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建模过程 促进数学思考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模型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从认数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数学知识的模型建构,使学生经历“现实的问题—直观的模型—数学的模型—现实的问题”的建模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关键词:数学建模;建模过程;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86-0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1]”数学模型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理解,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理论、公式、定义、各类算法系统,都是数学模型的范畴;从狭义上理解,描述数学特定问题或特定知识结构的数学系统才能称之为数学模型。在建构认数的数学模型时,我们需要从错综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层层剥丝,不断提炼,抽象出最本质的关系,用数学语言进行表征。如何引导学生在认数时,逐步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促进数学思考,发展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实例,分享自己的探究收获与思考。
  一、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
  小学生对数认识的范畴主要是自然数、小数和分数三种,不管哪种数的认知过程都是三个层次:首先是由现实的问题到直观的模型,其次是直观的模型到数学的模型,最后再由数学的模型到现实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现实的问题—直观的模型—数学的模型—现实的问题”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模型建构过程,简称之建模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从现实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数模型建构之旅。
  师:同学们,这两位动画人物认识吗?生1:喜羊羊和美羊羊。
  师:这一天,羊村长给他们2个蛋糕,他们都要吃,怎样分最公平?生2:每人1个蛋糕。
  师:为什么把2个蛋糕每人1个呢?生3:每人1个,才分得同样多。
  师: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教师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师:如果只有1个蛋糕,又该怎样分呢?生4:每人半个。
  师:半个怎样表示呢?生5:0.5个。生6:二分之一个。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1个圆形纸片来代替1个蛋糕,把圆形纸片分一分,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学生采用对折的方法,然后涂色。在集体交流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表示的。
  师:怎样是对折?为什么要对折?生7: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这样就是左右两边一样大,是平均分。
  教师展示学生正确的涂法后,再结合学生涂法错的进行分析。
  师: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圆片找不到二分之一。生8:没有平均分成两份。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师:平均分可以用一根横线表示,这个横线在分数中叫作分数线。平均分成2份,2写在分数线的正下方,叫作分母。表示其中的一份,1写在分数线的正上方,叫作分子。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问题引入,由现实的问题直接过渡到直观模型,再用数学图形和符号表征到数学模型,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经历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
  小学生在建立数的认识的模型时,主要是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依靠一些直观图形。在学生建立数学的模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应用,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新知的意义,细化数学模型的理解,实现数学模型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二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二分之一来拓展,以进一步加深学生认识。
  师:刚才,我们帮喜羊羊和美羊羊表示了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在研究时,我们重点是用一个圆片来表示一个蛋糕。想一想,我们除了表示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表示哪些物体的二分之一?
  生1:可以表示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生2:一个饼干的二分之一。
  生3:一个面包的二分之一。
  ……
  师:不管表示什么物体的二分之一,它们都有相似之处?
  生4:都是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在学生建立分数二分之一的模型后,教师由当前具体的一个蛋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还可以表示哪些物体的二分之一?”由课堂开始的现实问题“怎样表示半个蛋糕?”到直观模型“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再到“还可以表示哪些物体的二分之一?”的问题,使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初建到应用,不断加深数学认知,不断丰富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强学习能力。
  三、经历数学模型的内化过程
  当学生实现了新知的建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实现数学模型的内化,使其在学习类似的知识时,能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在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在认识每个分数时,都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
  师:你是怎么认识三分之一的?生1:比如,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三分之一。
  师: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生2:可以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
  师:可以怎样表示出五分之一?生3:把一根线段平均分成五段,每段就是这根线段的五分之一。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这么多分数,这些分数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4: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很多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
  数学是模式的学科。分数具有特定的数学模型,在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和内化模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图形和符号来表示。把一个图形或物体按照特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每份就是特定份数的几分之一。在教学时,教师不断通过变换素材,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感悟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内在意义,通过调动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掌握核心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度。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数学知识的模型建构,重在过程,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的问题—直观的模型—数学的模型—现实的问题”不断循环往复的建模过程,由形象到抽象,逐步加深理解,进而发展学生数学表征語言,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蒋微微(1986.5—),女,贵州贵阳人,中小学二级教师,贵阳市教坛新秀,贵阳市观山湖区优秀教师,2018年获第四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说课二等奖,2019年获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讲课二等奖。
其他文献
摘 要:观察和理解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基于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我们尝试把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从幼儿感兴趣的身边事入手,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制定详尽而细致的目标,同时尝试多元化的记录方法,在培养幼儿的同时,也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观察;记录;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
期刊
摘 要: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题意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现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出几点小学数学的阅读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策略;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当前,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越来越被家长和教师所重视。全科阅读的时代已然来临。本文分析了小学英语的阅读现状,结合具体的课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资源等方式,最终找到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阅读能力;小学中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
期刊
摘 要:幼儿园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很多种,而主题活动则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园在研究园本课程时,重点对班本主题进行开发研究,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班本主题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还总结出了如下两点内容:第一,在设计班级课程时,需要充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予以考虑。在实施课程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还要做好相应的评价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绘本阅读在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还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趣味性的活动、创造性的语用、视觉性的插图和开放性的问题为途径,在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
期刊
摘 要:MIDI音乐制作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现代化的计算机音乐教学技术,乐器数字化接口是计算机音乐的核心内容。在MIDI音乐系统中,拥有音源、音序器和输入设备,有了这三个基本的设备,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它来呈现出更完美的音乐教学。  关键词:数字化;儿童音乐;MIDI制作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
期刊
摘 要:“1+X”阅读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双重革新,其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1+X”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过度的分析、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使语文课堂越来越远离语文本身之味,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追求知识的量而逐渐忽视了语文的美,这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模式。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应该是化有形为无形,这需要教师打破碎片式教学僵局,变启发验证为整体构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整体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碎片式;整体建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很多教师喜欢用带“芊”的词语来形容青春期学生的一些表现,如“芊飒飒”“芊的来”“芊起来”等。学生的“芊”是时期性的,是正常的,是无法阻止的,是其性心理的外化。初中是青少年各方面迅速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异性交往上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有利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全面且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从分析学生青春期特有表现出发,对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合理异性交往提出了自己的几点
期刊
摘 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新时代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而“审辩式思维”又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参照数。小学中学段是个“承上启下的学段”,是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的关键期,因此选择在中学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是适切的,也是应然的目标。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小学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