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悟语之“豁”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悟、空、释、净、戒等字,豁,我以为它也应该是佛教里一个人需要修炼心性之字。如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功德圆满。
  一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形容一个人的大度、开通,乃至通达、免除、摈弃、舍却的“豁”,为什么是由“害”和“谷”组成?最近,在读《字行天下》这本书时,让我对“豁”字的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
  “豁”记载了古代的间苗法。“害”即损,该拔的苗一定得拔去。“谷”物,一如豌豆,栽密了不结果。由此可见,仓颉时代的炎黄子弟已领悟损与益、舍与得的辩证法。而且,人间之道与植物相通,格物致知:只有拔掉过多的欲望,人才能豁达,生活才结得出愉悦的硕果。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
  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现代人有太多的想法和需求,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地工作、生活着,时时感觉莫名的心烦。其实,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人的内心充满了贪、嗔、痴、慢、妒。而这些是人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必须要剪掉或者清除的。只有“豁”了,人才能豁达,才会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一个人如何去“豁”呢?其实也很简单,人无非是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丢得掉。
  “拿得起”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自信。弗烈德利克罗伯森曾说:“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的确,倘若每做一事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肯定不能把事办好办成。现实生活中,人如果一味担心失败,害怕犯错,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试想,倘若自己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再有能力,恐怕也无用武之地。所以,凡事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努力、去拼搏,该拿起的一件不落,只有拿得起才有实现目标、梦想的可能。正如歌德所言:“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步都自有价值。”
  “放得下”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胸襟。其实,在烦恼面前,当你摆正心态,活得够通透就会明白,很多问题不过是源于你“想太多”。那些生命中所谓的痛苦、孤独、困惑……让人的生命体验更饱满,有助于人的成长,但须臾不忘,就会演变成人生的包袱。只有当一个人胸怀足够宽广,有一颗豁达的心,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也就自然想开了。
  “想得开”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苏轼被贬谪,初到黄州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内心的纠结苦闷,可见一斑。但是后来呢?他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苏轼想开了,心态上的达观,让山水都换了颜色。而且人一旦达观,还能开拓出另一片领域,在失意处,做成如意的样子。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个蛮荒之地,实现自己济国安民的理想。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是真的悲剧。
  “丢得掉”是一种无为,更是一种追求。有些事,不想做也得做,流着泪也要做好;有些情,舍不得也得放,哪怕心再痛再苦。身后名很重要吧?可在李白眼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人生奔波,多为名利二字,东坡却能“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官帽在很多人眼里如泰山般重,为了当官,不择手段、四处钻营,陶渊明却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严子陵则宁愿到富春江上垂钓,也不肯到老同学汉光武帝刘秀那里“高就”。
  上海人素以精明细致出名,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们很好地运用了“豁”字的意思。“股市一塌糊涂,手浪厢个股票套了好几年,‘豁出去了’,只好‘割肉’‘坏分’了”。
  “抖豁”,是上海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抖”和“豁”恰恰是一对反义的字,“抖”的意思是缩,是“缩货”;“豁”的意思是放、放开;“抖”与“豁”放在一起用,是上海人的智慧。本来应该“豁”的,事到临头却畏缩不前,哆哆嗦嗦,好端端的事情因为“抖豁”不战而败,倘若“豁出去了”,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过了这个坎,前途会一片光明,而只是由于不该“抖豁”而“抖豁”了,结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到某家公司面试时“抖豁”,人家的人事部长怎么知道你究竟有多少才干?
  “豁得开”,中国有句老话叫“适者生存”,在社会上难免“公关”,难免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不能总是“抖抖豁豁”,需要恰如其分的大方。高调也罢、低调也罢,或者是中規中矩的“中调”也好,最起码的是要“豁开”,用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展示自己,自然的让别人接受自己。
  《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你驾驶一只小舟在河中游走,有一只空船撞到了你,虽然你脾气不好但是不会生气,但如果有一个人在那船上,你就会大声呼呵他。叫喊了一次对方没听到,你就会再三地呵斥人家,并且会口出恶言。之前不生气,可是现在却生气,完全因为之前是空船而现在船上有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加害于谁呢?
