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综艺类节目的兴起,一直遭受冷遇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再受到冲击。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变,在新媒体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从节目开播便受到一致好评。本文将对《见字如面》节目的创新之处以及创新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合理规划节目时间、提高观众参与度以及正确使用电视语言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见字如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见字如面》;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该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每一封书信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由明星读信人带领观众走进那些写信人的时代场景,品味他们的人生故事,重温有趣、真实、感人的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一、《见字如面》节目的创新之处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12月31日推出的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见字如面》的创新之处。
(一)节目结构设置独特
《见字如面》的节目设置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由讲述者徐涛讲述信件的来龙去脉,向观众介绍信件的时代背景。随后由明星朗读信件,每位明星读信人一次朗读一封信件。第三环节是明星读信人读完信件后画面切到第二现场,由主持人翟毓红引导嘉宾对刚刚读过的信件进行点评和讨论。其中,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在第一现场完成,第三环节在第二现场进行。
在第一环节中,讲述者徐涛在明星读信之前对信件的背景做简要的介绍,这样的节目设置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比如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周迅朗读了一封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在读信之前,讲述人对陈难写这封信的背景进行了介绍:1938年中日武汉空战,陈怀民驾驶的飞机被五架敌机围攻,他没有跳伞求生,而是选择朝离他最近的一架敌机撞去,随后与敌机一起落向地面。后来确认被撞毁身亡日军飞行员是高桥宪一,并在他的身上发现一张高桥夫人美惠子的照片和一封家书。陈难是空中英雄陈怀民的妹妹,她后来给美惠子写了这封信。在周迅读这封信之前,如果没有讲述者的介绍,或许观众并不知道陈难和美惠子是谁,陈难为什么要给美惠子写这样的一封信。因此,对信件背景的介绍是读信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环节邀请明星读信具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明星自身的粉丝效应可以帮助节目提高收视率。在《见字如面》第一季中,节目组邀请了蒋勤勤、张涵予、徐涛、林更新、王耀庆等著名演员和当红小生加入;第二季又邀请了周迅、姚晨、张国立、杨立新、张丰毅等重量级明星担任读信人。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总是给人一种规规矩矩、沉重枯燥的印象,所以收视率一直得不到提高。而《见字如面》巧妙的利用了明星效应,给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焕发生机。第二,明星具有丰富的表演经历和深厚的台词功底,他们可以将信件里的文字内化之后进行二度创作,将其转化成有声语言,然后完美的呈现给观众,这样可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信件内容。
第三环节,专家针对明星朗读的信件进行点评和讨论,是这档节目的深化与升华。《见字如面》邀请的专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且能对信件发表独到的见解。专家从多角度对信件进行分析与讲解,不但可以挖掘出信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受众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节目呈现方式新颖
文字是无声的语言,而有声的语言能使文字的表述得到升华。《见字如面》是一档明星读信类节目,用声音传递情感,通过明星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封封沉寂多年的信件变得鲜活起来。
例如在2017年7月12日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中,著名青年演员周迅朗读了一封1949年太平轮幸存者写给父母的家书。当周迅读到幸存者获救后船到码头,看到与她同行的“功哥”的爸爸向她走来时,她哽咽了。在朗读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中,说信人许子东对周迅对该信件的诠释做了深入的分析:周迅朗读信件时的停顿,不是在太平轮沉没的时候,也不是在自己最惨的时候,而是在自己已经脱离险境,劫后余生,见到“功哥”爸爸的时候,功哥死了,而她还活着。这种处理方式诠释出了“其实幸存者并不快乐”。说信人梁文道表示,这种情感如果是从信件的表面快速地读过去是读不出这种意思的。
由此可以看出,用声音把信件朗读出来,和自己对着白纸黑字去看信件的感受是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很容易把人带入到某种情景当中,在周迅读完信件之后,主持人翟毓红说自己也感觉好像被海水呛得喘不过气來,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三)节目传播方式多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播进入到一个多种媒介共存的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已经不局限于电视媒介,《见字如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爱奇艺、腾讯、乐视等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突破了电视媒介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平台创新。
首先,在传播平台方面,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只能通过电视荧幕播放给观众,观众也只能在节目播出的特定时间段进行收看。《见字如面》第一季于2016年12月5日在腾讯视频首播,12月31日21时20分在黑龙江卫视播出。
其次,该节目推出的视频分为单曲版与合集版。单曲版每段视频时长为3-10分钟不等,合集版每期节目时长在一小时左右。节目组将每一封信件的朗读视频分开剪辑,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某位明星朗读的信件,满足了观众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权。比如在腾讯视频中搜索《见字如面》,随意打开某一期节目都可以看到分开剪辑的四封信件。(如图1所示)
二、《见字如面》节目存在的不足 《见字如面》从一开播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于2018年1月7日获得首届金鲛奖2017年度十佳网综。但是,在《见字如面》节目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与突破,就必须清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分配不恰当
