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冲浪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联名质疑于丹事件
  春节后网上有数名博士联名发帖反对于丹讲述《论语》、《庄子》的方式,并呼吁《百家讲坛》栏目让她“下课”。
  
  反对于丹观点
  天涯社区发帖,名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帖人也就是此次联手签名活动的发起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徐晋如。
  文章对目前很多重新解读经典的作品表示了质疑,称他们“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了。称发帖的本意是要“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称像于丹这样一个“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他们难以接受。文章最后还呼吁“《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后面签名的发起人还包括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的6名博士、一名硕士生、一名学士。
  博士签名帖发出后,在网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点击量一路飙升,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部分网友对于丹的“心得”式讲法,称“她用论语的一点概念炒作出了一大桌只有色香而味同嚼蜡的大餐”。
  
  反对博士观点
  更多的人对博士们的这种行为表示反对。“于丹只不过讲解了一下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至于签名的那些博士,无非是一群跳梁小丑而已。于丹的心得至少是自己的,你们的心得恐怕是抄袭的吧。”网友“月色弄舞影”则指出这不过是“文人相轻”的酸葡萄心理而已。“儒学著作本来历朝历代的很多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更何况于丹写的是心得,从来没站在讲解的立场。我们自己不是一直希望百家争鸣吗,为什么这时就不允许争鸣了?”
  
  于丹回应
  于丹表示:“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做事,欢迎他们也做。”
  
