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则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教学简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方法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组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分析和研究所展示案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关注实践,既注重历史又联系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发挥的空间。通过案例教学可使该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性推出共性,由特殊归纳共性,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历史、懂历史、用历史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能力。为此,本文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则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教学简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方法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教学简况
【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教学章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经过、失败及意义,分析此项运动中途败北的原因,并以此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材料抓住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辅以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组织】
采用合班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课外阅读为辅。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一边授课,一边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与教材,随机挑选学生回答。
【教学步骤】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下载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及思考讨论题,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2、要求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归纳史学界评价“容闳与赴美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等的不同观点。
(二)课堂讲授及师生互动
在学生课前阅读教学案例、了解史学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案例,并通过课堂设问、学术观点讨论等与学生沟通、互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课堂总结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以及矛盾性,是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的,并最终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时间分配】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共1学时即45分钟,案例教学《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为15分钟。讲授时介绍主要历史事件的脉络,但不过多铺陈事件的细节,重点放在深刻剖析容闳开辟赴美留学的历史意义与运动的失败原因上,并由此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导入案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美梦。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正面临着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大力举办洋务事业,主要是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虽然历时30余年,却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尤其是1894-1895年的甲午之战,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至此,标志着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请同学们进行思考,洋务派开创的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举步维艰?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对《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个案例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一、案例文本
在美国留学毕业前夕,容闳就认定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回国之后,他一直为此想方设法,却屡屡碰壁,一筹莫展。得到曾国藩重用后,他感到此事可成,但要等待时机,因为自己与曾毕竟不熟,而且当时国人对新式教育、尤其是出洋留学完全没有概念,若操之过急,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他在美国订制的机器于1865年8月顺利运到上海,完好无缺。容闳也于9月回到上海。这批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里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机,是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要标志。对容的工作,曾国藩大加赞扬,不久即保奏容闳为五品实官,被封为江苏省候补同知,在江苏省衙署任通事译员。期间,容闳结识了另一位重要的洋务官员丁日昌,丁当时为苏淞太道。两年后,丁日昌升为江苏巡抚,这时他对容闳的思想、见识非常了解、佩服。由于他与在中央掌大权的满族大臣文祥相熟,所以鼓励容闳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写个条陈,由他转给文祥。听到这个消息,容闳兴奋犹如电击,跳了起来。他立即提了四点建议:第一,组织轮船股份公司,不准外国人入股;第二,政府派优异青年到外国留学;第三,政府开采矿产以尽地利;第四,严厉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防外国干涉中国主权。这四条建议中,容闳最看重的其实是第二条,即派青年学生到外国留学。但他知道实行这一条困难最大,一年前“同文馆”要学数理化而引起的激烈争论、反对余波未息,派学生出洋更加难以想象,所以将其列为“第二”;并且,此条对留学的目的、人数、方法、管理、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详加论述,切实可行。然而,条陈交上后并无下文,容闳深感失望。 失望但不灰心,容闳只要见到丁日昌,仍叮嘱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恳请他向曾国藩提及此事,甚至请他直接向皇上奏请。