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教育旨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mi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呈攀升趋势,亟待遏制。目前,20岁以上的成人中的患病率达到9.7%,逐渐呈低龄化趋势,我国以9240万患者数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单纯药物治疗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还需要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对糖尿病进行综合治疗,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1996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糖尿病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五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当前,我国整体护理工作正不断深入发展,护士不仅要注重临床护理,也要关注疾病的转归,参与出院后患者的跟踪随访。护士是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指导和帮助患者学会与糖尿病相处的技术、能力和技巧,在糖尿病护理、教育和管理方面,都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国有关法律也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该履行的义务。
  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近5年来,教育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还应包括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医务工作者,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管理以及糖尿病监测、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教育的形式采用个体化教育、小组教育、课堂教育等 。
  健康教育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育方法急待改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为单纯的灌输式,缺少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
  (2)患者存在认识的误区:许多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报有不切实际想法,仍然迷信某些毫无科学根据的宣传广告,到处寻求治愈糖尿病的偏方、秘方。
  (3)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较差:不遵医嘱行为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
  (1)建立全新的糖尿病教育管理模式: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好疾病,创建治疗疾病的较好的教育模式。
  (2)建立糖尿病教育管理团队:团队人员包括医生、 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运动师、心理医生及社区医务工作者。
  (3)完善糖尿病教育网络:必须不断地对目前我国尚不健全的糖尿病防治和教育网络进行逐步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结合有关文献对糖尿病健康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如下综述。
  1 近年来糖尿病健康教育回顾:
  糖尿病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即出院前组织一次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出院后采取跟进式健康教育,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解答疑问,并进行个体化指导3个月。具体措施如下:
  1.1 专题讲座。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重性,使其认识到不良饮食习惯对糖尿病的危害。讲解同时,配合数字和不良习惯造成危害的生动图片,通过感官刺激来唤起患者的危机意识, 使患者意识到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必要性。
  1.2 个体化指导。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应针对患者需求做到个性化,“一对一” 的教育方式是患者最欢迎的。随访时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并协助制定适合个人偏好的饮食计划,询问近期饮食运动情况及问卷内容,教会他们合理搭配膳食,纠正错误的饮食观念,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
  1.3 发放宣传手册。出院时发放给患者,内容包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糖尿病部分,“ 平衡膳食宝塔”图解,食物热量交换方法,食物升血糖指数的概念及应用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饮食管理能力。
  2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况:
  2.1 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
  2.1.1 评估并确定健康教育要求。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查阅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确定患者及家属的教育需求。
  2.1.2 建立共同教育目标。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一般知识、检查和治疗的目的,让患者提高自护能力,同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计划及运动计划,帮助患者如何识别并发症及如何预防并发症。
  2.1.3 选择教育方式。根据患者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讲座、辅以图片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方法。采取因人施教方式。
  2.1.4 实施个体化教育计划。确定患者及家属对学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再实施教育计划,通过宣教、解答、电视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组织病员之间互教互学。
  2.2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并發症的防治教育。
  2.2.1 心理疏导。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病程呈慢性,患者常有血糖偏高而导致紧张恐惧心理。这种疾病已无法治愈。无法治愈不等于不需要治疗。治疗的目标应该是控制病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的寿命。这些患者需要我们医务人员长期的、几乎是终身的医学照顾,即照顾型医学服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速,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皆会影响人的健康和导致疾病。所以糖尿病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对病人心理的、社会层面的医学照顾,其实质是心理维护。
  因此,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疾病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病。但只要改变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以提高患者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进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2.2.2 饮食控制。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引导患者以科学的态度重视饮食治疗,帮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是饮食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了解患者心理,让患者了解糖尿病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努力提高患者饮食控制依从性的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控制目标。饮食控制要做到定时、 定量、 强调食品多样化,不偏食、少食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忌食甜食及零食,多食高纤维素的饮食,并说明长期坚持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2.2.3 运动选择。运动可以使热量平衡,并控制体重,改善血浆中脂蛋白的成分,运动还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运动前需要全面体检, 通过体检发现有否禁忌证,以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等。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的原则,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
