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先民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推崇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受其影响,中国传统雕塑创作形成了有别于西方雕塑形式、语言的独立体系,据有独特的中国东方式雕塑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美学特征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7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高级研修班”,详细听读了专家导师们专题学术讲座及有关文献,实地考察了兵马俑陶塑、陵墓雕刻、博物院(馆)等古代雕塑实物,并现场临摹,对中国传统雕塑美学特征有了一定的全新的认识,总结归纳古代雕塑美学特征的外在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气势恢宏的雄壮之美
整体观览古代雕塑遗群,宏大的气势之美是整体远观的第一感受。如秦始皇兵马俑仪仗队陶塑群,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齐有序的形象排列形式,其磅礴的气势,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颤,体现出中国古代雕塑匠师们驾驭宏达的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和智慧。如高祖献陵、乾陵等大批精美的巨型石雕群,数十件、上百件的人物、神兽分列两旁,与天地相接,与山河相融。纵目远望气势豪迈,宏伟雄大,蔚为壮观。
这是古代雕塑先人们对形式美的一种创造,对大自然美的一种阐释。其雕塑的作用也不能仅仅以习惯的思维而定义为殉葬品,定义为是为了体现对帝王、皇族的尊严和威严,应该是体现时代的民族意志、民族气度、民族实力,应该是一种民族仪式感,一种封建社会里礼仪文化的再现,也是一种时代社会文化秩序的反映…...
二、浑然天成的意象之美
关于意象,《世说新语工艺》曾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象,以观象;象生于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而忘象。”
中国艺术的意象主义手法是从古至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哲学注重理性逻辑分析,所以“尚形”;而中国哲学强调形而上的“道”,所以“尚意”。子曰:“书不言,言不尽意。”庄子云也:“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则把“意”的范畴更推向了极致,“失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也”。
汉霍去病墓石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雕塑写意(有学者定义为是象征、寓意)传神的代表之作。吴为山先生在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一书中称之为“汉代雄浑写意风”。刑永川先生称其为“鬼斧神工的汉霍去病墓石刻”。其中伏虎、野猪、蟾三种不同形体,写意而传神。
三、慈善悲悯的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佛造像历经各代匠师们的改变、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佛像雕塑艺术的人性化美的表现。佛像的面部塑造,是最能表现出人性化的思想和精神实质的部分,佛像的庄严、静谬、温和、安详、慈悲等个性化的神态表情都通过面部五官的曼妙塑造而传递出来。在那个时代,这是不是艺术服务大众,艺术贴近大众,艺术亲近大众的一种理念呢?最具代表性的佛造像当属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佛,这尊卢舍那佛被称为我国佛造像艺术的鼎盛之作和最高典范。佛像身微前倾面带慈祥,似在俯听众生的析愿。双眉弯如新月,眼角修长,双眸低重凝视前方,若有所思;鼻梁高挺端直,透出佛陀的睿智;弧形的唇轮,衬以微剑的双靥与略翘的嘴角,笑容含蓄而温柔。圆而稍向前突的下颌,使温柔中透出刚毅;长垂的双耳又在俏丽中更添几分宽厚和慈祥。遥遥望去,整个大佛神态妙相庄严,睿智端详,即具有男性的庄严,又洋溢着女性的温柔和母性的慈祥,丰颐秀目,犹如一位端庄的妇女形象,有一种不离人间而又高于人间、高于人间而又接近人间的至妙的人性美。
同样,唐代的观音菩萨雕塑造像已变成了“母亲”的形象。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观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唐代汉地的观音造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因为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菩萨造像的女质化,具有母性的慈爱与温柔,令人感到亲切与温和。
四、风骨之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正,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5]。“风骨奇伟”是传统的古典文艺理论用语,用在南京六朝石刻造像也不失确切,它在中国古代传统雕刻艺术中非常突出,无论从规模、形式的完整性,造型以及气势等方面;都可谓别具特色,尤其是与前朝的陵墓艺术相比,可谓开创了陵墓上建造大型石刻先河。其中狮子造像的独特风格风貌,成为我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中的优秀典范。纵观萧景墓前的辟邪和其他墓前的麒麟、神兽等,在造型规格上追求雄浑博大,气势如虹,多是使用十余吨、数十吨的整块巨石雕造而成,巨大的体量,产生宏伟磅礴的气势和稳若磐石的厚重感;凶猛的形态,飞扬跋扈的气宇,显得气魄非凡,有咄咄逼人之感,极具豪迈之气。它们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与天地相接,与大自然相融,没有它宇宙间缺少了支撑,缺失灵魂一般。有学者说它夸张,它是变形、它是象征、它是体现了皇室家族的威仪等等。時势创造文化,时势创造艺术;时势造就艺术家,无论它是夸张、变形也好,体现某些威仪、仪式也罢,它都应是时代伟大的综合缩影,伟大的创造;应该是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度,民族风骨的真实写照。风骨是民族的大气象美,更是艺术的大美!
