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戈”部字的义类及其词义引申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说文解字》“戈”部字作了穷尽式的考察,明确其义类归属,梳理其词义的孳乳演变,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某些“戈”部字时存在的尚可待商榷之处。
  关键词:《说文解字》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戈”部 义类
  
  《说文解字》“戈”部文二十六,本文对此二十六字一一加以分析,指出其义类归属,梳理其词义的引申变化,并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此类字释义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
  一、“戈”以其形构字,义为兵器
  (一)戈,部首。《说文解字》(为行文便捷,下文简称为《说文》)解曰:“平头戟也,从弋,一衡之,象形。凡戈之属皆从戈。”
  (二)戛,《说文》和《广雅》均释为:“戟也。”张衡《西京赋》:“立戈迤戛。”薛综注曰:“戛,长矛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释为“长矛”。矛与戟是不同的两种兵器,形状相近,但戟除了矛也有的枪尖外,旁边还附有月牙形锋刃。且不论戛到底是矛还是戟,它是一种兵器应是无疑的。
  现代汉语中常用“戛然而止”中的“戛”当为象声词。从指称兵器到表象声,词义的引申经历了以下的过程:兵器(戟或长矛)→击打、敲击①→象声词。另,韩愈《进学解》:“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此处之“戛戛”释为费力、困难②,词义引申的理据可能是人们在费力做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发出声响,由象声词指代此种困难情状,从而产生此种义意。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戛戛、戛然”两个词条似乎存有可商榷之处。“戛戛”有一个义项是“形容困难”,后词例为“~乎难哉!”(出自韩愈《进学解》,见上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于此词条的注释为“费力的样子”,联系韩愈文章的上下文,后者的释义似乎更为恰当。“戛然”的第二个义项为“形容声音突然中止”,词例为“~而止。”义项中所指“突然中止”义应为词中“而止”承担,戛然当仅指声音。
  (三)戎,《说文》解曰:“兵也。”段玉裁注曰:“兵者,械也。”据段注,“五戎谓五兵”,即:弓、矢、殳、矛、戟。“兵之引申为车卒、步卒,故戎之引申亦为卒旅”,卒旅可理解为今天所称的部队。成语“投笔从戎”的“戎”即词义。由士兵、部队引申为军事、战争。柳宗元《封建论》:“牍货事戎”,“戎”即为词义。“戎”作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不是该字的引申义,而应为假借义。
  上述分析可得“戎”的词义引申过程为:兵器→士兵→部队→军事、战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戎1”有两个义项:“①兵器;武器:~兵。②军事;军队:~马/~装/投笔从~。”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没有体现出“士兵”的这个义项,将“军队”和“军事”两个义项并为一个似有不妥。
  (四)戏③,《说文》解曰:“三军之偏也。”段玉裁关于“三军之偏也”的注解十分充足且清晰:“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谓军中所驻之一面也,识记项羽纪、高帝纪皆曰‘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师古曰‘戏,军之旌旗也。’”可见“戏”的“三军之偏”义,后来以“麾”字代之。段玉裁关于“戏”“一曰兵也”义的引申分析十分精彩:“一说谓兵械之名也,引申之为戏豫、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戏谑。”照此思路,后来进一步引申的“嬉戏,游戏”“歌舞,杂技等表演”的意义,也可推断得出。
  (五)戟,《说文》解曰:“有枝兵也。”段注:“兵者,械也。枝者,木别生条也。戟为有枝之兵,则非若戈之平头。”
  (六)戣《说文》解曰:“周制,侍臣执戣,立于东坐。兵也。”戣,究竟为何,段玉裁指出这是有争议的,有说类似于“三锋矛”的,有说是“皆平器之名”,尚未有定论。
  二、“戈”以其用构字,表示一种行为动作
  (一)贼,《说文》释为:“败也。从戈,则声。”《系传》:“败,犹害也。”段注:“败者,毁也,毁者,缺也。”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本义应该是用戈毁物,即破坏。由此本义引申出“杀害”义,既而有“杀人者”之义。《韩非子·内储说下》:“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由“杀害”义引申为强盗。柳宗元《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又引申出“狠毒”之义。《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董卓狼戾贼忍。”其引申过程可图示为:害、破坏→杀害→强盗→狠毒。
  “贼”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五个义项:①偷东西的人。②做大坏事的人。③邪的;不正派。④狡猾。⑤伤害。这些义项有两个来源:一是由“贼”引申而来:如义项②③⑤。二是由“盗”引申而来,“盗”,《荀子·修身》:“窃货曰盗。”即盗窃、偷东西。义项①④应由此义引申而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贼”的五个义项若按其不同的来源有所区别,则更能帮助读者把握其准确的含义。
  (二)戍,《说文》解曰:“守边也。从人持戈。”