丁日昌毕竟更了解官场成规,劝容闳不要操之过急,耐心等待。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丁日昌受命处理此事,急调容闳到天津担任翻译。容闳认为这是与曾密切接触的良机,可乘机向他提出自己的主张,于是急忙赴津。“天津教案”处理基本结束时,容闳再次向丁日昌详述了自己的计划,要他向曾国藩进言。第二天,丁日昌就向曾国藩大力推荐容闳的留学计划,终于获得曾的首肯,表示愿向朝廷奏请。容闳得此喜讯时已是深夜,已经上床,睡意蒙胧,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予闻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偃卧床笫间。”历尽艰辛,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理想终于快要实现,他的确不能不如此兴奋;而且他坚信,如果他的教育计划能够实行,“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曾国藩知道此事重大,自己一人的威望仍嫌不足,于是立即联合李鸿章等人联名上奏,1870年冬得到清廷批准;1871年8月、1872年2月,曾、李又联名上奏,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性,催促朝廷尽快施行,另一方面明确了幼童留学的规章和具体方法,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
但是,克服了“官方”的障碍后,留学又面临着“民间”的阻力。按照规划,朝廷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但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然无人愿去!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会被所有人耻笑,因此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为宣传留学,容闳深入江苏乡间,又回到家乡,招收部分家乡子弟。他还不得不到香港,在英国人开的学校中招收留学生。
经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才凑足了首批30名官派赴美留学生。他们于1872年8月中旬从上海起航赴美,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到美国后,这些幼童在美国学校上学、住在美国人的家中,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开始变化。容闳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篮球、棒球、足球,支持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等,他们迅速融入了美国社会。
对学生们的变化,容闳认为很正常,但先后到美主管其事的陈兰彬、区谔良、吴子登等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双方矛盾日深。容闳以为双方的不同通过彼此沟通、交流就可解决,完全没有想到中国官场政治文化中有首先偷偷向上级打对方“小报告”的传统。陈、区、吴等不断向朝廷、李鸿章等暗中“汇报”容闳的“劣迹”。他们攻击容闳对学生失职纵容,“任其放荡淫佚”,“并授学生以种种不应得之权利”,这些学生“好学美国人为运动游戏之事,读书少而游戏时多”……总之,留学外洋是“利少弊多,难得资力”。支持留学事业的曾国藩已于几年前去世,国内顽固派官员本来就坚决反对派留学生,此时更是借机全盘否定留学事业。一时间,朝野对留学事业的攻击、指责甚嚣尘上,沸沸扬扬。
一直蒙在鼓里的容闳此时才知道陈、吴等人对他和留学生的诬告,愤怒异常,立即给李鸿章写信说明真相。但为时已晚,朝廷已深受陈兰彬等人的影响,认为留美幼童问题严重,容闳难辞其咎。而且,陈兰彬等人继续连上奏章,罗织罪名,一再要求朝廷将留美学生完全撤回。得知清政府态度后,容闳又气又急,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拜访、联络美国社会名流和政要,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劝说清政府改变态度,挽回事态。但这时朝廷已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1881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奕訢上《奏请撤回留美肄业学生折》,援引陈兰彬的话指责留美幼童“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不辨是非,“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提出将留学生全部撤回。从1881年8月起,留美幼童分三批撤回,将近十年的留美学习,终于功亏一篑。
与大清王朝撤回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1854年,闭关锁国的日本被美国军舰敲开了大门,一些藩国的首领认识到“开国进取”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道,于是不顾幕府禁令,偷偷派遣少数学生到欧美学习。自明治维新以后,向国外大量派遣留学生成为日本国策。1869年派了50个人,1870年派了150人,到了1873年,就有上千人在欧美留学。派出的留学生中还有5名女生,明治天皇亲自接见了9岁的津田梅子,慰勉她到国外好好学习;有一位还是詹天佑在美国的同班同学。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在日本的军事、教育、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现代化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中、日两国留学事业的不同命运,也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不同命运。
留美幼童提前撤回、容闳教育兴国计划中途夭折,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严重挫折,不过,其意义不容低估。与日本明治时期留学生对本国的作用相比,留美幼童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固然要晚得多、小得多,但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出洋留学”所面临的反对、困难和障碍要比日本强得多、大得多,所以其“突破性”意义或许更大。从晚清直到民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艰难行进着,而人数不多的留美幼童在这困难重重的转型中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其中7人在中法、中日海战中牺牲,国务总理1人,外交部长2人,海军元帅2人及海军军官多人,铁路专家和管理者14人(5人是铁路局长),矿冶专家9人,军医4人,电信专家和管理人员多人(3人担任电信局长),航运造船多人,而教师、律师、医生、新闻媒体人员、商人、金融界人士等则更多。其中,包括曾任江南造船厂厂长的邝国光,创办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的唐国安和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
容闳的以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兴国计划虽然失败,但毕竟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艰难一步,是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先声。而且,更是后来越来越强劲的“教育救国”思潮的先导,今日提出的“科教兴国”,亦可溯源至此。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首批派遣留学生毕竟在当时壁垒森严的“夷夏之大防”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直接沐浴“欧风美雨”,开创了“西学东渐”的新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纪元。
