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认知研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徽州传统聚落是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徽州传统聚落进行文化空间结构认知研究,发现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徽商为徽州传统聚的落形成、发展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具特色的风水术的应用展示了徽州传统聚落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物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文化景观;徽州;传统聚落
  现在,徽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稳定性、完整性的区域历史文化概念。徽州传统聚落的选址、聚落内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等都与自然地理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物质建筑与文化的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人物景观。
  一、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及其认知元素
  (一)文化景观及其认知元素
  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的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美国学者索尔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因此,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因为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各具特色。所以,它能够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的特征。文化景观的划分按形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但是,两者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
  (二)聚落(settlement)与徽州传统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由“空间功能、社会空间和意识空间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即:聚落不仅是满足生活、生产活动的功能空间,是反映某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會空间,还是反映聚落群体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的意识空间”。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它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从文化景观的视角研究徽州传统聚落,侧重于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徽州传统聚落的标志性载体为徽州村落布局、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徽州书院、徽州水口园林、巷道、徽州牌坊以及其“承载的徽州地域文化,承载了大量珍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保存完整、真实,风貌独特。
  二、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认知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背景
  徽州处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明代隶属南京(南直隶),四周群山环抱,属于东南丘陵的一部分,横跨黄山、天目山等山脉,多山地、丘陵,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据统计,“境内总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的80%。”域内大多数耕地土质贫瘾,耕种困难。徽州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16℃,年降雨量在18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林木茂盛,适宜竹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其中尤以茶叶著名”。
  徽州境内发达的水系与密布的河湖,有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水运交通相当发达,对徽州聚落的环境及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湿润的气候是形成徽州传统聚落中诸多特点的直接因素之一。”
  (二)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构成元素
  1. 古村落
  徽州传统村落的构建科学地利用了所处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依靠徽商经济上的支撑,空间布局上脱离了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束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移民社会的背景使村落在建设与发展过程注重整体规划,形成家族性、组团式发展布局的独特人文景观。”水是生命之源,它是徽州聚落选址考虑的重要前提,村落选址大多在依山傍水的环境,村落建于水旁可以解决生活、灌溉用水,依山可以就地取材生火做饭,从而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独特的水系对徽州村落的结构有重要影响,体现了实用、生态与美学的结合。为了防火又促成了马头墙式建筑的形成,村内还挖水塘、掘水井、置太平缸,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西递和宏村成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2. 古民居
  古民居最能够体现徽派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尤其是马头墙造型成为其代表性特征。众多民居是以砖木结构的楼房,山墙宽厚高大,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三雕艺术装点期间。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为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徽州传统民居之间街宽巷笮,山区气候湿润,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
  徽州传统民居风格统一,造型多样,形式的艺术性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徽州古祠堂
  徽州古祠堂在村落中占据着显要位置,它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外观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三进居多,多则四、五进。首进称作仪门,次进称为享堂,再进称寝堂,寝堂中间要设龛座三间,中龛供奉始祖神主,左右两龛则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一般总祠之下立有总支祠、分支祠、家祠,如在歙县的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座以上,在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曾建有大小祠堂达26座,婺源县游山的董氏宗族所建祠堂也有23座,等等。此外,徽州还有专奉孝子的“世孝祠”、供奉女性祖先神主灵牌的“女祠”。祠堂成了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用以开展祭祀祖先、劝诫子孙、宣讲族训、教育来者、举办典礼、合议族事等项宗族活动,赋予祠堂祭祖、尊宗、睦族的特殊功能。
