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mesee_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对于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其次阐述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再次分析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希望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1)24-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70
   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这些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底蕴,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们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基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根据现有的教育模式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对初中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将中华文化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当中,让传统文化指引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载民族文化精神。而究竟如何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是广大初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新课改之前,道德与法治以及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的副科,一直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现阶段,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深,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如何进行全面且有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下所有初中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1]。另外,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只有建立一个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初中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的思想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初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渐放松,更多时候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和具体。比如说,学生只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却并不了解经典京剧剧目有些什么,其讲述了什么故事,歌颂了什么人物。长此以往,初中生对于文化学习的方向把握将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缺乏文化自信,而这也将影响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还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全面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而文化的力量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想提高文化影响,必须要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所以说,初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内容。
   二、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
   现如今,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意识和凝聚力的提升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力量、人民力量,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学生国际化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初中生每天会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这些文化快餐也在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我国的优秀文化将会出现传承断层的情况[2]。所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要结合传统文化内容,如此才能不断促进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保障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被忽视的原因分析
   即使我国初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差异也会导致教育过程存在误区。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主要表现在是否会背诵唐诗宋词,是否了解《论语》等传统书目。也有教师将形式主义带到课堂教学当中,表现为“身穿汉服读国学”。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掌握传统道德才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
   现如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虽然从小学开始学校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中,而学生的实践课程比较少。很多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没有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其加以高度的重视,没有达到思想品德教育最佳的效果[3]。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祖国、人民、社会主义等概念,仍然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中,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下,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实践和应用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强化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等。
   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文化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优秀的文化语录、名人典故等缺乏文化认知。对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全落到家长身上,但是部分家长也没有经过专门的文化培训和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国基础道德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才是根本原因。    四、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运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学素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更是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实际载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丰富的教学素材中,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实际魅力,从而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
  比如说,在学习《学习新天地》时,可以利用《论语》中的大量典故,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将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学习。
   (二)拓展教学范围
   初中课堂的实际教学时间有限,想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范围,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些事情进行教学拓展,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治观念,从而达到身心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比如说,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名句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在课后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传统文化在社会道德中的实际体现,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内容[4]。
   (三)改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学生识字阶段就已经开始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启蒙教学中融入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在识字教育中。
  比如说,流传广泛的《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其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认字,同时在识字过程中也包含了家庭教养、尊师重道、劳动教育等等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各种礼仪知识。我国儒学思想中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模式,其中认为,学做人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是家庭和睦,最后才是树立远大志向,治理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启蒙教材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如《论语》《孟子》等,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再上升到《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层次。
   五、结语
   现如今,对于道德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塑造和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于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生活礼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传统文化教育并非简单的复制教育和重复教育,必须要根据时代特点提出符合现实意义的诉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只有不断融合与创新,才能够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其为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艳艳.让生活“常驻”课堂中——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96.
  [2]刘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0(77):96.
  [3]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220.
  [4]黄毅菁.小课堂  大文化  強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149.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方面的深入贯彻实施,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重要之事。历史学科在形成过程中沉淀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并且历史学科包容了各民族地区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多样的民族精神,为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历史知识载体。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高中历史学科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摘 要: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实践当中持续推进,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德育工作需求的复杂性来进行适当的创新。在路径选择方面,要紧密贴合中小学思想道德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起到预防和引领的作用,让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借助新的理念和工具手段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
摘 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教育策略、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突出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质量水平,文章简要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有效
摘 要: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既能够积累知识,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但是目前对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误区,需要教师认真地进行思考,并尝试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个性化阅读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
摘 要:借助整本书阅读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的关键课题。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量,但就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必须加以改革,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提高;语文核心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愈加频繁,且交往范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口语交际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流模式。因此,新时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为公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语交际能力的奠基阶段是儿童时期,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需要。文章从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出发,分析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协同共育的角度探究相应的实践对策,以期对优化农村小学文化教育,提升农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村教育;小学
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已经深入各大领域当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新课改之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进行探究分析,意在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欠缺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尚有一定困难。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感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
新课改背景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锻炼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