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内容、布局、技艺都是无可挑剔的世界级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敦煌画史,是一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美术的变迁史,具有民族融合、外来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审美特征变迁的特点。壁画以画“佛的神性”为主,巧妙的通过内容、构图等把“神性”与“人性”相结合体现出自成体系的昳丽艺术语言。本文主要从敦煌壁画的赋色特点分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让我们从“伟大的死胡同”里找到一条新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特征,美学价值
引言
色彩是视觉中最具刺激力和感受力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效应。色彩作为敦煌壁画的一种形象语言和形式手段,其初衷是将严谨的佛教主题直观的表达出来;但壁画艺术很快超过了有限的佛学空间,以丰富的构图,富有节奏的线条、优美的造型和极其绚丽的色彩将其推向了艺术的高峰,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探寻。
一、敦煌莫高窟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丝路传入我国。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
(二)开凿传说: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直至隋唐达到一个昌盛的时期,隋唐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
二、敦煌壁画着色特点
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敦煌画派的独特性,其中敦煌壁画受中原传统绘画色彩观影响最深,如《画论》中表现为:“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故壁画中出现大量白色的菩萨、土红的夜叉、黑色的骏马、五彩的衣带和云彩……色彩上的夸张和变化,更有助于表达人物的内在精神从而给人特殊的美感,也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意的追求相互贯通。
敦煌壁画以“佛”为主题,细节上:敦煌画工们多在佛和菩萨衣饰上加入金色,烘托出辉煌大气、尊贵典雅的天国神圣的宗教气氛。整体上:降魔题材中敦煌画工们则多以黑色或深色来体现出悲壮的艺术氛围。这些色彩使人们不自觉的进入一个神圣超脱的佛国世界,这就是敦煌的“色彩魔法”。
三、敦煌壁画与唐卡的对比
(一)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关于唐卡的起源主要有起源于印度和起源于中原两种学说,前者以意大利学着G.杜齐为主要代表。而后者以国内学者谢继胜为代表,当然也有唐卡起源于尼泊尔、克什米尔之说。
(二)唐卡与敦煌壁画都源自于宗教,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十多幅具有吐蕃艺术风格的帛画,很具有唐卡绘画的特点,并且唐卡在绘制一尊度母像时需要注意三十个主要特征、八十多个细小特征都与敦煌壁画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画佛准则不谋而合。而我国热贡唐卡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西河道认为敦煌壁画和唐卡是同根同源,很多的绘画技法,佛像色彩的搭配,佛像的背光画法都是相同的;只是现存45000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神佛人物的创作空间更大一些,色彩的搭配也更加丰富,犹如一条颜料的长河,堪称“活着的色经”。
四、敦煌壁画的美学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作为宗教艺术已随宗教的远盾而衰弱,而艺术本身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看出宗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何奇妙的结合,是需要多方面来加以理解的。就如莫高窟壁画中的一些大型经变,在构图、色彩及线纹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经变构图都是宗教的主题,但更以发挥富有创造性的浪漫想象见称:其中的色彩就是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每一个洞窟的建筑、雕塑、壁画,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在色彩运用上,敦煌壁画中的技法之一——晕染则是成功的典型。源自西域的“叠晕法”和汉晋传统的“渲染法”二者结合所产生新的晕染形式下施之于敦煌壁画,沿用达上千年之久,其间未曾中断。特别是在初唐、盛唐那一百余幅经变画中,从人物到动物、从山水到装饰图案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晕染,使宏伟构图场面中的人与景达到了协调统一,使其既有立體感、质量感,同时又有装饰性趣味,从而体现出灿烂与辉煌。总体而言,敦煌壁画色彩运用达到了整体和谐的装饰性效果,使色彩语言尽情表现出和谐美。
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审美的统一。最终,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美的典范。
结语
敦煌壁画绵延几千年,是融合宗教艺术、民间艺术与多民族艺术的综合艺术,敦煌壁画的赋彩设色基于敦煌本体,在适时吸收来自域外的文化和继承中原绘画的传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用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色彩将严谨、神性的宗教释然于世俗的人性之中,敦煌的艺术始于宗教,终于审美。
参考文献:
[1]洪再新. 中国美术史[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周大正. 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方利争.浅析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色[J].丝绸之路,2010(2).