  这就是庄子的“空船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其实,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空船理论”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抱怨,不以自我为中心,以豁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生活,其实很简单。
  智者曾说过:“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世界上有许多无法重来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最没办法也最无奈的事情叫做:这一生,无法重来。所以,人就别为难自己了。从现在开始,做什么都不算晚,但只求一个删繁就简、心中有景的人生。
  人,豁然开朗了,是心灵最大的富足。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期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余下部分风格几乎一样。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作文阅卷大组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作文及专家
期刊
《人类透视》是一部基于心理学,又超越心理学的著作。  说它“基于”心理学,是因为该书从人类三大原始需要(生理、安全和感动)出发,演绎出人类行为的派生动力和新生动力,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书的全部内容。“需要”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名著《动机与人格》,是论述人类需要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现已广泛流传,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相比之下,《人类
期刊
作家李洱,喜欢种菜。在他河北的农家小院里,种着南瓜、苹果、桃子、油桃、山楂……谈起种的菜,他来了精神,跟我们拿手比划着:“你们知道么,黄瓜三天就能长这么大。”  在李洱看来,很多人每天待在家里,让写作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其实“有点不真实”。  这些年,他从专职作家,到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半职作家”,虽然行政事务繁多,写作时间往往只能被壓缩到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半,但他还是觉得,对写作者来说,没有
期刊
北窗高卧,开轩纳凉,静听垂柳戏荷风。想来,这样长寂闲适的夜晚实在难得,需得寻本书来消遣。这书大概应是本闲书,才配得上此刻的怡然惬意吧。碰巧,这样的书我枕边便有一摞,随手将其摊在床上,细享“半床明月半床书”的乐趣。  长夜溽热,以书消暑,确可使人吸纳清凉。轻轻地翻开一本诗集,“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这样的诗句既意境清幽又能给人以凉爽,使人虽居于室内,却有“纳凉高树下”的独特体验。再读到“阴阴夏木
期刊
生命发轫于南国  1924年2月3日,一粒生命的种子,像一颗小行星,砸在了无锡县前洲镇冯港。这个地方属于苏南,别名江东、江左,亦泛称江南。  冯其庸生于梁溪之畔,太湖之滨,从骨子里带来了慧。有道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冯其庸出身贫寒,少时屡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失学而不失志。如是,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课内课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期刊
哲学不乏反对者。对于他们的反对之声,人们最好还是听一听,特别是当他们劝告德国人的病态头脑远离形而上学,劝告他们像歌德那样通过自然得以净化、像理查德·瓦格纳那样通过音乐得以康复的时候。民族的医生拒绝哲学。  所以,谁想为哲学做辩护,谁就必须表明健康的民族为什么需要哲学并且已经运用了哲学。如果他能够表明这一点,也许病人自身会获得这样一种富有成效的见识:为什么恰恰对他们来说哲学是有害的。  诚然,有很好
期刊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可中国究竟有多少种动植物、微生物呢?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刚刚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给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种,包括54359个动物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以及细菌、病毒等物种。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是国内最权威的生物物种编目资料。刚刚公布的2020版名录比上一版足足增加了近1.6万个物种,是新增物种最多的一次。这份名
期刊
“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诸葛亮读书,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在学校,很多看似调皮、不学习的孩子,成绩反而比那些刻苦努力、趴在课桌上整日学习的孩子成绩好。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聪明的孩子”更早掌握了
期刊
壹  草根出身的欧阳修,凭借韩柳之后第一人的文笔,在遍地学霸的科场中杀开一条血路,于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实现阶级跃升。这位日后的文坛宗师之所以没中状元,有多种解释。按时任主考官的晏殊的说法,欧阳修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宋仁宗天圣九年,二十五岁的他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来到洛阳后,他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兼文学界老前辈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