《见字如面》每期节目大概读四封信,有些时长在40分钟左右,有些则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由于每封信件的呈现都由讲述者介绍、明星朗读和专家解读三部分构成,而且信件有长短之分,因此需要把控好节目的时间分配。但是,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有时因为信件过长,前面的介绍和朗读环节占用了太多时间,最后留给专家点评的时间很仓促。
例如在《见字如面》第二季周迅读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时,第一现场徐涛介绍该信的背景用了将近2分钟的时间,周迅朗读信件用了6分30秒。最后第二现场的专家解读还不到2分钟的时候,第一现场就响起了掌声,主持人翟毓红不得不打断专家的话,开始聆听下一封信的朗读。其实,在读信结束后,专家对信件的解读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观众对信件中涉及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信人的处境和心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时候需要专家的点评和引导来帮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信件内容,但从节目播出情况来看,《见字如面》恰恰忽略了对这一环节的把握。
(二)观众参与度不够
从《见字如面》目前的节目设置来看,第一现场的观众是完全没有参与节目互动的。第二现场除了有主持人翟毓红和两位专家外,还邀请了十几位观众来到演播厅。但是,这些被邀请过来的观众大部分时间只是坐在那倾听,并没有参与到与专家的互动交流中。
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的前两期节目中,每期节目约为40分钟,但是每期节目只有一位观众提问了问题。且两期节目都是在第一位明星读信人朗读完信件后进行的提问,观众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也有一些第二现场其他观众的镜头,但是这些画面都是用来展现广告的。比如有位穿白衣服的女孩拿起江小白往杯子里倒一点酒,再端起来喝一口,还有观众拿着kindle阅读器的画面。这些画面很明显是一种广告植入。在这档节目中,现场观众的作用应该是通过近距离聆听明星朗读信件,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代表电视机前的观众发表观点,而不是帮忙打广告。
(三)电视语言运用不合理
电视作为一种声画合一的传播媒介,拥有着区别于广播和报纸等其他媒介的独特传播优势。电视既具备广播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又具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视觉效果。此外,它还能通过直观的声、形、像、色以及运动的画面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感染力。但是,《见字如面》节目没有合理利用好电视媒介独特的声画功能。
在明星朗读信件环节,从现场的舞台布置来看,只有一个人,一个话筒,一方讲臺;从呈现出来的画面看,该节目只有台上明星与台下观众镜头的切换,画面比较单一。其实,每一封信件的朗读,都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果只靠明星的声音来讲述故事,这与受众通过广播来收听节目没有任何区别。尽管读信人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朗读信件时感情处理的很到位,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观众很快进入情境。但是,如果能够加上画面的配合,信件内容的传播会更有感染力。
三、《见字如面》的创新发展策略
《见字如面》栏目自2016年开播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比如与第一季节目相比,第二季中增加了讲述者的角色,有了更多优秀艺术家的加入,还邀请了观众进入演播室的第二现场。但是,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笔者在总结了《见字如面》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尝试着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该节目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首先,根据节目的时长合理分配时间。比如一期节目40分钟,如果信件比较短,则可以选择4封左右进行朗读。反之,如果信件内容多,就可以减少信件数量,选择3封左右。保证在明星朗读信件后,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对信件进行讨论与交流。总之,节目制作人应该对《见字如面》节目的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与第三环节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其次,提高现场观众的参与度。从目前播出的节目情况来看,在第二环节明星朗读信件结束后,大部分时间是主持人与专家进行交流,现场的观众与专家和主持人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坐在演播室里的观众,是成千上万名电视机前观众的代表,节目组应该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畅所欲言,与专家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使对信件内容的讨论更加多样化。
最后,抓住电视语言的独特性,多使用画面及声效配合声音的讲述,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在朗读战争题材的信件时,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与当时战争相关的影像资料,如果没有影像资料,可以用图片代替。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战场上的音效来辅助语言表达。在朗读家书时,可以将书信原件投影到屏幕上,或者将拍摄的照片通过屏幕展示出来,使观众近距离接触信件原件,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电视节目中加入这些视觉语言,画面就会变得丰富,而且更具感染力。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让受众有机会用更先进的方式来感知社会的变化,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信件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早已被遗忘。但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人们似乎更渴望一种“慢”方式。一首《从前慢》,由于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好诗词》等,使受众被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裹挟的心灵得到了沉淀。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宇欣.《见字如面》:所有人都该是巨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7(9).
[2]周航屹.《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意与深意[J].电视研究.2017(07).
