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 有的不只是颜值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元代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元代瓷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浮梁磁局的设立,是元代政治秩序作用于手工业生产的直接证据。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花瓷、青白瓷及福建地区窑场产品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西亚乃至东非地区,与时人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记载的贸易地点相吻合,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史的重要佐证。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
  元朝与外部世界连接的通路有两条,一条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基础的陆路,一条是沿袭了宋代海外贸易路线的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联系起来。
  东亚地区的对外交往活动以高丽和日本为主。高丽作为元代的藩属国,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空前密切,理学思想和大量的文献典籍在这一时期传人高丽地区。中日两国则由于忽必烈时期两次对日战争的缘故,始终没有建立官方庄来,但围绕瓷器、香药、书籍等商品的民间贸易活动却从未停止。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与元朝建立了联系。今越南的安南和占城都与元发生过战争,最终入贡称臣。元贞二年,元成宗派遣使团前往诏谕真腊,即今天的柬埔寨地区,使团成员周达观根据见闻写下《真腊风土记》,为后世留下吴哥时期柬埔寨的丰富资料。
  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在元代还不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可波罗西行与景教的传播。《马可·波罗行记》不仅记录了元朝初年中国的社会风貌,更极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在忽必烈一统中国后,景教恢复传播,罗马教士赴中国传教的活动成为了中国与欧洲地区联系的重要纽带。
  兼收并蓄
  元代瓷器作为元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反映,不仅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器物造型和生产工艺,并且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因素、蒙古草原文化因素及藏传佛教文化因素,催生出数量繁多的器物造型、纹饰和装饰手法。作为元代瓷器代表性产品的元青花瓷器,原料使用来自西亚地区的钻料,装饰工艺上继承了磁州窑、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器型部分借鉴游牧民族的生活器具,纹饰大量使用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的主题,体现了极高的多元文化价值。
  在世界工艺史上,伊斯兰文化艺术为东西方制瓷技术的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元代瓷器中,最能体现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即元青花瓷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元青花瓷器是伊斯兰工匠直接参与瓷器烧造的产物。元代许有壬《马合马哈碑》记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珍异,户饶良匠,将给将作,以实内帑。”根据元代的匠籍制度,官匠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支配下迁徙流动,其中的优秀工匠完全有可能在浮梁磁局管理下的窑场直接参与陶瓷生产。而且,生产元青花瓷器所用“苏麻离青”钻料目前已证实由阿拉伯地区传人中国。迄今所见元青花瓷器中,存在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器型,如大盘、大碗、器座、高足碗、扁壶、八棱器、凤首壶等。典型元青花的装饰以层次丰富,布局严谨,图案满密为特点。其相比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更符合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特点。元青花的的装饰主题中,埴物纹多为有规律呈蔓延状的花、果、叶、草等植物图案,明显受到“阿拉伯式花纹”风格的影响。
  元代的瓷器,尤其是餐饮器具,往往器型大、胎体厚。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元代瓷器的整体特征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蒙古贵族生活用器的金银器也对元代瓷器的器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满足蒙古人的生活需求,部分元青花瓷器即以蒙古人的生活器具为蓝本烧造,如扁壶、高足杯等。纹饰上,元晚期的青花瓷器使用了部分元代官服的装饰图样,如芦雁纹、满池娇等。元代官服归将作院掌管,而浮梁磁局的最上级管理单位亦为将作院,因此可以使用造作机构熟知的既定图形用于瓷器生产。
  独特审美
  元代瓷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两宋文人崇尚高雅素净之审美,尤其是单色釉瓷方面,无论是器型或釉色,不少因袭旧制。元代的单色釉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主要包括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福广地区产单色釉瓷等,在整个元代稳定生产并大量出口海外。其中,有些器型几乎完全因袭宋制,如元代龙泉窑玉壶春瓶、双鱼盏、景德镇窑青白釉盘等,可见在元人的日常审美态度中,仍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宋代仕人阶层欣赏洁莹高雅风格的审美意趣,精致莹润的审美意趣仍继续流行。
  经宋金两代,陶瓷彩绘艺术在磁州窑得到充分的发展成熟,白地黑花绘画艺术,为元青花的崛起创造了前提。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艺术大放异彩,很快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成为了雅俗共赏的流行瓷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青花”也因此成为了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开辞了全新的陶瓷艺术风尚。元青花的崛起,宣告了古人的主流审美从追求素雅莹洁、类玉类冰的婉约态势,转变为追求华丽繁美、敦厚豪迈的奔放意趣,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为明清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元青花得以大力推崇,与蒙古和伊斯兰文化中“尚白”“尚蓝”的审美观点密不可分。时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记录蒙古人崇尚白色,“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元代宫廷建筑,“延华阁五间,……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新唐书》载:波斯“丈夫祝发……青白为巾帔”等。
