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和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大识字量,多认少写,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处处是儿歌、句句见真情的自由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阅读环境。我们要借助这个有利的因素,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完一课的汉字,我会说:“看,你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高兴吗?”当学生读完一首儿歌时,我会说:“你能借助拼音和学过的汉字,把这首儿歌读下来,真了不起”。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时,我会说:“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这么多知识,看,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
2、使学生充分展现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是产生兴趣的根本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感触,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童话,他们都显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新教材《影子》一课,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读读有趣的语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幽默与俏皮,说一说影子的特点,在灯光和阳光下,看看自己的影子,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儿歌的兴趣,主动去阅读儿歌,体验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之中。
二、熟读、背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
1、熟读
读书,只有读到心里,方能领悟。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几乎没有任何朗读的经验,要想使学生读到心里,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如新教材汉语拼音第10课中“小猫爱吃鱼”这句话,教师要教给学生完整句子的概念,读句子时注意词语间的适当停顿,“小猫/爱吃鱼”。教师可采取范读、学生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达到熟读的目的。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应当将所读的语句变成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在学生的大脑中激起反响,留下痕迹,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2、背诵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励学生自觉背诵的愿望,指导背诵的方法,可在游戏中背,在表演中背,举行“朗读比赛”、“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课上读、课下背、校内读、校外背,在读中笑、笑中读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培养语感。如在教《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边表演边背诵,在背“小草发芽”“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时加上合适的动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语言美。
三、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的有利保障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1、在“看”中启发学生想象
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比尾巴》一課,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遥望夜空的情景,发挥想象,理解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两头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并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传情达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听”中启发想象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在“读”中启发想象
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将内心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对文章的升华作用。在教《四季》一课时,通过师生间创造性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春季万物复苏、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花飘飘等的美丽景象。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活泼俏皮的语言,再现了四个季节的特征。通过朗读,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
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之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对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大识字量,多认少写,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处处是儿歌、句句见真情的自由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阅读环境。我们要借助这个有利的因素,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完一课的汉字,我会说:“看,你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高兴吗?”当学生读完一首儿歌时,我会说:“你能借助拼音和学过的汉字,把这首儿歌读下来,真了不起”。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时,我会说:“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这么多知识,看,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
2、使学生充分展现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是产生兴趣的根本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感触,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童话,他们都显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新教材《影子》一课,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读读有趣的语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幽默与俏皮,说一说影子的特点,在灯光和阳光下,看看自己的影子,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儿歌的兴趣,主动去阅读儿歌,体验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之中。
二、熟读、背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
1、熟读
读书,只有读到心里,方能领悟。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几乎没有任何朗读的经验,要想使学生读到心里,教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如新教材汉语拼音第10课中“小猫爱吃鱼”这句话,教师要教给学生完整句子的概念,读句子时注意词语间的适当停顿,“小猫/爱吃鱼”。教师可采取范读、学生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达到熟读的目的。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应当将所读的语句变成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在学生的大脑中激起反响,留下痕迹,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2、背诵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励学生自觉背诵的愿望,指导背诵的方法,可在游戏中背,在表演中背,举行“朗读比赛”、“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课上读、课下背、校内读、校外背,在读中笑、笑中读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语言词汇,培养语感。如在教《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边表演边背诵,在背“小草发芽”“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时加上合适的动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语言美。
三、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的有利保障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1、在“看”中启发学生想象
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比尾巴》一課,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遥望夜空的情景,发挥想象,理解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两头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并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传情达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听”中启发想象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在“读”中启发想象
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将内心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对文章的升华作用。在教《四季》一课时,通过师生间创造性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春季万物复苏、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花飘飘等的美丽景象。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活泼俏皮的语言,再现了四个季节的特征。通过朗读,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
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之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对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