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发展给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待以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青少年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学校教育绝不能重视智育轻视德育,而德育教育绝不能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学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增加一系列教育问题的负面效应,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乃至影响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成功的教育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撑。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校要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坚持正面引导、有效疏通、防治结合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全员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个体针对性教育和个体补救性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影响的能力。教育学生敞开心扉,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全面、立体教育网络,广泛宣传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并开展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门通道;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心理询诊活动;开展专题主题班会;组建班级心理健康救助师生志愿服务队帮助学生释疑解困;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心理疏解游戏活动;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去等,这样就能形成多渠道、交互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
二、以《道德与法制》课为主要课程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智的成熟与否,或多或少与《道德与法制》课堂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有着典型的教育案例,人物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认知和感悟。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把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追求。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创设教育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心理考验,培养和磨砺学生勇敢、坚强、正视自我、独立思考、学会分享、懂得包容的好品质。
四、教师要扮演好“心理辅导员”角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每一位教师还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諧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驰。
五、家长要做好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
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呵护。家长们要转变观念,适时学习育人的策略和方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也极为有限。大量教育实践的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多做正面引导,与孩子携手共同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在多种教育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下完成的,而多种教育因素总会交织着各类问题影响改变着学生的心理。无数教育案例证明,人的成长发展,内在的因素格外重要,一个人如果缺失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他教育再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不得忽视、容不得教条、容不得简单粗暴。只有正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减负增效机制,以人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全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和责任托举孩子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收获孩子灿烂的笑容,培养出健康、乐观、向上、有爱心、敢担当、有家国情怀、有开拓精神的有为中学生。
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校要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坚持正面引导、有效疏通、防治结合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全员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个体针对性教育和个体补救性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影响的能力。教育学生敞开心扉,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全面、立体教育网络,广泛宣传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并开展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门通道;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心理询诊活动;开展专题主题班会;组建班级心理健康救助师生志愿服务队帮助学生释疑解困;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心理疏解游戏活动;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中去等,这样就能形成多渠道、交互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
二、以《道德与法制》课为主要课程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智的成熟与否,或多或少与《道德与法制》课堂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有着典型的教育案例,人物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认知和感悟。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把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追求。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创设教育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心理考验,培养和磨砺学生勇敢、坚强、正视自我、独立思考、学会分享、懂得包容的好品质。
四、教师要扮演好“心理辅导员”角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每一位教师还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諧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驰。
五、家长要做好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
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呵护。家长们要转变观念,适时学习育人的策略和方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也极为有限。大量教育实践的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多做正面引导,与孩子携手共同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在多种教育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下完成的,而多种教育因素总会交织着各类问题影响改变着学生的心理。无数教育案例证明,人的成长发展,内在的因素格外重要,一个人如果缺失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他教育再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不得忽视、容不得教条、容不得简单粗暴。只有正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减负增效机制,以人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全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和责任托举孩子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收获孩子灿烂的笑容,培养出健康、乐观、向上、有爱心、敢担当、有家国情怀、有开拓精神的有为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