资料来源: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六辑《容闳的独特意义》,第327-334页。
二、思考讨论题
1、容闳开辟留学之路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以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运动为例,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的原因的看法。
三、案例点评
本案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伟大的爱国者容闳努力开辟赴美学之路,但却最终功亏一篑的艰难历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此项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伟大意义。容闳在洋务派的支持下促成了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从该计划的酝酿、筹备、创办、发展、失败的整个过程,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容闳是一个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相始终的先进的中国人。他同情太平天国的反抗斗争,十分关心太平天国的发展方向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往南京考察;他全力支持洋务运动为洋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江南制造总局采买母机、倡议建立江南制造局附设兵工学校等;他与康有为、梁启超有良好的合作,不遗余力地推进戊戌维新运动;他以极大的热情为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奔走效劳,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丰功伟绩倾注了其满腔热血。与此同时,容闳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工厂,努力筹建中国第一家银行和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还曾出任第一个中国国会的会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授予西方大学名誉博士的中国人。与此相应,容闳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倡导和实施幼童留学运动,开创我国公派留学运动之先河,被尊称为“近代留学生之父”。
案例详细地描述了容闳开创留学道路之艰难,主要来自清廷内部腐朽的官僚体系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封闭滞后。通过容闳的上下活动,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联名上奏后,1870年冬终于获得清廷批准。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案例谈到幼童到美国后迅速适应当地生活的种种状况,然而赴美主事的陈兰彬、区谔良、吴子登等人向清廷汇报恶意中伤,虽然容闳四处奔走请求美方支援,但由于顽固派的攻击以及洋务派本身的动摇最终使留学运动失败。案例以中日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赴美留学运动的伟大意义,指出这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开始,成就是巨大的、划时代的!
表面上看,赴美留学运动中途败北、留美幼童的撤回似乎是陈、区、吴之流同容阂、留学生矛盾积累发展的结果,但按照学术界研究,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例如,美国1878年不允许幼童上军校的外交政策的出台;李鸿章本人出现动摇,并最终没有顶住压力;容闳在晚清社会扮演了一个“边缘人”的角色等等,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培养留学生问题上洋务派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使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与此相反,容闳规划的留学教育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教育,他突破了“中体西用”的狭小圈子,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要对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根本的资本主义改造,因此就偏离了洋务派指导思想并与之产生矛盾。而从根子上说,洋务派所依赖的晚清帝国顽固封闭,绝不允许丝毫有悖于封建道统的变革出现。这个日暮途穷的朝代最反动之处就在于:它宁愿选择死亡,也要断然拒绝来自另一种文明的急救!
可以说,赴美留学运动既成于洋务派之手,其半途而废也毁于洋务派之手。洋务运动确实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不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由传统向近代转化,是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的,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之所以举步维艰正是由于封建统治的顽固腐朽使然,大清帝国最终在中西文化不断的碰撞中轰然倒塌。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分析,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洋务派兴办的派遣留学生的洋务事业,明确容闳开辟赴美留学的兴衰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洋务派本身具有的封建性。向学生揭示:洋务派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2、本案例的教学用途
本案例主要用于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3、本案例的教学结构
本案例属于“材料-分析型”案例,其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官方、民间两大阻力叙述容闳开创赴美留学事业之艰难。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从清廷正监督、洋务派对留美幼童在美期间种种变化的批判和容闳在美的多方奔走、力图挽回两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文化冲撞中赴美留学运动的中途败北。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以中日两国对待外派留学生的不同态度对比,解析容闳开拓赴美留学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意义。
4、本案例的分析思路
(1)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第一部分,即容闳开创赴美留学运动之艰难。提问:容闳为什么要竭尽全力推动赴美留学运动?容闳开辟留学之路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即赴美留学运动中途败北。提问: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
(3)带领学生阅读第三部分,即赴美留学运动的重要意义。提问:赴美留学运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何作用?