  (三)战,《说文》解曰:“斗也。从戈單声。”段注曰:“战者,圣人所慎也,故引申为战惧。”
  (四)戕,《说文》解曰:“枪也。他国臣来弑君曰戕。从戈,爿声。”此字有两义,一为“残”,段注:“枪者,歫也。歫谓相抵为害。……传曰‘戕,残也。’此戕之正义。”二为“杀”,段注:“左氏传曰:‘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现代汉语“戕”义为“残害、杀害”,是“戕”的第二义发展而来的。
  (五)戮,《说文》解曰:“杀也。”
  (六)戡,《说文》解曰:“刺也。”段注:“经史多叚此为堪胜字。”即经史多用此字代表“攻克”之义。《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由“攻克”引申出“平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用武力平定(叛乱)。”
  (七)戬,《说文》解曰:“灭也。从戈,晋声。”段注:“灭者,尽也。尽之义兼美恶,故减之义亦兼美恶,凡尽皆得云灭,亦皆得云戬也。”现代汉语中“戬”还有“福”义。段玉裁找出了此义的来源:“《尔雅》‘履、戬、祓,福也。’此谓木之福履,天宝之戬谷,卷阿之福祓皆得训福。履本不训福,与福连文则可训福矣。戬、祓本不训福,与谷禄连文则亦可训福。”但段玉裁并不认同这种解释,他认为许慎没有将此义纳入其说解之中,是正确的,并赞之曰:“斯善读《尔雅》《毛传》者也。”
  《说文》关于此字的释语中还有“诗曰:‘实始戬商’”一句。段注:“……今诗作‘翦’,……《毛传》曰‘翦,齐也’,……谓周至于大王,规模气象始大,可与商国并立。”“戬”的这个义项并未广泛使用,今汉语中也只有“灭”和“福”两义。
  (八)武,《说文》解曰:“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止戈为武”意为:“武”是用武力制止干戈的。许慎沿袭了春秋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中的“武”来释义为现代学者所不认可。考甲、金文,“武”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止”象形的是脚,而不是停止义。于省吾《释武》,“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形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现代汉语“武”的义项也都由此本义引申而来。
  (九)戔,《说文》解曰:“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戔戔’,巧言也。”“贼”见上文分析,意为“破坏、杀害”。段注:“此与残音义皆同,故残用以会意,今则残行而戔废。”可见,其义应为“破坏、残害”。至于“戔戔”,段注有言:“善骗言”,与《说文》“巧言”同义。
  白居易《买花》:“灼灼百朵红,戔戔五束素。”此处的“戔戔”意为“众多的样子。”《聊斋志异·小官人》:“戔戔微物,想太史亦当无所用。”此处的“戔戔”则意为“微薄、少”。“众多”与“微少”词义是引申而来,还是假借之义,其理据是什么,这些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解答,笔者认为应当是由“善骗言”义引申而来。但凡善骗言者,一般其言语喋喋不休,唯恐他人生疑;其言语不真实,无任何有效信息,所以“言轻”。前者引申出“众多”义,后者引申出“微薄、少”义。
  (十)戢,《说文》解曰:“藏兵也。”指收藏兵器,后引申为“收敛。”陶潜《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十一)或,《说文》解曰:“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其一。一,地也。”段注:“《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属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 根据以上段注的分析,“或”在古时有两义,一是“城邦”,二是“疑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废除,封建制建立,国家的概念产生,此时,在表“邦”义的“或”字上加以大“口”,写作“國”,代表更为统一的建制,从而代替了“或”的“城邦”义。又在“或”字底加“心”,为“惑”。此时,它的原始意义另有他字表示,“或”转借为“有”,意为“有的,有的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进一步引申为“或许,也许”,词义有所虚化。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词义进一步虚化为“或者。”
  
  注 释:
  ①元稹《华原磬》诗:“铿金戛瑟徒相杂”,“铿”撞击,“戛”
  应为敲击或击打义。
  ②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
  ③戏,许慎《说文解字》:“一曰兵也。”据此,将“戏”归入此
  义类。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6.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鲁海涛 陕西 宝鸡文理学院机电系 721000 )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主观性 汉语语法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类思维方式。空间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知。本文比较了英汉词语“天/sky”的空间隐喻,发现英汉语言中关于“天/sky”的三维空间隐喻和二维空间隐喻多于一维空间隐喻,并且分析了该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天/sky 空间隐喻 比较    一、引言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人类思维方式。虽然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隐
