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宜六中初三(3)班学生袁紫婷,原来在分宜县凤阳中学就读。当她来到县城新建的分宜六中报到,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寝室以及老师、同学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她说:“原来住校寝室比较简陋,衣服只能晒在寝室里,一遇到下雨天就有一股味道。现在好了,寝室有阳台,可以晒到太阳而且不会被风吹掉。学校还有医务室、阅览室,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物理实验通过动画形式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渝水区罗坊中学老师王玲说,这几年她感觉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建了科技楼,充实了机房、画室、各种实验器材等教学设备,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以前学生没有活动场地,现在有十几个乒乓球台、篮球场等,成了学生的乐园。
袁紫婷和王玲的感受,正是“十一五”期间,江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缩影。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已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近五年,是教育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为推进教育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全省教育系统着力解决教育运行中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资源配置运作机制、现代学校制度、教学制度、教师教育制度和学校用人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了改革步伐,取得了新成效。
——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2007年5月,全省“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09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全省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7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阶段的比率达100.3%。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77.24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近160万人。2007年,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提前实现。2009年达70.1%,比2005年高9.7个百分点。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有省级示范幼儿园106所。2009年,全省在园幼儿总数达112.22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113%,每万人口在园幼儿255.05人,比2005年提高了87.72人。2009年,幼儿教育在城市普及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63.36%。2009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9所,在校生(包括随班就读)22979人。我省已初步构建起了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在解决“工资统发”“经费统筹”工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队伍统管”的问题。即通过把农村中小学校长任免和教师调配纳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更好地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
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责任措施和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为推进县级地方政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强化了督导检查,建立了监测制度,进行评估试点,有效引导新增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良性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的调研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建立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形成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十一五”期间,江西省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2007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续三年超过普通高中,2009年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达到56∶44,在校生人数之比达到51∶49,江西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正在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我省已形成了“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的思路,推动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四大机制”,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入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省份行列。
“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院校四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100多万名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9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共95.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全省共有4所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硕士点302个。
高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科研经费从2001年80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亿元。近五年来,江西省进入国家“973”“863”的项目80%为高校拥有,在省政府扶持的11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7项由高校获得。2007年全省高校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5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23项,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0%、75%、25%,大大提高了对经济社会的科技贡献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九年高于全国水平,出现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高于流向外省的喜人现象。南昌大学实现了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成为我省第一所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全省普通高校达到73所,其中本科高校达到22所。民办普通高校也由20世纪90年代的1所增至1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有2所。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从办学类型和层次来看,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显现了全省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新余市仅有113万人口,民办学校学生就有9.36万名,其中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到68.72%。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近1000万人,专任教师48万人,教职工数56万人。
全省小学专任教师20.15万人,学历合格率98.85%。全省初中专任教师11.79万人,学历合格率97.52%。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75万人,学历合格率86.67%。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79%。
从2008年起,我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了20名高校副校长和15名“井冈学者”,选拔了5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到高校任校长或副校长,进一步配齐配强了高校领导班子。
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网络,组织实施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任职培训、骨干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还启动了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程建设。
近五年,是教育重大工程取得优异成绩的五年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民生工程资金占全省民生工程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教育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经过全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工程启动早,实施顺,效果好。
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597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同时全部免费提供了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为34.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资助了8.22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了2.1万名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了39.2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省委、省政府年初要求考核的以上6项民生工程,都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同时,还奖励了特别优秀大学生1271名,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3万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6.9万名,济困助学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覆盖,实现了从公办到民办学校的全覆盖。
“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是国家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在教育方面实行的三大工程,总投资5.19亿元。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各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其中,初中工程进度在全国13个中东部项目省中排第2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专项工程基本完成。为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日益突出的“大班额”现象,投入6000万元,统筹“大班化小班”工程。为解决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条件薄弱问题,投入50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工程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已初步建成40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小的篮球场、310个农村初中实验室。同时,还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工程”,为全省35所特教学校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