(4)依据《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整个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并以此解析中国近代化道路举步维艰的原因。 5、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时,要注意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为个案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其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即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遂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等等。因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五、课堂小结
“窥斑可知全豹”,通过《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案例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这充分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进行近代化建设;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六、推荐阅读
1、李喜所.“气场”失调:晚清留学生被边缘化的人文解读———以容闳、严复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11(2).
2、闵海霖. 容闳与曾国藩的合作动因论析[J].历史教学问题 ,2010(5).
3、潘向明. 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J].清史研究,2007(2).
4、茆诗珍,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J].安徽史学,2005(1).
5、李细珠.“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J].学术论坛,2000(3).
6、陈经兴.容闳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陈汉才.容闳评传[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板书设计】
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一、开辟之难
二、中途败北
三、意义深远
四、失败原因
第三部分 教学小结
【教学效果】
本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讲授能够认真地贯彻相关教学原则,并结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增强课堂感染力,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教学反思】
1、授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系统性、真实性、典型性等原则。
2、授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内容及设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学术探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3、评估总结阶段,教师要做总结发言。发言不宜过长,要照顾到能力较强、发言踊跃的学生,也要鼓励因腼腆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生各派观点给予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并布置学生完成案例报告,以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改进措施】
1、案例讲授时,开头要激发学生兴趣,结束要使其回味无穷,同时,开头结束都要短小精干,不拖泥带水。
2、课堂思考讨论题目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其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其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利于学生巩固所学。
3、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够铭刻在心。
4、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探求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认真选择合适的案例,精心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同时注意使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一教学方法就会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和教学内容不同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设计及效果,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变通,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刍议[J].科技资讯,2010(18).
[2]刘德军,胡云.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3]谢贵平.试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1) .
[4]卢诚.论CAI案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J]. 南方论刊,2009(2).
[5]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组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在分析和研究所展示案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关注实践,既注重历史又联系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发挥的空间。通过案例教学可使该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性推出共性,由特殊归纳共性,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历史、懂历史、用历史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能力。为此,本文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则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教学简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方法等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教学简况
【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教学章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经过、失败及意义,分析此项运动中途败北的原因,并以此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材料抓住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辅以学生讨论法、教师讲授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组织】
采用合班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课外阅读为辅。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一边授课,一边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与教材,随机挑选学生回答。