[4]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特征,美学价值
引言
色彩是视觉中最具刺激力和感受力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效应。色彩作为敦煌壁画的一种形象语言和形式手段,其初衷是将严谨的佛教主题直观的表达出来;但壁画艺术很快超过了有限的佛学空间,以丰富的构图,富有节奏的线条、优美的造型和极其绚丽的色彩将其推向了艺术的高峰,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探寻。
一、敦煌莫高窟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随丝路传入我国。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
(二)开凿传说: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直至隋唐达到一个昌盛的时期,隋唐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
二、敦煌壁画着色特点
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敦煌画派的独特性,其中敦煌壁画受中原传统绘画色彩观影响最深,如《画论》中表现为:“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故壁画中出现大量白色的菩萨、土红的夜叉、黑色的骏马、五彩的衣带和云彩……色彩上的夸张和变化,更有助于表达人物的内在精神从而给人特殊的美感,也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意的追求相互贯通。
敦煌壁画以“佛”为主题,细节上:敦煌画工们多在佛和菩萨衣饰上加入金色,烘托出辉煌大气、尊贵典雅的天国神圣的宗教气氛。整体上:降魔题材中敦煌画工们则多以黑色或深色来体现出悲壮的艺术氛围。这些色彩使人们不自觉的进入一个神圣超脱的佛国世界,这就是敦煌的“色彩魔法”。
三、敦煌壁画与唐卡的对比
(一)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关于唐卡的起源主要有起源于印度和起源于中原两种学说,前者以意大利学着G.杜齐为主要代表。而后者以国内学者谢继胜为代表,当然也有唐卡起源于尼泊尔、克什米尔之说。
(二)唐卡与敦煌壁画都源自于宗教,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十多幅具有吐蕃艺术风格的帛画,很具有唐卡绘画的特点,并且唐卡在绘制一尊度母像时需要注意三十个主要特征、八十多个细小特征都与敦煌壁画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画佛准则不谋而合。而我国热贡唐卡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西河道认为敦煌壁画和唐卡是同根同源,很多的绘画技法,佛像色彩的搭配,佛像的背光画法都是相同的;只是现存45000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神佛人物的创作空间更大一些,色彩的搭配也更加丰富,犹如一条颜料的长河,堪称“活着的色经”。
四、敦煌壁画的美学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作为宗教艺术已随宗教的远盾而衰弱,而艺术本身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看出宗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何奇妙的结合,是需要多方面来加以理解的。就如莫高窟壁画中的一些大型经变,在构图、色彩及线纹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经变构图都是宗教的主题,但更以发挥富有创造性的浪漫想象见称:其中的色彩就是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每一个洞窟的建筑、雕塑、壁画,都有统一和谐的色调,每一幅画的用色,都服从整窟统一的布局。在色彩运用上,敦煌壁画中的技法之一——晕染则是成功的典型。源自西域的“叠晕法”和汉晋传统的“渲染法”二者结合所产生新的晕染形式下施之于敦煌壁画,沿用达上千年之久,其间未曾中断。特别是在初唐、盛唐那一百余幅经变画中,从人物到动物、从山水到装饰图案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晕染,使宏伟构图场面中的人与景达到了协调统一,使其既有立體感、质量感,同时又有装饰性趣味,从而体现出灿烂与辉煌。总体而言,敦煌壁画色彩运用达到了整体和谐的装饰性效果,使色彩语言尽情表现出和谐美。
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审美的统一。最终,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美的典范。
结语
敦煌壁画绵延几千年,是融合宗教艺术、民间艺术与多民族艺术的综合艺术,敦煌壁画的赋彩设色基于敦煌本体,在适时吸收来自域外的文化和继承中原绘画的传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用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色彩将严谨、神性的宗教释然于世俗的人性之中,敦煌的艺术始于宗教,终于审美。
参考文献:
[1]洪再新. 中国美术史[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周大正. 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方利争.浅析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色[J].丝绸之路,2010(2).
[4]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