职业教育专项工程进展顺利。投入1亿元,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8所县级职教中心、1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8个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部分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整个工程进展顺利。从2009年起,投入1亿元,开始实施“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等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已经确定,工程建设顺利启动。
高校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取得突破。2009年投入2000万元,继续实施高校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打造160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00个教学团队,获得了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有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尤其是在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6个二等奖,成为国家教学成果奖开评以来获奖最多的一年。
通过实施以上教育专项工程,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明显增长,校舍质量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通高校普遍建设了新校区,校舍总面积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中小学校在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喜人景象,并自2001年以来连续9年实现了“校舍安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安全事故。
近五年,是江西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
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是江西省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多、学校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奠定了教育事业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201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15亿元,比2006年的222亿元增长87%,五年平均年增幅接近1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预计突破300亿元,达到312亿元,比2006年的118亿元增长1.6倍,五年平均年增幅达到33%;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3.74%,比2006年的2.91%增加了0.8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整个“十一五”时期,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1500亿元,累计达到1634亿元,比“十五”695亿元增长1.4倍。
2006年,我省将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使小学、初中的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40元、60元;2008年提前一年达到中央要求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300元、初中500元。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我省从2006年开始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每年累计安排3.2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0多万平方米。
2007年以来,我省预算内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得到迅猛增长,2007年预算达到20.89亿元,是新机制前的3.1倍;2008年预算达到29.90亿,比2007年又增长43%;2009年达到34.5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38亿元。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明显增长,校舍质量大幅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特别是普通高校,校舍总面积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
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我省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8年,我省增加安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经费4000万元,年投入累计达到1亿元。在此基础上,我省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对公办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增加生均公用经费200元,累计生均新增600元,省级财政累计新增2.1亿元。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保持基数增长的基础上,省级财政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将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200元,累计生均提高800元,省级财政累计新增4.4亿元。
“十一五”的教育注定会在江西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西已经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新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教育的前景光明而又美好,教育的责任光荣而又重大。如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新时期江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有赣鄱大地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江西多年发展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我们相信,江西教育为促进江西崛起将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技术服务。◆
渝水区罗坊中学老师王玲说,这几年她感觉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建了科技楼,充实了机房、画室、各种实验器材等教学设备,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以前学生没有活动场地,现在有十几个乒乓球台、篮球场等,成了学生的乐园。
袁紫婷和王玲的感受,正是“十一五”期间,江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缩影。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已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近五年,是教育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为推进教育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全省教育系统着力解决教育运行中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资源配置运作机制、现代学校制度、教学制度、教师教育制度和学校用人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了改革步伐,取得了新成效。
——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2007年5月,全省“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09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全省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7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阶段的比率达100.3%。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77.24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近160万人。2007年,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提前实现。2009年达70.1%,比2005年高9.7个百分点。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有省级示范幼儿园106所。2009年,全省在园幼儿总数达112.22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113%,每万人口在园幼儿255.05人,比2005年提高了87.72人。2009年,幼儿教育在城市普及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63.36%。2009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9所,在校生(包括随班就读)22979人。我省已初步构建起了从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在解决“工资统发”“经费统筹”工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队伍统管”的问题。即通过把农村中小学校长任免和教师调配纳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更好地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
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责任措施和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为推进县级地方政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强化了督导检查,建立了监测制度,进行评估试点,有效引导新增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良性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的调研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建立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形成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十一五”期间,江西省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2007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连续三年超过普通高中,2009年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达到56∶44,在校生人数之比达到51∶49,江西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正在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我省已形成了“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的思路,推动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四大机制”,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入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省份行列。
“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院校四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100多万名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9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共95.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全省共有4所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硕士点302个。