[3]徐凯丽.“慢综艺”的成功之道——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
作者简介:刘丹丹(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关键词:《见字如面》;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该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每一封书信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由明星读信人带领观众走进那些写信人的时代场景,品味他们的人生故事,重温有趣、真实、感人的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一、《见字如面》节目的创新之处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12月31日推出的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见字如面》的创新之处。
(一)节目结构设置独特
《见字如面》的节目设置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由讲述者徐涛讲述信件的来龙去脉,向观众介绍信件的时代背景。随后由明星朗读信件,每位明星读信人一次朗读一封信件。第三环节是明星读信人读完信件后画面切到第二现场,由主持人翟毓红引导嘉宾对刚刚读过的信件进行点评和讨论。其中,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在第一现场完成,第三环节在第二现场进行。
在第一环节中,讲述者徐涛在明星读信之前对信件的背景做简要的介绍,这样的节目设置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比如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周迅朗读了一封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在读信之前,讲述人对陈难写这封信的背景进行了介绍:1938年中日武汉空战,陈怀民驾驶的飞机被五架敌机围攻,他没有跳伞求生,而是选择朝离他最近的一架敌机撞去,随后与敌机一起落向地面。后来确认被撞毁身亡日军飞行员是高桥宪一,并在他的身上发现一张高桥夫人美惠子的照片和一封家书。陈难是空中英雄陈怀民的妹妹,她后来给美惠子写了这封信。在周迅读这封信之前,如果没有讲述者的介绍,或许观众并不知道陈难和美惠子是谁,陈难为什么要给美惠子写这样的一封信。因此,对信件背景的介绍是读信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环节邀请明星读信具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明星自身的粉丝效应可以帮助节目提高收视率。在《见字如面》第一季中,节目组邀请了蒋勤勤、张涵予、徐涛、林更新、王耀庆等著名演员和当红小生加入;第二季又邀请了周迅、姚晨、张国立、杨立新、张丰毅等重量级明星担任读信人。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总是给人一种规规矩矩、沉重枯燥的印象,所以收视率一直得不到提高。而《见字如面》巧妙的利用了明星效应,给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焕发生机。第二,明星具有丰富的表演经历和深厚的台词功底,他们可以将信件里的文字内化之后进行二度创作,将其转化成有声语言,然后完美的呈现给观众,这样可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信件内容。
第三环节,专家针对明星朗读的信件进行点评和讨论,是这档节目的深化与升华。《见字如面》邀请的专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且能对信件发表独到的见解。专家从多角度对信件进行分析与讲解,不但可以挖掘出信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受众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节目呈现方式新颖
文字是无声的语言,而有声的语言能使文字的表述得到升华。《见字如面》是一档明星读信类节目,用声音传递情感,通过明星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封封沉寂多年的信件变得鲜活起来。
例如在2017年7月12日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中,著名青年演员周迅朗读了一封1949年太平轮幸存者写给父母的家书。当周迅读到幸存者获救后船到码头,看到与她同行的“功哥”的爸爸向她走来时,她哽咽了。在朗读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中,说信人许子东对周迅对该信件的诠释做了深入的分析:周迅朗读信件时的停顿,不是在太平轮沉没的时候,也不是在自己最惨的时候,而是在自己已经脱离险境,劫后余生,见到“功哥”爸爸的时候,功哥死了,而她还活着。这种处理方式诠释出了“其实幸存者并不快乐”。说信人梁文道表示,这种情感如果是从信件的表面快速地读过去是读不出这种意思的。
由此可以看出,用声音把信件朗读出来,和自己对着白纸黑字去看信件的感受是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很容易把人带入到某种情景当中,在周迅读完信件之后,主持人翟毓红说自己也感觉好像被海水呛得喘不过气來,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三)节目传播方式多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播进入到一个多种媒介共存的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已经不局限于电视媒介,《见字如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爱奇艺、腾讯、乐视等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突破了电视媒介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平台创新。
首先,在传播平台方面,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只能通过电视荧幕播放给观众,观众也只能在节目播出的特定时间段进行收看。《见字如面》第一季于2016年12月5日在腾讯视频首播,12月31日21时20分在黑龙江卫视播出。
其次,该节目推出的视频分为单曲版与合集版。单曲版每段视频时长为3-10分钟不等,合集版每期节目时长在一小时左右。节目组将每一封信件的朗读视频分开剪辑,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某位明星朗读的信件,满足了观众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权。比如在腾讯视频中搜索《见字如面》,随意打开某一期节目都可以看到分开剪辑的四封信件。(如图1所示)
二、《见字如面》节目存在的不足 《见字如面》从一开播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于2018年1月7日获得首届金鲛奖2017年度十佳网综。但是,在《见字如面》节目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与突破,就必须清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分配不恰当