  2.2.4 用药指导。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或不按医嘱的剂量服药。不可迷信秘方、土方。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给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参与意识,以避免将同类药同服的错误。注射胰岛素或应用诺和笔的患者,在出院前学会胰岛素的注射或诺和笔的使用, 并掌握药物的保存方法、注射部位、抽吸方法、注射技术和无菌操作的要领。同时掌握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2.2.5 血糖监测。指导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血糖仪的方法。尤其,还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监测血糖。
  2.2.6 预防并发症。教育糖尿病病人保持全身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嘱咐患者经常用清水擦洗身体,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部的清洁,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宽松柔软的透气好的衣服。指导患者学会足部护理,穿大小合适、柔软舒适的鞋子,不赤足行走,每日查看足底皮肤是否完整,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3.1 更新教育理念。
  3.1.1 强调患者自我管理。传统的糖尿病教育理念过分强调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处于被动治疗,而新的教育理念更应注重患者的主动性, 强调患者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为保持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关心自己的健康,积极配合以完成治疗。患者的主观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对自身健康负责的理念 ,是影响整体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3.1.2 注重早期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糖尿病是终生的慢性疾病,往往给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出现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国外报道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 3倍, 焦虑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普通人群。焦虑与抑郁并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互相影响,引起激素紊乱导致血糖控制不易控制。糖尿病伴抑郁症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1.5~2倍。而社会支持则起到直接和间接舒缓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的作用。
  3.1.3 重视行为改变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 培训, 虽然可以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但对患者的自我保健行为影响较小,仅有糖尿病知识而无行为改变,不能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痛苦。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 如何在糖尿病教育中加强患者行为改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实质。因此, 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训应对技巧,对血糖控制、预防心理问题和减轻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3.1.4 重视并发症的预防。目前糖尿病教育的主要焦点集中在血糖控制,而很少关注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因此,糖尿病教育者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以控制高血压、血脂、血糖为中心,通过给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进行治疗效果的监控和维持生活习惯改变的长久性等一系列措施, 提高减少危险因素的效果,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等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1.5 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重复性。大部分患者糖尿病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住院和自学所得,且随着健康教育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糖尿病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应延伸到患者人院前和出院后,并贯穿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终生。
  3.2 教育机构规范化管理:
  3.2.1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组织糖尿病监测网。对糖尿病患者的终生管理,应有计划地组织和建立健全糖尿病三级预防的疾病监测网, 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早发现隐性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低下者,以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随着糖尿病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的主体也由医院过渡到社会和政府,使健康教育能贯穿从健康到疾病到康复的整个过程。
  3.2.2 建立糖尿病患者资料库。糖尿病患者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可对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管理, 以利于随时治疗及实施教育效果评价和综合治疗
  3.2.3 培养糖尿病專职教育人员。卫生部 《1996 - 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壮大糖尿病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开展糖尿病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培养热爱糖尿病教育、具有一定智能和技能的医护人员。调查结果表明80 %以上的患者DM 知识来源于医护人员,并与护理人员知识的多少存在重要关系。培训糖尿病教育人员是做好 糖尿病宣传教育的关键环节。对糖尿病防治教育人员本身的再教育,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素质水平,更好地开展糖尿病工作。
  3.2.4 建立糖尿病教育管理团队。团队人员包括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 营养师、运动师、心理医生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团队人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共同管理患者,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资料,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管理,使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指导。
  3.2.5 完善糖尿病教育网络。面对我国众多的糖尿病高危发病人群,仅靠糖尿病治疗和健康教育小组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必须不断地对目前我国尚不健全的糖尿病防治和教育网络进行逐步完善,使得糖尿病 患者除在医院接受疾病知识的教育和治疗外,更多的时间应在本人业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终要形成医院中的教育、社区教育和全社会大环境的糖尿病教育网络。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糖尿病 教育在技术上可通过远程教育得以实现,力争使许多 糖尿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接受适合自己的糖尿病教育。   3.3 拓展教育对象:
  3.3.1 重视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教育。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糖尿病的未诊断率为60%,也就是说更多数量的患者尚未被诊断,可能丧失及时治疗的机会。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超过了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预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会持续上升。因此, 糖尿病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危人群和尚未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这意味着青壮年是教育的主体。基层医疗组织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的生活干预和对糖尿病患者长期、负责的照顾和管理, 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教育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 而是包括个人、 家庭、 社区和社会 4个层面。
