,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六项核心策略,如赋权,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情境化,将学习经验与科目联系起来;力求真实,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意义;延伸,将学习扩展到学校以外;激励,为每个学生定制化学习;利用互联网等。第六章再次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并作了适度延伸。脉络清晰,理论透彻,集理论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总之,该书利用案例的方式说明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作者利用那些能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带来真正帮助的实践案例,来强调如何在这些探究中学习批判性思维,培养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也并不忽略知识的学习和测试等。全书内容不但可信度高,也为当代学校进行可能性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范本。
其他文献
每次听于老师讲课总会有很多感触和收获,这次也不例外,于老师讲授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番茄太阳”》,文章以“我”的见闻为主线,叙述了“我”在与盲童明明的相处中,深深体会到她是一个美丽可爱、天真善良的孩子,她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她那善良美好的童心深深感染了“我”,她是温暖我内心的“番茄太阳”。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叙述条理感人。于老师的讲授,不仅仅是让我感受到了“番茄太阳”别样的美丽,更是让我懂得
课堂回放  最近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其实,我很清楚我最终的课堂教学要得益于我的第一次失败和二次备课。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努力要构建的就是生本课堂。  在引入新课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想:(1)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姐姐缠足的痛苦?(2)面对姐姐缠足的痛苦,孙中山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人物说话时内心的情感。(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师: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了解蔬菜的一些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能围绕蔬菜这一话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纠正个别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活动资源  1.描写蔬菜的谜语、儿歌及相关故事等。  2.学生对有关蔬菜的内容已有一些了解:菜园、农贸市场上的蔬菜。   3.每个学生准备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实物或图片),并通过询问家长、访问菜农、查
习作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三》习作:选择一处秋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出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蒲公英》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飞向沙漠的种子干死了,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学习本课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两颗“另类”蒲公英种子真正的死因。即他们为什么一颗要飞向沙漠,一颗要落在湖泊里?编者在文后的练习中也有明显的提示:“
初次教一年级,我将和刚入学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汉语拼音。面对枯燥、抽象的拼音字母,我的教学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课堂上教学氛围平淡如水,我的心里总缺乏一种教学的激情。新课标如一缕阳光,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新课标指出:“将多种活动融入拼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啊,为什么我不能将故事、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和拼音教学结合起来呢?  复韵母“ui”和“iu”孩子们很容易混淆,于是上课时我问孩子们:“你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超越对诗词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的提升?为此,我常常想到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再别康桥》中写到的:“寻梦?撑
教学片断  生:“老师,太讲信用了也不好!”  师:“为什么呀?”  生:“你看,小蝌蚪因为太讲信用了,而两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原想按教材要求讲完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大意试编一个结尾。不曾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又与教材的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是教育学生守信用呢?还是教育学生灵活对待问题呢?我深思了一下,反问道:“如果小哥哥也像小蝌蚪一样讲信用,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语言作为人思维的物质外壳,不可或缺地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人在社会中以符号系统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而,小学教育必须把语言的受授、内化和传递视作基础工程。然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让人忧心。    获得语言为中心——培育语文素养的现状  1.深陷字词为基的窠臼  “语文即语言文字”的说法或受质疑,或受赞许。而文字的获得是语文教学根基的认识,仍为普遍接受。但令人想不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