  元青花的图案纹饰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风俗、审美喜好等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虽然其器型和纹饰一定程度上受到西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例如八棱瓶、四系扁壶、菱口盘等造型几乎完全模仿了伊斯兰国家一些金银器样式。但随着蒙古人对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元青花上仍保存了大量本土题材的装饰,如龙凤纹、满池娇图案等。
  以氧化铜料为主要发色剂的釉里红瓷器,是这个时期与青花瓷器比翼生辉的新型瓷品,亦属于釉下彩绘瓷。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对窑室的烧成气氛比青花料中的氧化钻更为敏感,形成条件更加严苛,红色极易“烧飞”或变黑,因此发色鮮艳、图案清晰的元代釉里红产品,在当时更是尤为珍贵。与此同时,颜色釉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新釉种技术研发的重要突破。如磁州窑出现了少量白地黑花彩外罩孔雀绿釉的新型装饰、景德镇也创造出高温蓝釉彩等,为明代颜色釉瓷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从书法技法层面来讲,在“宋四家”中,米芾(1051年至110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故宫博物院藏、收入宋拓本《群玉堂帖》的《自叙帖》,大致追述了米芾学书的经历。书时米芾50岁左右,此时其无论是技法还是个人风格都已是成熟期。经历过唐代笔法的简化后,魏晋使转的笔法或许在米芾身上能够找到些遗意,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晋书法的意、笔而自在飞扬。米芾的书法沉浸于数家而晚年自成一家,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各种与艺术收藏相关的场合中看到大量的器座,比如博物馆、拍场、艺博会……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新中式生活家居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稍加留意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工艺美术领域,对于器座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追根溯源地沿袭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创新的改变,更有打破传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呈现。像国人尤为喜爱的玉石雕刻,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本文特地邀请中国珠宝玉石
期刊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
期刊
在农耕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源,是广大农民必须缴纳的皇粮国税。明清以来,统治者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先后实施“赋役合并”“摊丁入亩”等政策。官府不再强征劳役,改用花钱雇工。因此,按人口缴纳的“丁口税”也不再单独征收,纳入农业税中,按土地多寡决定税赋额度。农业税于春秋两季缴纳,称上忙、下忙或上限、下限。  由于税种、税策、时限、附加以及支付等各种变化,留存于今的清代税收凭证上,其银两称谓
期刊
说起齐白石造花笺,其年轻时代就开始做如此风雅之事。那时在湖南湘潭乡下,32岁的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等地方乡绅成立“龙山诗社”,后又加入了黎松安成立的“罗山诗社”。诗社社友颇有雅好,想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素知齐白石能画皆求之。  乐此不疲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就提到齐白石造花笺的这段往事:  我往来于龙山、罗山两诗社,他们都十分欢迎。这其中另有一个原因,原因是什么
期刊
有需要才有创造,器座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作为主体的事物,必然会有附属的事物为其提供相对合理、实用的服务。器是主体,座为附属。在汉代以前,人们皆是席地而坐。《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对鸿门宴的记载:“项王按剑而跽”。跽,是指人的臀部贴着后脚跟跪坐。但只有武将才会这样坐,因为他们的剑挂在左边,左手按着剑柄,如果有紧急情况,右手拔剑而起,如果盘腿就不能迅速起身。这种坐姿其实也并不舒适,所以魏晋时期出现了简
期刊
故宫博物院所藏十二峰陶砚,长期以来被文博界视为汉代砚。不过近几年,藏砚界又取得基本的共识,认为其是唐代砚;但因缺少考古信证,有说是唐代、也有说是晚唐五代,对砚的确切年代尚有不同看法。近日,笔者获观一品唐玄宗御碑拓片,上镌天女捧砚图饰,砚即十二峰形制,这才揭开该砚确切的年代之谜。  十二峰砚是砚史上不世出的名物,难得一见。因此,能够对该砚的断代从唐代更加具体到盛唐时期,可以算是砚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或
期刊
难,是今年各行各业最大的感受。但正所谓“危中有机”,困难时期对于很多有识之士来说,却往往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机会。  一家有着400年历史的老字号,传承至今,其中历经的磨难也绝不在少数。但其能够屹立百年而不倒的原因,正在于执着的信念和强大的品牌力量。  十竹斋,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400余年。2020年,这家老字号从其发源地——南京,来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发展,合乎意料,顺乎形势。在十
期刊
清代宫廷工艺的审美品格来自于帝王有意识地建构。尤其是在雍正、乾隆两朝,皇帝对于宫廷工艺的干预更是不遗余力。早在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就曾指出:“朕看从前造办处所造的活计,好的虽少,还是内廷恭造式样,近来虽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所谓“恭造式样”很难用几个词语来简单界定,也很难用几件作品全部代表;作为一个理想范式,它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工艺门
期刊
存在并不夺眼,但如果没有,便会感觉少了些什么……  器座恰恰就是这样一类。  从名称上就能感觉出来,所谓器座,器为主,座为辅。而合格辅助并不好当:既要不争不抢、不只顾独自美丽;又要能撑得住、容得下;还要会锦上添花。  然而,要求這般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雅好和空间陈设的精神需求不断变化甚至割裂,相对于器物而言,现代人对于器座的认知,是很有距离感和误区的。  另外,尽管器座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