【教学步骤】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下载教学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及思考讨论题,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2、要求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归纳史学界评价“容闳与赴美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等的不同观点。
(二)课堂讲授及师生互动
在学生课前阅读教学案例、了解史学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案例,并通过课堂设问、学术观点讨论等与学生沟通、互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课堂总结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以及矛盾性,是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的,并最终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时间分配】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共1学时即45分钟,案例教学《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为15分钟。讲授时介绍主要历史事件的脉络,但不过多铺陈事件的细节,重点放在深刻剖析容闳开辟赴美留学的历史意义与运动的失败原因上,并由此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导入案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美梦。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正面临着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大力举办洋务事业,主要是兴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虽然历时30余年,却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尤其是1894-1895年的甲午之战,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至此,标志着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请同学们进行思考,洋务派开创的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举步维艰?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对《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这个案例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案例: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一、案例文本
在美国留学毕业前夕,容闳就认定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回国之后,他一直为此想方设法,却屡屡碰壁,一筹莫展。得到曾国藩重用后,他感到此事可成,但要等待时机,因为自己与曾毕竟不熟,而且当时国人对新式教育、尤其是出洋留学完全没有概念,若操之过急,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他在美国订制的机器于1865年8月顺利运到上海,完好无缺。容闳也于9月回到上海。这批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里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机,是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要标志。对容的工作,曾国藩大加赞扬,不久即保奏容闳为五品实官,被封为江苏省候补同知,在江苏省衙署任通事译员。期间,容闳结识了另一位重要的洋务官员丁日昌,丁当时为苏淞太道。两年后,丁日昌升为江苏巡抚,这时他对容闳的思想、见识非常了解、佩服。由于他与在中央掌大权的满族大臣文祥相熟,所以鼓励容闳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写个条陈,由他转给文祥。听到这个消息,容闳兴奋犹如电击,跳了起来。他立即提了四点建议:第一,组织轮船股份公司,不准外国人入股;第二,政府派优异青年到外国留学;第三,政府开采矿产以尽地利;第四,严厉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防外国干涉中国主权。这四条建议中,容闳最看重的其实是第二条,即派青年学生到外国留学。但他知道实行这一条困难最大,一年前“同文馆”要学数理化而引起的激烈争论、反对余波未息,派学生出洋更加难以想象,所以将其列为“第二”;并且,此条对留学的目的、人数、方法、管理、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详加论述,切实可行。然而,条陈交上后并无下文,容闳深感失望。 失望但不灰心,容闳只要见到丁日昌,仍叮嘱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恳请他向曾国藩提及此事,甚至请他直接向皇上奏请。丁日昌毕竟更了解官场成规,劝容闳不要操之过急,耐心等待。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丁日昌受命处理此事,急调容闳到天津担任翻译。容闳认为这是与曾密切接触的良机,可乘机向他提出自己的主张,于是急忙赴津。“天津教案”处理基本结束时,容闳再次向丁日昌详述了自己的计划,要他向曾国藩进言。第二天,丁日昌就向曾国藩大力推荐容闳的留学计划,终于获得曾的首肯,表示愿向朝廷奏请。容闳得此喜讯时已是深夜,已经上床,睡意蒙胧,他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予闻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偃卧床笫间。”历尽艰辛,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理想终于快要实现,他的确不能不如此兴奋;而且他坚信,如果他的教育计划能够实行,“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曾国藩知道此事重大,自己一人的威望仍嫌不足,于是立即联合李鸿章等人联名上奏,1870年冬得到清廷批准;1871年8月、1872年2月,曾、李又联名上奏,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性,催促朝廷尽快施行,另一方面明确了幼童留学的规章和具体方法,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
但是,克服了“官方”的障碍后,留学又面临着“民间”的阻力。按照规划,朝廷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但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然无人愿去!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入仕才是“正途”,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收到没有地位身份的穷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会被所有人耻笑,因此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为宣传留学,容闳深入江苏乡间,又回到家乡,招收部分家乡子弟。他还不得不到香港,在英国人开的学校中招收留学生。
经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才凑足了首批30名官派赴美留学生。他们于1872年8月中旬从上海起航赴美,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到美国后,这些幼童在美国学校上学、住在美国人的家中,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开始变化。容闳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篮球、棒球、足球,支持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等,他们迅速融入了美国社会。