  热热闹闹的网上“晒工资”
  “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被人视为现代职场中的两大秘密,不过在网络上,很多人正热衷于把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网民们给它起了个生动的名字“晒工资”。
  在百度上用“工资条”进行搜索,能查到将近122万个结果,其中不乏“跨国企业董事长女秘书的工资条”、“国家某部委公务员的月收入”、“姚明的工资条”等噱头十足的标题。
  人力资源培训师研究了论坛上发帖最多的工资条类型,发现公务员、银行人员、外贸职员、证券分析人员、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等五类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条点击率最高。还有几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到论坛了解工资条的行情,并积极参与讨论。
  最有名的“晒工资”者要数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阿忆称月收入总计4786元,不够日常开销。不过,大多“晒工资”的人都隐瞒了名字。
  在网上“晒工资”的人分成三种类型:“炫耀型”,发帖人大多得意洋洋地摆出令人羡慕的工资条;“抱怨型”,发帖人列出微薄的工资单;还有“探听型”,发帖人想了解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便跳槽时参考。
  “工资收入也属于公司机密的一部分,如果有意透露给外人,就相当于泄露商业机密。”据透露,部分企业人事部甚至张贴了“互相讨论工资,每人次罚款180元”的公告。
  由于每个人的收入不相同,很多网民在看到了网上的“工资条”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优越感或者不平衡,在众多“工资条”中,笔者发现,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相同职业的工资有着明显的差别,而很多网民只看到别人的工资条比自己的多,却并没有考虑各个城市的消费差异。
  (当当)
其他文献
本刊特别推出“健康自助”征文活动,凡和健康养生有关的各类好方法、小窍门以及各种生活故事,均在欢迎之列。要求:符合本刊风格,力求生动具体,不怕鸡毛蒜皮,拒绝空洞说教。字数在1500字以内。来稿请标明“健康自助征文”字样。  凡符合征文要求的稿件,即使因篇幅所限不一定在杂志上刊登或全文刊登,但还可入选健康丛书。  联系电话:010—84258035小孙    合理饮食治好多年的腹泻  高玉民    我
期刊
原来一直觉得“退休”这词离我还远,没想到一晃,我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刚过55岁这道坎,单位的“退休通知”就发到了我手里。  习惯了在单位上下班那股劲头,有同事,有领导,有任务。每天都精神抖擞,信心十足。同事喜欢,领导也重视。不曾想,一个囫囵觉醒来,一份“退养”通知就到了眼前。  加入到“退休队伍”后,没有了同事的爱戴,没有了领导的赞赏,一下子仿佛觉得自己没用了。到菜场买菜还个价,被人家笑作“老抠”
期刊
乘车出行、水电气交费、银行邮政储蓄、医院看病……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老年人享受到“优先”权利了吗?    公园能否为老年人早开门  ■马永    日前,读了一篇《三刻钟内132位老人翻栏杆进公园晨练》的报道,看到所附的几幅照片,不禁为老人们的安全担心。要翻越3米高的栏杆,就是年轻人也不容易,何况都是老年人。  我认为,为了老人们的安全和健康,老人们与公园都应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对老人,还是应该尽力劝
期刊
作为离休13年来与贵刊相知、相伴从未分离的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我对你们始终怀有深厚又特殊的感情,有什么心语总喜欢向你们诉说。尤其是《老人天地》正式更名《新天地》之后,我内心对你们充满了感激和信任。说句发自心灵深处的话:“《老人天地》的更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变动、名称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进步、语言上的升华,使我们领悟到,它不但是年长者的乐园,也是老同志学习、漫游的新天地。同时,放大说,它
期刊
在北京,老年痴呆症患者每年有3000余人次走失——这是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临床流行病室主任张振馨教授调查得出的数据。她告诉笔者,在这种患者中有56%的人都有迷路的可能。她的一位患者就住在医院附近,在一次领工资的路上走失,半年后人们在很远的一个工棚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是被冻死的……  当前,这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    珍藏在福利院院长心里的故事    北京的秋天总是最先映入院长季平的
期刊
前些日子,我拜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年逾九旬的加拿大籍老教授伊莎贝·柯鲁克,承蒙她相赠15张宝贵的历史照片——1948年初春,伊沙贝和丈夫柯鲁克由英国共产党中央介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采访那里的土地改革。恰好一支由《人民日报》工作人员组成的土改工作队,来到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帮助土改,柯鲁克夫妇参加其中,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她是投身革命的老前辈    
期刊
1985年的一个下午,我从县城回家。一进屋,见妻子向我扬起一张纸条,说:“喜报!喜报!”我莫名其妙,一把夺过纸条,原来是《中等数学》杂志社寄来的。只一行字:潘国本同志,你的《三角形垂心性质》一文已被我刊选用,请勿它投。妻本来就端庄白净,又笑得那样灿烂,我看看妻再看看那字条,醉了。   从此,我在家多了一个称谓——作家。每次只要取到样刊,妻就马上抢过去找我的名字。找着名字了看标题,看到标题了,又看是
期刊
我今年56岁,按一般同龄老友的过法,现在应该在家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和老伴享受闲暇晚年生活。不过,我们家情况比较特殊。我和老伴双双退休,我们都是闲不住的人。老伴首先被小女儿“挖掘”了去,帮她照看刚出世的小外孙女,有时候晚上就住在那里。留下我这个老头子,自己待在家里。我有了出去找事做的想法。不为赚钱,只为再感受一下朝九晚五上下班的感觉。果然,我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和儿女们的支持。我便收拾准备一番,出门
期刊
父母亲的婚姻是典型的老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在一起的。父亲中专毕业后,用微薄的工资奉养老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28岁那年回家探亲,在爷爷奶奶的再三催促下,经媒人介绍,和母亲见了一面。由于害羞,彼此连长相都没怎么看清,便订了亲。第二年回家就结了婚。接下来是父亲埋头工作、一心做学问、当先进、提干;母亲则出了家门进厂门,走出厂门进家门,工作、学习、生儿育女、烧茶煮饭、侍奉公婆……他们的
期刊
我今年80岁, 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中国画,已经十二三年了。  从学画的第一天起,我就背起了书包,装上写生用的纸和笔,走到哪儿画到哪,看见什么画什么,从未间断过。这样做,用一句行话就是:既“师传统”又“师造化”。偶尔画出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就乐滋滋地自我陶醉一番。  时间久了,不少老朋友前来索画。开始羞于出手,又一想,人家既不是去展览,更不去发表,只是自己欣赏,也就答应了人家。有一次和一位久违的老战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