高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科研经费从2001年80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亿元。近五年来,江西省进入国家“973”“863”的项目80%为高校拥有,在省政府扶持的11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7项由高校获得。2007年全省高校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5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23项,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00%、75%、25%,大大提高了对经济社会的科技贡献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九年高于全国水平,出现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高于流向外省的喜人现象。南昌大学实现了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成为我省第一所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全省普通高校达到73所,其中本科高校达到22所。民办普通高校也由20世纪90年代的1所增至1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有2所。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从办学类型和层次来看,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显现了全省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新余市仅有113万人口,民办学校学生就有9.36万名,其中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到68.72%。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近1000万人,专任教师48万人,教职工数56万人。
全省小学专任教师20.15万人,学历合格率98.85%。全省初中专任教师11.79万人,学历合格率97.52%。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75万人,学历合格率86.67%。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79%。
从2008年起,我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了20名高校副校长和15名“井冈学者”,选拔了5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到高校任校长或副校长,进一步配齐配强了高校领导班子。
全面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网络,组织实施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任职培训、骨干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还启动了高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程建设。
近五年,是教育重大工程取得优异成绩的五年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民生工程资金占全省民生工程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教育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经过全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工程启动早,实施顺,效果好。
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597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同时全部免费提供了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为34.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资助了8.22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了2.1万名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了39.2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省委、省政府年初要求考核的以上6项民生工程,都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同时,还奖励了特别优秀大学生1271名,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3万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6.9万名,济困助学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覆盖,实现了从公办到民办学校的全覆盖。
“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是国家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在教育方面实行的三大工程,总投资5.19亿元。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各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其中,初中工程进度在全国13个中东部项目省中排第2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专项工程基本完成。为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日益突出的“大班额”现象,投入6000万元,统筹“大班化小班”工程。为解决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条件薄弱问题,投入50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工程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已初步建成40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完小的篮球场、310个农村初中实验室。同时,还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工程”,为全省35所特教学校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
职业教育专项工程进展顺利。投入1亿元,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8所县级职教中心、1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8个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部分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整个工程进展顺利。从2009年起,投入1亿元,开始实施“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等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已经确定,工程建设顺利启动。
高校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取得突破。2009年投入2000万元,继续实施高校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打造160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00个教学团队,获得了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有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尤其是在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6个二等奖,成为国家教学成果奖开评以来获奖最多的一年。
通过实施以上教育专项工程,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明显增长,校舍质量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通高校普遍建设了新校区,校舍总面积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中小学校在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喜人景象,并自2001年以来连续9年实现了“校舍安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安全事故。
近五年,是江西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
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是江西省历史上教育投入最多、学校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奠定了教育事业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201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15亿元,比2006年的222亿元增长87%,五年平均年增幅接近1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预计突破300亿元,达到312亿元,比2006年的118亿元增长1.6倍,五年平均年增幅达到33%;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3.74%,比2006年的2.91%增加了0.8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整个“十一五”时期,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1500亿元,累计达到1634亿元,比“十五”695亿元增长1.4倍。
2006年,我省将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使小学、初中的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40元、60元;2008年提前一年达到中央要求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300元、初中500元。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我省从2006年开始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每年累计安排3.2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0多万平方米。
2007年以来,我省预算内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得到迅猛增长,2007年预算达到20.89亿元,是新机制前的3.1倍;2008年预算达到29.90亿,比2007年又增长43%;2009年达到34.5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38亿元。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明显增长,校舍质量大幅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特别是普通高校,校舍总面积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
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我省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8年,我省增加安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经费4000万元,年投入累计达到1亿元。在此基础上,我省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对公办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增加生均公用经费200元,累计生均新增600元,省级财政累计新增2.1亿元。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保持基数增长的基础上,省级财政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将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200元,累计生均提高800元,省级财政累计新增4.4亿元。
“十一五”的教育注定会在江西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西已经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新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教育的前景光明而又美好,教育的责任光荣而又重大。如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新时期江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号角。有赣鄱大地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江西多年发展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我们相信,江西教育为促进江西崛起将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