对学生们的变化,容闳认为很正常,但先后到美主管其事的陈兰彬、区谔良、吴子登等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双方矛盾日深。容闳以为双方的不同通过彼此沟通、交流就可解决,完全没有想到中国官场政治文化中有首先偷偷向上级打对方“小报告”的传统。陈、区、吴等不断向朝廷、李鸿章等暗中“汇报”容闳的“劣迹”。他们攻击容闳对学生失职纵容,“任其放荡淫佚”,“并授学生以种种不应得之权利”,这些学生“好学美国人为运动游戏之事,读书少而游戏时多”……总之,留学外洋是“利少弊多,难得资力”。支持留学事业的曾国藩已于几年前去世,国内顽固派官员本来就坚决反对派留学生,此时更是借机全盘否定留学事业。一时间,朝野对留学事业的攻击、指责甚嚣尘上,沸沸扬扬。
一直蒙在鼓里的容闳此时才知道陈、吴等人对他和留学生的诬告,愤怒异常,立即给李鸿章写信说明真相。但为时已晚,朝廷已深受陈兰彬等人的影响,认为留美幼童问题严重,容闳难辞其咎。而且,陈兰彬等人继续连上奏章,罗织罪名,一再要求朝廷将留美学生完全撤回。得知清政府态度后,容闳又气又急,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拜访、联络美国社会名流和政要,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劝说清政府改变态度,挽回事态。但这时朝廷已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1881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奕訢上《奏请撤回留美肄业学生折》,援引陈兰彬的话指责留美幼童“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不辨是非,“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提出将留学生全部撤回。从1881年8月起,留美幼童分三批撤回,将近十年的留美学习,终于功亏一篑。
与大清王朝撤回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1854年,闭关锁国的日本被美国军舰敲开了大门,一些藩国的首领认识到“开国进取”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道,于是不顾幕府禁令,偷偷派遣少数学生到欧美学习。自明治维新以后,向国外大量派遣留学生成为日本国策。1869年派了50个人,1870年派了150人,到了1873年,就有上千人在欧美留学。派出的留学生中还有5名女生,明治天皇亲自接见了9岁的津田梅子,慰勉她到国外好好学习;有一位还是詹天佑在美国的同班同学。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在日本的军事、教育、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现代化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中、日两国留学事业的不同命运,也从一个侧面预示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不同命运。
留美幼童提前撤回、容闳教育兴国计划中途夭折,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严重挫折,不过,其意义不容低估。与日本明治时期留学生对本国的作用相比,留美幼童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固然要晚得多、小得多,但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出洋留学”所面临的反对、困难和障碍要比日本强得多、大得多,所以其“突破性”意义或许更大。从晚清直到民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艰难行进着,而人数不多的留美幼童在这困难重重的转型中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其中7人在中法、中日海战中牺牲,国务总理1人,外交部长2人,海军元帅2人及海军军官多人,铁路专家和管理者14人(5人是铁路局长),矿冶专家9人,军医4人,电信专家和管理人员多人(3人担任电信局长),航运造船多人,而教师、律师、医生、新闻媒体人员、商人、金融界人士等则更多。其中,包括曾任江南造船厂厂长的邝国光,创办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的唐国安和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
容闳的以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兴国计划虽然失败,但毕竟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艰难一步,是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先声。而且,更是后来越来越强劲的“教育救国”思潮的先导,今日提出的“科教兴国”,亦可溯源至此。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首批派遣留学生毕竟在当时壁垒森严的“夷夏之大防”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直接沐浴“欧风美雨”,开创了“西学东渐”的新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纪元。
资料来源: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六辑《容闳的独特意义》,第327-334页。
二、思考讨论题
1、容闳开辟留学之路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以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运动为例,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的原因的看法。
三、案例点评
本案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伟大的爱国者容闳努力开辟赴美学之路,但却最终功亏一篑的艰难历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此项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伟大意义。容闳在洋务派的支持下促成了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从该计划的酝酿、筹备、创办、发展、失败的整个过程,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容闳是一个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相始终的先进的中国人。他同情太平天国的反抗斗争,十分关心太平天国的发展方向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往南京考察;他全力支持洋务运动为洋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江南制造总局采买母机、倡议建立江南制造局附设兵工学校等;他与康有为、梁启超有良好的合作,不遗余力地推进戊戌维新运动;他以极大的热情为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奔走效劳,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丰功伟绩倾注了其满腔热血。与此同时,容闳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工厂,努力筹建中国第一家银行和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还曾出任第一个中国国会的会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授予西方大学名誉博士的中国人。与此相应,容闳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倡导和实施幼童留学运动,开创我国公派留学运动之先河,被尊称为“近代留学生之父”。
案例详细地描述了容闳开创留学道路之艰难,主要来自清廷内部腐朽的官僚体系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封闭滞后。通过容闳的上下活动,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联名上奏后,1870年冬终于获得清廷批准。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案例谈到幼童到美国后迅速适应当地生活的种种状况,然而赴美主事的陈兰彬、区谔良、吴子登等人向清廷汇报恶意中伤,虽然容闳四处奔走请求美方支援,但由于顽固派的攻击以及洋务派本身的动摇最终使留学运动失败。案例以中日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赴美留学运动的伟大意义,指出这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开始,成就是巨大的、划时代的!
