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找准了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言训练 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3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仿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开始,学生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青蛙在春天就会醒来,那我们就可以仿写“吹醒了 ”。聪明的学生马上接着说:“吹醒了青蛙。”“对!还吹醒了什么?”“燕子。”“那该怎么写?”一个学生说:“吹来了燕子。”“老师,我不同意,‘来’字用得不好。”“怎么不好?”“‘来’字缺乏感情,不形象。”“那你们给改成更形象一点的。”学生都动起脑来。“用‘忙’字。”“好像不太好。”一个学生立刻反驳。“继续说理由。”“耕牛在春天才忙,用‘笑’字更能表现出燕子热爱春天的活泼劲。”“说得真好,可以拓展成‘吹忙了耕牛’。看来,我们的创造力不可低估。大家再想想,春天的泥土怎么样了?”“泥土变软了。”一个学生立刻答道。“‘软’字合适吗?春风把泥土吹软到什么程度?不好把握。你们吃过蛋糕吗?我们说蛋糕吃起来怎么样?用哪个字来形容?”“用‘酥’字。”“很好!那就可以——”“吹酥了泥土。”“真聪明!春天,我们还喜欢玩什么?”我用手做放风筝的动作。学生一下子就答道:“放风筝!”“那我们连一句——”“吹高了风筝。”“我觉得‘吹欢了风筝’好一些,这更能表现出孩子们在春天快乐游戏的场面。”“你真会动脑筋!你是否在春天放过风筝?”“前几天我就在渭河边放风筝来着,人很多,风筝满天都是,像比赛一样。”“对,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写句子,这样的语言才有生命力。现在中央正在召开两会,中央为我们老百姓又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比如连续三年增加企业养老金,让农民工享受医保,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听了这么好的政策,妈妈的眉梢应该怎么样?我们常说中央的政策就像和煦的春风,那我们就可以说——”“吹展了妈妈的眉梢。我妈妈再也不用为我姥姥的退休工资少而犯愁了。”“说得真好呀!”……
  就这样,我把学生的创造成果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吹醒了青蛙,吹欢了风筝,吹忙了耕牛,吹笑了燕子,吹细了春雨,吹酥了泥土,吹黄了迎春花,吹展了妈妈的眉梢,吹敞亮了中国人的心……”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我惊奇。看来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在平时的仿写中有效引导,渗透积累。
  片段二
  教师要找准训练的切入点,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但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的不同心理,给对话补充提示语,进而表演一番。
  生1:“什么事情啊?”后边应该添上“竺爷爷奇怪地问”。
  师:为什么这样添?
  生2:因为前文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这表示竺爷爷不知道是谁在喊,而且声音急迫,他很奇怪,想不到孩子会在此时这样喊他。
  师:你真会揣测人物的心理,并能联系上下文,看来是个有心人,很好,“奇怪”一词也用得很合适。
  生3:“竺爷爷,杏花开了!”后边应该添上“孩子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他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很自豪,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他敬仰的大科学家!
  生4:“什么时候?”后边应该添上“竺爷爷急切地问”。
  生5: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为什么?
  生6:“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的平易近人。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7:他想象合理,能够联系前面的文章。
  师:那么下面要怎么加?
  生8:“刚才”后边可以加“孩子肯定地回答”,因为这个孩子很自信,他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回答应该十分肯定。
  生9:我觉得加上“斩钉截铁”更好。
  师:大家的意见呢?小组可以交流讨论。
  生10:“斩钉截铁”着重强调回答得毫不犹豫,而此时孩子的回答强调的重点是肯定的语气,因为这是孩子亲眼所见,他很自信,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第一种更合适。
  师:你们的意见很有见地,分析得更仔细,我们不要小瞧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就是在点滴的推敲中达到精确的。
  生11:我们小组认为第三种也可以,从人物的神态及语态两个方面来添加,更全面。
  师:好极了!同学们真是进步不小!
  生12:“是第一朵吗?”后面加上“竺爷爷进一步问道”,因为竺爷爷要问得更具体、更深入一点。
  生13:“是”后边加“孩子兴奋地回答道”,因为孩子这时候应该十分兴奋。
  生14:应该加“孩子斩钉截铁地答道”。
  生15:我觉得加“高声答道”更好。
  师:其实,这几个答案都可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添加的。同学们真了不起!
  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地肢解课文,繁琐地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案例评析
  课文内容的理解,正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兴致很高,积极性及创造力都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课堂整合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教材中的空缺变成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对教材的处理,我认为,选取合适的训练点深挖比蜻蜓点水式地过一遍,效果要显著得多。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回归本真,就是要求我们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仿写的基础是充分地朗读,使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文章中人物的内心,再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独特感受。教师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释放这种独特感受的表现欲,组织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争论、筛选中帮助学生恰当表达、生动表达、准确表达、多向表达,这就是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教学。在重新建构学生语言文字的工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对学生不成熟的语言表达,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时刻给出建议,让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指点迷津比越俎代庖和粗暴否定要好得多,学生也往往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正应了那句“亲其师,信其道”。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一句句真情的告白还在心中激荡,一声声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一首动听的《鲁冰花》歌曲满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爱,伴随着这些结束了这堂口语交际课——《我和爸爸妈妈》。从听课教师“太感人了!”“真精彩!”这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中,从孩子们那依恋、不舍离去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说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不如说它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爱心与爱心的置换。  这堂口
语文教学流派众多,千头万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还有一点莫衷一是之感。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我深感语文课堂要简单而有深度。我理解的简单是头绪简单、目标简单、媒体简单;深度则是思维有深度、体味感情有深度、深入而浅出。那如何打造简单而有深度的课堂呢?语文教学实践和近期的课题研究告诉我:关注“三心”,提炼菁华。“三心”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的中心议题,训练的倾向重心。下面就
都市的拥挤繁忙、山涧的细水长流、夏日暴雨的迅疾、春日和风的舒缓……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节奏,是节奏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节奏是生活的主旋律,主导着生活,亦主导着课堂。因此,要想让高效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就必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安排,否则就会像于漪老师说的:“如果四十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教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姿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参与。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和调控作用,激发学生更深入、持久地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一、对话不明时适时点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沟通情感的必经途径。但受到学生已有知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形象地展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对本课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点,同时又突破“聂将军被日本人称为 ‘中日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个三方互动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物我交流融合,达到长进和提高,吸纳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体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各自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会有差异。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三方“对话”的质量呢?是否需要教师进行刻意控制?既然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如若不然,又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些是我在教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显得零碎,妨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将课堂提问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逻辑性和有序性,是优化课堂形态的必要举措。  一、指引性——“问题串”的引导方向  “问题串”中的表达措辞要明确清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结构特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根据“问题串”的指引有所思、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那色彩艳丽的插图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尤其是给古诗精心选配的插图,更是意境清新、引人入胜。那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五彩缤纷的水彩画,以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体味古诗的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能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让学生形象地记忆古诗。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专注于教材的研究、教法的研究以及教育理念的探讨,对于学生本身的研究其实是相对匮乏的。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首先应从了解学生在40分钟课堂时间内的思维状态开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疲劳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为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缓解,甚至消除课堂中的学习疲劳,从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