《见字如面》每期节目大概读四封信,有些时长在40分钟左右,有些则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由于每封信件的呈现都由讲述者介绍、明星朗读和专家解读三部分构成,而且信件有长短之分,因此需要把控好节目的时间分配。但是,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有时因为信件过长,前面的介绍和朗读环节占用了太多时间,最后留给专家点评的时间很仓促。
例如在《见字如面》第二季周迅读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时,第一现场徐涛介绍该信的背景用了将近2分钟的时间,周迅朗读信件用了6分30秒。最后第二现场的专家解读还不到2分钟的时候,第一现场就响起了掌声,主持人翟毓红不得不打断专家的话,开始聆听下一封信的朗读。其实,在读信结束后,专家对信件的解读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观众对信件中涉及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信人的处境和心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时候需要专家的点评和引导来帮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信件内容,但从节目播出情况来看,《见字如面》恰恰忽略了对这一环节的把握。
(二)观众参与度不够
从《见字如面》目前的节目设置来看,第一现场的观众是完全没有参与节目互动的。第二现场除了有主持人翟毓红和两位专家外,还邀请了十几位观众来到演播厅。但是,这些被邀请过来的观众大部分时间只是坐在那倾听,并没有参与到与专家的互动交流中。
在《见字如面》第二季的前两期节目中,每期节目约为40分钟,但是每期节目只有一位观众提问了问题。且两期节目都是在第一位明星读信人朗读完信件后进行的提问,观众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也有一些第二现场其他观众的镜头,但是这些画面都是用来展现广告的。比如有位穿白衣服的女孩拿起江小白往杯子里倒一点酒,再端起来喝一口,还有观众拿着kindle阅读器的画面。这些画面很明显是一种广告植入。在这档节目中,现场观众的作用应该是通过近距离聆听明星朗读信件,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代表电视机前的观众发表观点,而不是帮忙打广告。
(三)电视语言运用不合理
电视作为一种声画合一的传播媒介,拥有着区别于广播和报纸等其他媒介的独特传播优势。电视既具备广播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又具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视觉效果。此外,它还能通过直观的声、形、像、色以及运动的画面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感染力。但是,《见字如面》节目没有合理利用好电视媒介独特的声画功能。
在明星朗读信件环节,从现场的舞台布置来看,只有一个人,一个话筒,一方讲臺;从呈现出来的画面看,该节目只有台上明星与台下观众镜头的切换,画面比较单一。其实,每一封信件的朗读,都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果只靠明星的声音来讲述故事,这与受众通过广播来收听节目没有任何区别。尽管读信人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朗读信件时感情处理的很到位,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观众很快进入情境。但是,如果能够加上画面的配合,信件内容的传播会更有感染力。
三、《见字如面》的创新发展策略
《见字如面》栏目自2016年开播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比如与第一季节目相比,第二季中增加了讲述者的角色,有了更多优秀艺术家的加入,还邀请了观众进入演播室的第二现场。但是,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笔者在总结了《见字如面》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尝试着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该节目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首先,根据节目的时长合理分配时间。比如一期节目40分钟,如果信件比较短,则可以选择4封左右进行朗读。反之,如果信件内容多,就可以减少信件数量,选择3封左右。保证在明星朗读信件后,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对信件进行讨论与交流。总之,节目制作人应该对《见字如面》节目的第一环节、第二环节与第三环节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其次,提高现场观众的参与度。从目前播出的节目情况来看,在第二环节明星朗读信件结束后,大部分时间是主持人与专家进行交流,现场的观众与专家和主持人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坐在演播室里的观众,是成千上万名电视机前观众的代表,节目组应该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畅所欲言,与专家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使对信件内容的讨论更加多样化。
最后,抓住电视语言的独特性,多使用画面及声效配合声音的讲述,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在朗读战争题材的信件时,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与当时战争相关的影像资料,如果没有影像资料,可以用图片代替。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战场上的音效来辅助语言表达。在朗读家书时,可以将书信原件投影到屏幕上,或者将拍摄的照片通过屏幕展示出来,使观众近距离接触信件原件,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电视节目中加入这些视觉语言,画面就会变得丰富,而且更具感染力。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让受众有机会用更先进的方式来感知社会的变化,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信件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早已被遗忘。但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人们似乎更渴望一种“慢”方式。一首《从前慢》,由于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脱颖而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好诗词》等,使受众被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裹挟的心灵得到了沉淀。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宇欣.《见字如面》:所有人都该是巨人[J].南方人物周刊.2017(9).
[2]周航屹.《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意与深意[J].电视研究.2017(07).
[3]徐凯丽.“慢综艺”的成功之道——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
作者简介:刘丹丹(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