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美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要积极利用美术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分析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研究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关键词:美术教育 培养 审美观
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能促使学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纵观教育的各个阶段,美术教育一直贯穿其中,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美术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后续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美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對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中的美进行正确领会,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逐步内化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1.结合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及融合,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传统的审美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音乐、戏曲等,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引进典故,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以及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和古今美术创作理念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所使用的教材越来越新颖,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与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在对学生审美个性展开评价时,应参考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美术教育及审美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及审美理念,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以此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整体效果,激活课堂氛围,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将知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让审美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中,从而让学生从美术课程中,真正感受美、体会美,主动去创造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很多美术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创作理念,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如今,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过去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实际生活所包含的美术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引进实际生活的元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认识到美术与自然、建筑、城市建设、室内装饰、个人形象、生活等各方面的关联,以此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现实主义审美思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美术创作的灵感,将美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美术创作。这种固定的美术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束缚了学生的美术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拓展教学场景,进行场景迁移,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美术学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联系任意场景。例如,赏析博物馆的美术作品,赏析公园的园林艺术,感受森林公园的自然美,感受当地文化遗产基地的传统美术魅力,等等。教师通过不同的场景来开展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要把握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美术教育体系,优化美术教育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联合古今,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结合生活实际,迁移美术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美术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关键词:美术教育 培养 审美观
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能促使学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纵观教育的各个阶段,美术教育一直贯穿其中,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美术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后续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美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對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中的美进行正确领会,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逐步内化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1.结合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及融合,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传统的审美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音乐、戏曲等,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引进典故,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以及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和古今美术创作理念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2.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所使用的教材越来越新颖,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与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在对学生审美个性展开评价时,应参考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美术教育及审美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及审美理念,要实施个性化教学,以此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整体效果,激活课堂氛围,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将知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让审美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中,从而让学生从美术课程中,真正感受美、体会美,主动去创造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很多美术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创作理念,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如今,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过去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实际生活所包含的美术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引进实际生活的元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认识到美术与自然、建筑、城市建设、室内装饰、个人形象、生活等各方面的关联,以此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现实主义审美思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美术创作的灵感,将美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美术创作。这种固定的美术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束缚了学生的美术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拓展教学场景,进行场景迁移,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美术学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联系任意场景。例如,赏析博物馆的美术作品,赏析公园的园林艺术,感受森林公园的自然美,感受当地文化遗产基地的传统美术魅力,等等。教师通过不同的场景来开展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要把握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美术教育体系,优化美术教育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联合古今,引用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结合生活实际,迁移美术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美术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