五、气韵之美
气韵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为精髓之处,乃为东方美学中最为特殊的范畴,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名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气韵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犹如音乐一般,有着一种有序的动态节奏。李泽厚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强调表情,讲究节奏、韵律、味道。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和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
中国传统佛造像艺术早期即吸收了古印度佛造像的传统,同时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元素。我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摹传统石雕佛像时,邢永川先生亲临指导临摹,讲解了线在古代佛造像中所产生的气韵、气质、气势、气象。通过临摹,深深体会到线作为塑造的手段、语言、形式在传统雕刻中表现的丰富性、完美性、艺术性,使传统造像达到了气韵之美。这里的线不仅是表现技法和手段,而是大自然形象的抽象化提炼,如似云、似水、似山、丘壑、林木之自然气韵抽象化运用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杨宗礼.从中国式审美谈雕塑创作中意象的表达与境界的营造[J].剑南文学,2013(6):174-174.
[2]吴为山.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72,62,96.
[3]刑永川.中国古代雕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3.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202.
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美学特征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7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高级研修班”,详细听读了专家导师们专题学术讲座及有关文献,实地考察了兵马俑陶塑、陵墓雕刻、博物院(馆)等古代雕塑实物,并现场临摹,对中国传统雕塑美学特征有了一定的全新的认识,总结归纳古代雕塑美学特征的外在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气势恢宏的雄壮之美
整体观览古代雕塑遗群,宏大的气势之美是整体远观的第一感受。如秦始皇兵马俑仪仗队陶塑群,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齐有序的形象排列形式,其磅礴的气势,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颤,体现出中国古代雕塑匠师们驾驭宏达的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和智慧。如高祖献陵、乾陵等大批精美的巨型石雕群,数十件、上百件的人物、神兽分列两旁,与天地相接,与山河相融。纵目远望气势豪迈,宏伟雄大,蔚为壮观。
这是古代雕塑先人们对形式美的一种创造,对大自然美的一种阐释。其雕塑的作用也不能仅仅以习惯的思维而定义为殉葬品,定义为是为了体现对帝王、皇族的尊严和威严,应该是体现时代的民族意志、民族气度、民族实力,应该是一种民族仪式感,一种封建社会里礼仪文化的再现,也是一种时代社会文化秩序的反映…...