  4. 徽州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教的。在明清时期,牌坊的建造可分标志坊、功德坊和标志科举成就的牌坊,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这些牌坊无不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5.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是明清徽州建筑的主要装饰性雕刻。徽商受传统礼制的限制,其建筑在形制上不能违背封建礼制而明目张胆地与封建官邸争锋,于是在内部的装饰雕刻上费尽心思,极尽奢华变相越礼、光宗耀祖,展现了徽商大贾的尊崇与荣耀。“能工巧匠尽施绝技、精雕细刻,以表现徽州人生活情景为主的徽州‘三雕’成为徽州建筑耗资最大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6. 徽州水口园林
  明清时期,“徽商以其雄厚财力和特有的文化禀赋,竞相造园,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反映了徽商造园营宅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和艺术品位”,形成了中国园林史上特有的“徽州园林”。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突出的代表是水口园林。徽州水口园林是与徽州建筑相依相伴的。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想的理想模式,就需用人工造景来顺应自然,随山采形,就水取势,配置以坊碑、亭塔、桥廊、楼阁,以满足世俗心理的需求,形成水口园林景观。最常见的是以桥为主作“关锁”,辅之以庙、亭、堤、桥、树等镇物。有较高人文层次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祠堂等高大建筑物为主。水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还发挥着防卫、生产、交通、生态等功用。
  7. 徽州书院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书院都设山长,主持书院工作,聘请饱学之士作主讲,研究、讲习儒家经典,议论时事,教导子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多数书院都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徽州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的,“宗族创办和商人资助是明清徽州书院发展的重要动力”。“自宋至清,徽州六邑仅书院建筑就建成260多座。”徽州书院的星罗棋布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的一个独特风景,发达的书院教育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达官显吏和经商人才,促进了徽州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徽州传统聚落的地域文化构成
  (一)“程朱理学”对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的深刻影响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程朱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商和徽州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极大,徽商形成了“贾儒相通”、“左贾右儒”的观念,有利于徽商的发展。回流到徽州社会的商业利润成就了商人的儒行,将商人的“利”与儒家的“义”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徽商独具文人情怀,徽州传统聚落含蓄、内敛而又雅致清高。”但是,理学的核心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二)“贾而好儒”的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结构的影响
  徽商集商、儒、仕三位一体的人文经济背景著称于世,践行封建伦理纲常,形成了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特殊的经济和人文背景。精美考究的聚落民宅就是以徽州人营商之资为基础逐步建设起来的,以“儒商”居多的徽州人历来有尊儒重教的传统,资助营建大量书院,大家名流层出不穷,是故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之誉。耕读并举、以商昌文,也促成许多徽州人步入仕途,甚至官居要职,敕建牌坊比比皆是。与尊儒重教的文化传统相适应,徽州乡土聚落中随处可体验到教化性场所精神。“‘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这样的人文理想于村落空间环境中得以充分表达。”
  (三)“聚族而居” 的宗族文化对徽州传统聚落的社会组织带来的变化
  在徽州传统的社会环境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体制和观念有利于徽商的发展,成为维系乡民们和谐共处的纽带,因此,徽州人宗族观念特别强烈。遵循同一祖制,聚族而居的民宅建筑体现了宗族观念的影响,聚族从商始终把保证家族共同利益作为发展方向。反映在建筑上,徽商注重祠堂的修建;在聚落布局上,“祠堂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成了聚落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成为民宅组团乃至整个聚落空间形态的核心,体现了强大的宗法观念。”
  (四)極具特色的风水术的应用展示徽州传统聚落人与自然的和谐
  风水术虽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实践中也极力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在徽州,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按风水理论选址建村,吉地的选择具备利于聚落生存的优越自然条件,便利的水资源等。同时,满足思想上祈求上天赐福、衣食无忧、子孙昌盛的意愿。“基于择吉地而居的思想观念促成了徽州传统聚落的基本格局:坐北朝南(也是因为风水,还有相当的民居于此相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徽州聚落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牛形村落的宏村就是典型的代表。
  四、结语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结构格局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整体性和代表性,独具特色:村落依山傍水,马头墙式的古民居分布其间,水口园林相依相伴,祠堂、书院、牌坊等地标建筑点缀其间,河流穿境或者绕村而过,街巷与道路纵横交错,共同构成了聚落典型的形态构架,“体现了徽州传统聚落的村落选址和布局与聚落内建筑物、空间结构和环境地带的和谐”统一,体现宗法理念的祠堂建筑成为一大特色,尊崇风水术的水口园林构成了传统聚落的一大景观;“徽州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谐调,从而获得宏观上的生态平衡,使聚落平稳发展。”
  徽州传统聚落的构建形态展现了徽州人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从商、入仕、崇儒的亦儒亦商亦仕的生活状态,体现了物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结合。徽州传统聚落的构建也说明了:首先,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加之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熏陶,徽州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尤其是经多见广的徽商集建筑集大成,促进了徽州传统聚落构建的文化品位与建筑审美发展。其次,徽商的兴盛给徽州传统聚落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第三,极具特色的风水术的应用展示了徽州传统聚落构建的突出科学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巍.徽州传统聚落的巷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3] 周星宇,罗杰威.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1,181(6).