  3.3.2 重视对患者家庭成员和周围人群的教育。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后代对患糖尿病的危险认识不足, 因此,医生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应为糖尿病患者的配偶及后代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并告知改变生活方式以延缓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患者及其配偶共同受训的糖尿病教育方式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家庭成员的作用十分重要。
  3.4 教育形式多样化:
  3.4.1 常规教育。利用宣传栏、电视、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手册、面对面指导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3.4.2 群体教育。 利用查房,定期开病友会,由专科医生、护士系统性介绍糖尿病疾病知识,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如病因、饮食、运动方式、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擅自停用药物的危害及后果,以强化遵医嘱、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让病友之间相互交流养病经验,请文化素养高、性格开朗、经验丰富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部分病人的不正确认识及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4.3 个体教育。实行整体化护理,糖尿病专管护士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选择与病人相关的内容,制定与病人实际情况符合可行的目标,采用询问、观察、操作等方法进行宣教,评价、 分析病人掌握的程度。对病人及家属结合其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宣教,把理论性强难懂的知识,变为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病人,以配合治疗、护理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
  4 小结
  近年来的健康教育实践表明,21世纪护理人员将成为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将护理学扩展到预防、保健和康复领域,这是护理学今后发展的方向。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强调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主动权在患者手中,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的专业机构,实施规范化管理,拓展教育对象,完善健康教育的網络,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提升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病死率与致残率都很高,一旦发病,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癌症为65岁以上的人口中三大重要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因此,如何做好这类患者的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现将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脑血管病患介绍如下。 1病例资料 即墨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
期刊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护理专业要发展必须重视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探索一套行之效的管理方法是摆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针对现阶段临床护理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影响护理科研的因素:  1.1客观因素  自50年代起,我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1983年恢复护理本科教育,
期刊
为贯彻实施政府母婴安康工程,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以实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护理改革。我院响应卫生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将我科设定为第二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于2011年5月20日正式启动。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中,通过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深化绩效分配,落实护士职责,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基础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转变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育儿感受。方法:采用质化研究法,对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在患儿出院后半年进行访谈。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的育儿感受:疾病不确定感、喂养困难、负担感、负罪感、自我育儿知识不足产生的无助感、对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和转归不理解导致的混乱与不安。结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的育儿感受,指导医护人员为该群体患儿的母亲提供支持和个性化护理。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
期刊
交接班制度是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昼夜连续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必须严肃认真执行。但由于目前护理队伍年轻化、人员配置相对不足等原因,使护理交接班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危重患者的交接班表现的更为突出。为保证心血管外科危重患者的交接班质量,杜绝和减少护理缺陷,增强护士工作的主动性,自2011年起我们就监护室内护士交接班这一环节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我科规范的交接班指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期刊
【摘 要】总结了泌尿外科护理实习带教的专业特点和带教要点,在充分做好实习带教前的心里预备和知识预备的前提下,制定针对性的带教计划。通过入科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实习角色,具体带教是要做到系统化、专业化、个体化,介绍了具体实习带教的方法。  【关键词】护理;实习带教;泌尿外科  临床护理教学是帮助护生讲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要害环节,是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
期刊
【摘 要】探讨中庸之道和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的关系;指出了高血压防治的现状与困境;阐述了中庸之道和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对正确认识高血压及高血压的防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中医学;高血压;预防;治疗学  1 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哲学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天人相应、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以探索人的生理、病理和医理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分析剖宫产和顺产两种分娩方式的利弊,从而为产妇选择科学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顺产;剖宫产;利弊;对比  引言:  顺产和剖宫产作为两种不同的分娩方式,各自具有优点和缺点。随着人们观念的日渐变化,剖宫产率在日益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当前我国剖宫产率为46.5%,剖宫产率为全球第一,更有一些民营医院达到68%,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沟通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我们的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痛苦。方法:护理人员利用空间距离面部表情、眼神接触、护士行为、触摸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沟通。结果:护士通过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与患者的身体语言获得信息,了解到患者的需求,从而满足需求,增强了护患关系。结论:在护理中做好与病人的非语言沟通,可有效避免因沟通问题而引发医疗纠纷,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促使病人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