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手法盘点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指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无疑,对话过程的呈现与演绎,教师富有匠心的设问引导往往起着很大的牵引作用。  但是,在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的提问只注重文本自身具有知识的
期刊
学习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学不但觉得不难,而且还充满了乐趣,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英语学习就慢慢地变得很困难了。所以,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轻松学习英语的乐趣就很重要。我曾经听过一节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孩子们可以很快乐地学好英语,而且这节课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是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
期刊
今天的初中生,生活在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变革的社会中,网络、电视、电影、手机……正铺天盖地拥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视听媒体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手握鼠标,QQ聊天盛行了,他们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却少了;游戏攻略精通了,他们对课本教材却生疏了;网络日志、博客熟稔了,他们本该阅读积淀的文学名著却荒废了;网络语言漫天飞,
期刊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如此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绝唱,奥妙何在?  我反复吟咏,反复揣摩,渐渐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诗人,他像一座石雕般一动不动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神情、那气概、那临风而立的身影,有点像屈原,又有点像李白。他,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激愤中渗出一丝悲哀,迷茫中显出几许失望。他是孤独的
期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同为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两位女主人公——杜十娘和花魁娘子有颇多相似之处:貌美聪慧,却不慎误入青楼;虽为名妓却早已厌倦风月生活;心有所属,矢志从良。然而,同样的从良路,二人却走得一苦一乐,一个“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一个终成神仙眷属。杜十娘和花魁娘子为什么有不同的命运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笔者仅从两位男主人公的角度对两位花魁不同的命运作以比较。    一
期刊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新课标又强调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方面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等。由此,各类校本课程纷纷登上了教学舞台。其中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教材倍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因为从身边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但是,乡土教材的开发也有其随意的因素,如何让几十篇文章的组合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并让学生们从中受益,这不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99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始,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
期刊
引 言    金龙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冬季专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阅读教学忧思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把时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值得忧思的内容概括为“阅读目标的偏离”和“阅读主体的消亡”两个方面。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阅读教学问题的关键。然而品读再三,仍感意犹未尽。阅读教学的问题,绝不是这两个方面可以涵盖的,它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故不揣冒昧,狗尾续貂,略加补正如下。    忧思之三 阅读
期刊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从容看生死,信笔写真心。  九十五岁高龄的季
期刊
庐隐被茅盾先生誉为“‘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自己率真的性情,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众多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庐隐是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时参加成立大会的唯一女性。在当时读者的心目中,庐隐与其同乡冰心齐名,堪称新文坛上的双星座。然而,庐隐一生坎坷,在三十六岁时便因难产而辞世。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