  [4] 李仲谋.徽州文化综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9.
  [5] 汪亮.徽州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6] 张祖群.解读徽州文化的三种文化空间[J].学术界(月刊),2011,163(12).
  [7] 李琳琦.徽州书院略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8] 刘伯山.全面观照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徽州文化[J].探索与争鸣,1997(11).
  [9] 邓晓红,李晓峰.从生态的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J].建筑学报,1999(11).
  [10] 周锟.水、火与徽州聚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在基层建设用地规划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在农村经济基层的建设用地规划上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如果不解决基层建设用地规划中的矛盾,将会大大延缓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制约农村经济建设的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地区开始重视农村基层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部分地方开展了城乡基层建设用地规划增减试点,这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
期刊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让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评价优化;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
期刊
摘 要:从我国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属于比较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外商贸发展进程,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路上丝绸之路的一天重要海上经贸通道,最早史料记载在汉代已经开始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泉州作为我国当时重要的出海港口,见证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泉州
期刊
摘 要:“十二五”期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面贯彻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对相关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并形成了多种类、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实践平台  “十二五”期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
期刊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GIS如今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传统的地理教学也形成了挑战。文章主要介绍GIS的概念以及用案例的方式介绍了在地理教学中GIS的体现于运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地理教学  地理学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为特性。信息时代的地理学,对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临海市城市旅游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阐析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探讨基于临海文化视野下的城市旅游开发思路,对临海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旅游;临海文化;空间环境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居住空间环境产生了聚落、乡镇和城市,城市空间环境是人类居住的主要载体。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由于地域、气候、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
期刊
摘 要:潮墩在古盐民的生活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盐民称之为“救命墩”,现存在盐城境内的潮墩遗址很多,给盐城人民的影响也很深远。文章试着对潮墩的形成原因及修建者进行分析,以对故盐民生活略做了解。  关键词:盐城;潮墩;灶户  盐城境内以墩为名地方,近百处含两个镇(青墩镇、沟墩镇),21个行政村(以大小命名巨墩、大墩等,以位置命名前墩、墩北以数字命名头墩、八墩,以姓氏命名蔡墩、鲍墩以颜色命名青墩、金墩等)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白酒行业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影响白酒行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原因,突出中端白酒产品的优势以及在日后可能成为销售市场主力的趋势,并探讨了未来市场中端白酒的几种可行的销售模式,最后对白酒行业的未来予以展望。  关键词:白酒;行业发展;销售模式;发展趋势  一、白酒行业发展过程  (一)1989年-1990年  我国白酒行业历史上经历过两次调整。第一次是1989年,从当年3月开始,茅台酒的零售价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又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认知世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略或对重视不够的问题,故对此作出探索。  关键词: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化教育开展,侧重于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经过多年的传统方式的积淀,引进与应用了先进的教學仪器与设备,不仅能够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压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另外,也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认知,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又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仪器与设备;应用  地理课是学生从小到大真正开始了解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