二、浑然天成的意象之美
关于意象,《世说新语工艺》曾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象,以观象;象生于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而忘象。”
中国艺术的意象主义手法是从古至今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哲学注重理性逻辑分析,所以“尚形”;而中国哲学强调形而上的“道”,所以“尚意”。子曰:“书不言,言不尽意。”庄子云也:“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则把“意”的范畴更推向了极致,“失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也”。
汉霍去病墓石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雕塑写意(有学者定义为是象征、寓意)传神的代表之作。吴为山先生在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一书中称之为“汉代雄浑写意风”。刑永川先生称其为“鬼斧神工的汉霍去病墓石刻”。其中伏虎、野猪、蟾三种不同形体,写意而传神。
三、慈善悲悯的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佛造像历经各代匠师们的改变、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佛像雕塑艺术的人性化美的表现。佛像的面部塑造,是最能表现出人性化的思想和精神实质的部分,佛像的庄严、静谬、温和、安详、慈悲等个性化的神态表情都通过面部五官的曼妙塑造而传递出来。在那个时代,这是不是艺术服务大众,艺术贴近大众,艺术亲近大众的一种理念呢?最具代表性的佛造像当属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佛,这尊卢舍那佛被称为我国佛造像艺术的鼎盛之作和最高典范。佛像身微前倾面带慈祥,似在俯听众生的析愿。双眉弯如新月,眼角修长,双眸低重凝视前方,若有所思;鼻梁高挺端直,透出佛陀的睿智;弧形的唇轮,衬以微剑的双靥与略翘的嘴角,笑容含蓄而温柔。圆而稍向前突的下颌,使温柔中透出刚毅;长垂的双耳又在俏丽中更添几分宽厚和慈祥。遥遥望去,整个大佛神态妙相庄严,睿智端详,即具有男性的庄严,又洋溢着女性的温柔和母性的慈祥,丰颐秀目,犹如一位端庄的妇女形象,有一种不离人间而又高于人间、高于人间而又接近人间的至妙的人性美。
同样,唐代的观音菩萨雕塑造像已变成了“母亲”的形象。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观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唐代汉地的观音造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因为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菩萨造像的女质化,具有母性的慈爱与温柔,令人感到亲切与温和。
四、风骨之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正,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5]。“风骨奇伟”是传统的古典文艺理论用语,用在南京六朝石刻造像也不失确切,它在中国古代传统雕刻艺术中非常突出,无论从规模、形式的完整性,造型以及气势等方面;都可谓别具特色,尤其是与前朝的陵墓艺术相比,可谓开创了陵墓上建造大型石刻先河。其中狮子造像的独特风格风貌,成为我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中的优秀典范。纵观萧景墓前的辟邪和其他墓前的麒麟、神兽等,在造型规格上追求雄浑博大,气势如虹,多是使用十余吨、数十吨的整块巨石雕造而成,巨大的体量,产生宏伟磅礴的气势和稳若磐石的厚重感;凶猛的形态,飞扬跋扈的气宇,显得气魄非凡,有咄咄逼人之感,极具豪迈之气。它们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与天地相接,与大自然相融,没有它宇宙间缺少了支撑,缺失灵魂一般。有学者说它夸张,它是变形、它是象征、它是体现了皇室家族的威仪等等。時势创造文化,时势创造艺术;时势造就艺术家,无论它是夸张、变形也好,体现某些威仪、仪式也罢,它都应是时代伟大的综合缩影,伟大的创造;应该是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度,民族风骨的真实写照。风骨是民族的大气象美,更是艺术的大美!
五、气韵之美
气韵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为精髓之处,乃为东方美学中最为特殊的范畴,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名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气韵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犹如音乐一般,有着一种有序的动态节奏。李泽厚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强调表情,讲究节奏、韵律、味道。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和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
中国传统佛造像艺术早期即吸收了古印度佛造像的传统,同时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元素。我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摹传统石雕佛像时,邢永川先生亲临指导临摹,讲解了线在古代佛造像中所产生的气韵、气质、气势、气象。通过临摹,深深体会到线作为塑造的手段、语言、形式在传统雕刻中表现的丰富性、完美性、艺术性,使传统造像达到了气韵之美。这里的线不仅是表现技法和手段,而是大自然形象的抽象化提炼,如似云、似水、似山、丘壑、林木之自然气韵抽象化运用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杨宗礼.从中国式审美谈雕塑创作中意象的表达与境界的营造[J].剑南文学,2013(6):174-174.
[2]吴为山.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72,62,96.
[3]刑永川.中国古代雕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3.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