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给予了关注,而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不断提升高职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研究,首先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意义,然后提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并希望通过探讨能够为其他高职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34-02
   在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是重要的公共课,也是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科目,通过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拓宽其自身的视野与知识范围,在中华文明传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职教育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大学语文在教育上所具有的作用,需要采取有效教学的策略改变这一情况。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得以良好开展以后,那么学生自身素质能够得到明显提升,有利于其日后寻找工作。下面笔者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主要是因为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道德素养与礼仪
   我国拥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以文化人方面缺失了文化自信。面对这一情况,我国近些年开始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拥有民族自豪感,而且文化思想还是教材中需要重点选择的内容,对相关文化思想进行讲述,对熏陶学生自身的礼仪以及道德素养来说具有积极作用[1]。例如,当对《论语》《大学》等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能够让学生对道德以及礼仪素养有准确且深入的了解。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当充分利用此类思想以及道德伦理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最终成为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学生。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其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在培养学生此方面能力上主要依靠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各种词语和表达技巧,再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加以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行积累才能够得到的。从当前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看,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的情况,而该能力又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2]。然而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夯实从业基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责任。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如辩论、演讲、讲故事等)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塑造健全人格
   目前,在市场经济时代中,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这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变成了利己主义者,还存在部分学生迷失自我,降低了道德标准,心态也发生了扭曲,所以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而大学语文课程则能够起到这一作用,人格也能够得以塑造。当学生学习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类似正确思想观念、积极向上的品格时,便会从中得到熏陶,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3]。作为当下时代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应当将先哲视为自己的榜样,向先辈学习高尚品格,做一名正直、有职业素养的学生。
   (四)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从文学方面来看,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蕴含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在阅读不同文学作品时能够培养学生不同的人文精神,这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所具有的以文化人作用之一[4]。当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拥有正确的心态,使其灵魂得到洗礼,拥有良好的人文情怀。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材设置充分体现人文性与专业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展开教学非常重要的工具。在教材上的设置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高职院校中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进行编写时应当格外重视通用性,在内容上要满足各个专业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并且应尽量避免时代和教材两者发生脱节的问题,还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下时代中各个方面进行融合,使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实现“古为今用”,还要重视教材在知识上的全面性,以便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体系[5]。另外,高职院校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时应当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以便使其拥有专业性特点。对每所高校来说,特色专业都存在较大不同,这需要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上将特色专业的情况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等考虑进去。例如,对应用型的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在教材的选择上适当增加彰显诚信、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由此能够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充分体现人文性与专业性,如此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以学生为主展开课程教学
   高职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相比较,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切勿将高职语文视为高中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相对来说非常重视个人感受以及对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作出审美评价、情感体验及人生感悟,而并非是总结和归纳文章知识点。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引路者,着重强调在文章中的审美[6]。根据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来看,其中主要都是经典名篇,在文章中都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应当在此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以便让学生可以从经典中对自己以及社会有更加深的了解,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选择了庄子的《秋水》进行讲解,通过该篇文章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到,一个人自身的认识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个人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要沉浸在个人见解中而感到满足,要不断努力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文章的内涵分析出来,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使其能够反思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相同问题,然后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深入认识,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
   (三)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与模式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门具有较强教育功能的学科。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很多中外优秀作品,拥有非常鲜明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根据教育实践显示,高职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之后,文学素养不但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在口语交际与表达交流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要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对于岗位过渡而言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满足岗位要求[7]。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上给予重视,同时还应当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能够提升高职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以外,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掌握在语文知识上的应用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细化,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主要内容,而实践则是辅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促进其全方位发展。
   (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语文属于工具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高职院校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语言应用上的能力无法充分体现。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授课地点上切勿局限在教室中,在语文教学上从原本的单项教学通过不断延伸,走进课外实践活动中。例如,可以就某一个热点话题展开辩论赛,举办演讲比赛、国学知识竞赛、成语大赛、讲故事比赛等。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其自身所具有的才华,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展开影视片欣赏活动,影视片是用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其中蕴含了作者在生活上的评价与认识,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例如,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人生》,通过观看电影后对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会主动阅读原著,使其文学素养能够得到明显提升,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并且,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进行培养。
   总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拓宽学生视野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上的重视,以便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探索,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在教材、课程教学、教育理念以及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促使教学工作能够得以良好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最终成为能够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佳红.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策略探究:以专题研讨式教学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2-45.
   [2]冯文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9,457(5):125-126.
   [3]吴海风.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J].文存阅刊,2020(1):93.
   [4]陆剑芬.“以学生为本”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221.
   [5]刘淑娟.信息化环境中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2019.
   [6]殷如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8).
   [7]李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學语文的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39(12):62-66.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更好地进行创业法律教育,可为经管类专业开设创业法律实训课程。结合创业教育目标和创业法律实训课程本身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安排实训内容,设置实训板块,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关 键 词] 创业;创业法律实训;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
实行现代学徒制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改革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思政教育弱化、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思想波动大
[摘 要] 在美国兴起的教育问责制,是针对当时中小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而产生的。现如今,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对学校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从美国教育问责制的内涵出发,重点探讨它的发展历史,并对其发展特色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 键 词] 美国教育问责制;内涵;历史演进;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9
[摘 要] 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然要素,在这种时代的变迁中,教育事业层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出新的教学模式——智慧教育。简单来说,智慧教育就是一种混合式教学。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通过多模态学习资源的组织,把课堂上的知识点用视频的方式带到教学中,在教学视频中给学生布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交流,这就是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质量大大提高,让学生对学习有新的认
[摘 要] 介绍聚焦解决模式的相关知识,对聚焦解决模式在国内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及不足进行综述。  [关 键 词] 聚焦解决模式;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32-02   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 被国内学者译为聚焦解决模式或焦点解决模式。该模式
[摘 要] 高职院校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劳动型、技术型人才,而劳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针对自身劳动教育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状,制订出更加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利于社会发展的劳动型、技术型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摘 要] 新媒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高校领域,大学生已成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力军,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进行校园文化传播,首先对新媒体的特点及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分析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綜合素质的影响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意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新媒体;校园文化;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
[摘 要] 无偿献血是自愿将血液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而且献血者不求任何回报的无私行为,体现了助人为乐和奉献社会的大爱精神。无偿献血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加强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力度,不断总结无偿献血的工作经验,逐步改进激励措施,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管理和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无偿献血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心理困惑,让更多
[摘 要] 面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通过对文化与艺术的相似性分析,立足高校这个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主阵地,着重探索如何将艺术教育的特性融入树立文化自信的任务之中。通过对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高校艺术教育再现优秀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高校艺术教育要扎根多样的民族艺术,创造与物质文化相协调的新时代文化三个方面的剖析阐述这个问题。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麦克卢汉曾经断言,“媒介即讯息”。在他看来,媒介不仅传递信息,更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因而比其传播的内容更具重要性。在大众传播时期,大众媒介被視作一股宰制性力量,大众则被视为分散个体的集合,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导引。尽管受众能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承认,但归根结底,受众只是在大众媒介给定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选择。不过,这一情形正随着参与式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