表面上看,赴美留学运动中途败北、留美幼童的撤回似乎是陈、区、吴之流同容阂、留学生矛盾积累发展的结果,但按照学术界研究,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例如,美国1878年不允许幼童上军校的外交政策的出台;李鸿章本人出现动摇,并最终没有顶住压力;容闳在晚清社会扮演了一个“边缘人”的角色等等,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培养留学生问题上洋务派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使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与此相反,容闳规划的留学教育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教育,他突破了“中体西用”的狭小圈子,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要对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根本的资本主义改造,因此就偏离了洋务派指导思想并与之产生矛盾。而从根子上说,洋务派所依赖的晚清帝国顽固封闭,绝不允许丝毫有悖于封建道统的变革出现。这个日暮途穷的朝代最反动之处就在于:它宁愿选择死亡,也要断然拒绝来自另一种文明的急救!
可以说,赴美留学运动既成于洋务派之手,其半途而废也毁于洋务派之手。洋务运动确实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不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由传统向近代转化,是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近代化之路的,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之所以举步维艰正是由于封建统治的顽固腐朽使然,大清帝国最终在中西文化不断的碰撞中轰然倒塌。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容闳艰难开辟赴美留学之路的分析,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洋务派兴办的派遣留学生的洋务事业,明确容闳开辟赴美留学的兴衰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即洋务派本身具有的封建性。向学生揭示:洋务派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2、本案例的教学用途
本案例主要用于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3、本案例的教学结构
本案例属于“材料-分析型”案例,其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官方、民间两大阻力叙述容闳开创赴美留学事业之艰难。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从清廷正监督、洋务派对留美幼童在美期间种种变化的批判和容闳在美的多方奔走、力图挽回两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文化冲撞中赴美留学运动的中途败北。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以中日两国对待外派留学生的不同态度对比,解析容闳开拓赴美留学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意义。
4、本案例的分析思路
(1)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第一部分,即容闳开创赴美留学运动之艰难。提问:容闳为什么要竭尽全力推动赴美留学运动?容闳开辟留学之路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即赴美留学运动中途败北。提问:赴美留学运动为什么会中途败北?
(3)带领学生阅读第三部分,即赴美留学运动的重要意义。提问:赴美留学运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何作用?
(4)依据《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整个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并以此解析中国近代化道路举步维艰的原因。 5、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时,要注意以《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为个案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其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本身具有的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即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遂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等等。因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五、课堂小结
“窥斑可知全豹”,通过《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的案例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这充分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进行近代化建设;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六、推荐阅读
1、李喜所.“气场”失调:晚清留学生被边缘化的人文解读———以容闳、严复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11(2).
2、闵海霖. 容闳与曾国藩的合作动因论析[J].历史教学问题 ,2010(5).
3、潘向明. 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J].清史研究,2007(2).
4、茆诗珍,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J].安徽史学,2005(1).
5、李细珠.“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J].学术论坛,2000(3).
6、陈经兴.容闳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陈汉才.容闳评传[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板书设计】
容闳艰难开辟留学之路
一、开辟之难
二、中途败北
三、意义深远
四、失败原因
第三部分 教学小结
【教学效果】
本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讲授能够认真地贯彻相关教学原则,并结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增强课堂感染力,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教学反思】
1、授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系统性、真实性、典型性等原则。
2、授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内容及设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学术探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3、评估总结阶段,教师要做总结发言。发言不宜过长,要照顾到能力较强、发言踊跃的学生,也要鼓励因腼腆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生各派观点给予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并布置学生完成案例报告,以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改进措施】
1、案例讲授时,开头要激发学生兴趣,结束要使其回味无穷,同时,开头结束都要短小精干,不拖泥带水。
2、课堂思考讨论题目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其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其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利于学生巩固所学。
3、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够铭刻在心。
4、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探求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认真选择合适的案例,精心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同时注意使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一教学方法就会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和教学内容不同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设计及效果,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变通,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屈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刍议[J].科技资讯,2010(18).
[2]刘德军,胡云.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3]谢贵平.试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1) .
[4]卢诚.论CAI案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J]. 南方论刊,2009(2).
[5]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