期刊
摘 要:漫画中的象声词使用频繁,种类繁多,是漫画情节的需要与象声词的特点共同决定的。漫画中的象声词具有两种修辞效果:其一,通过补充声音,增强画面的形象性,借以弥补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其二,推动情节的发展,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象声词 漫画 《加菲猫》 修辞    漫画是以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平面无声的作品,每个画面之间藉由框格之间的扣连产生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漫画已经形成了
期刊
摘 要: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几”和“多少”可以互换使用的句子,这容易给他们带来误解,认为“几”和“多少”在意义和使用上是一样的。本文立足于语料库研究方法,针对汉语二语习得,对表示疑问的“几”和“多少”作简要分析,力图找到其中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几 多少 表疑问 数量 动量    一、前言  关于“多少”和“几”在表疑问时用法上的异同,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法理论》里指出:“古代
期刊
摘 要:《走进汉语》是短期培训系列教材之一,《读写本》和《听说本》配套使用。教材的话题选择和顺序安排精当,内容丰富,语言点简洁明了,与课文配合自然,版面设计新颖,人性化的目录设计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习者的使用。  关键词:短期教材 《走进汉语》 教材编写    一、引言    在世界掀起“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每年来华进行短期汉语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根据朱志平等(2008)对1998年到2008年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拉康的“他者”理论出发,通过“我是一个他者”和“我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来分析意识语言中认知性隐喻和体验性隐喻产生的心理原因,揭示隐喻是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结构在意识语言中产生了大量的能指游戏,即隐喻。  关键词:隐喻 拉康 他者 无意识 能指    一、引言    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其奠基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定义为“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期刊
黄树先教授致力于汉藏语研究,而以文章名世。与同行学者比,其不少文章似在“雕虫”,多实证。凡喜读其文者,多因其论从史出。中国传统语文学素重实用。然而重实用则有时难免望文生训,结果越是难通之处越多歧解,所以古书中语词歧解者颇多。黄树先教授的文章发奥赜而辨疑议,解决了不少聚讼纷纭的问题,很值得读。  众所周知,我们至今没有自己的语言观与方法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思想方法原非土生土长,用于汉语研究多方枘圆凿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考察英汉结果构式的Rpastp制约,旨在借助词义分野和语义互动探究其语义缘由。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分词承继了根词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凸显和侧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义结构:隐性[+事件]义和显性[+状态]义,两者在句法相关性和Rpastp制约强度上存在差异;第二,Rpastp制约是语义互动和竞争的结果,通常,过去分词的[+事件]义与结果补语的[+状态]义存在冲突,其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独特的言语现象为语料,分析了青少年言语现象的特征、来源,探讨了其社会性征。语言是生活的反映,从青少年语言中可以分析出他们的独特心理,以此深入了解青少年,使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能与青少年进行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青少年 自说自话 言语行为    笔者近期在和乌鲁木齐市一些中学生近距离接触时,发现他们当中流传着一些成人世界从不使用的言语,有时根本就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比如,
期刊
摘 要:廓类(qualia)的语用现象表现了主体对表达中事物的性质或现象的特性的感知。在语用上体验一个廓类,往往是难以言传的,但人们总会自然地求助于语言系统中最能表征的词语以类比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体验。因此,带有自身本质特性的廓类又有了许多语用意义上的附加特征,正是这些附加特征具体体现了人类语言表征的心智演绎的微妙与深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  关键词:廓类 类比 语言表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