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准确定义;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率先变危为机的典范企业;
我们一直在寻找民营企业的自我救赎的新方式;
……
在“后奥运”与“后危机”双重概念交错的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用自己的顽强和坚韧,证明了中国已经有能力孕育一批具有朝气的企业力量,并且迅速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创业板、内需市场、低端蓝海……所有这些内外因素,已经敦促中国民企重新起航,开始自己的国际化成神之路!
后危机时代的新成长
度过黑夜的金融危机已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在经历危机洗礼之后,成长型企业如何才能在萧条中重生?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 刘 戈
嘉 宾:仁创科技董事长 秦升益 华旗资讯董事长 冯 军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 王健翔
度过黑夜的金融危机已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在经历危机洗礼之后,成长型企业如何才能在萧条中重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危机,绝非“一场虚惊”!
主持人:大家对待金融危机的感觉,去年的此时和现在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心情——很多人都有一种虚惊一场的感觉。现在政府、民间都是比较乐观的情绪,这真的是“一场虚惊”吗?中国已经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复苏了吗?如果把金融危机当成一次体检,我们的企业,在这次检查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冯 军:人要说没毛病,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死人。只要活着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也是一样。金融危机就像流感一样,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抵抗力,才是生存的关键。这就像重大的交通事故一般都是在大意的时候发生是一个道理。
另外从相对值角度讲,大家知道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小得多。以我们自身为例,去年主要几个竞争对手,索尼亏损10亿美金,松下亏损43亿美金,而我们的爱国者,2009年亏1000万,2006年做研发亏3000万,2007年亏3000千万,我们在数码相机领域投入了7000万,血本无归,但2008年却实现了第一次打平,2009年终于开始盈利。这就是风水轮流转。
可以说,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更能够居安思危——因为我们不在风口浪尖上,所以能够实现洁身自好,甚至借机超越历史。
主持人:中国的企业向来很聪明,善于把握住各种机会,从爱国者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成长型企业的希望。那么从宏观层面,这一年来的情况究竟如何?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重复生产的问题始终存在,如果整体环境不发生改变,单一企业的力量是很微弱的,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
王健翔:从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次危机的整个历程以及今后几年的影响,绝非是“虚惊”。它留下的不仅仅是“阴影”,更是将挑战与机遇混杂到了一起,这是最能考验现今我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判断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或者后奥运时代,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中小企业是有一定的市场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中小企业是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危机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从金融危机当中得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了潜能。
但这种潜能的激发是被动的,是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之上的。必须看到中小企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以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比较简单化、初级化、家庭化,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资金供给上渠道匮乏,市场开拓能力欠缺等等。金融危机开始之后的几个月中,来势汹涌的企业倒闭潮就是证明。金融危机比较严重时,沿海地区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将近有1/3的中小企业亏损,有的停产、限产甚至倒闭。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没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另外是一些简单的加工或者传统的工艺。
另一方面,确实也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简单重复建设严重、质量不高这些问题。聪明的中小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这都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会用到的宝贵经验。
创业板,绝非纳斯达克!
主持人:这几天被热议的创业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将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毋庸置疑,现在在创业板上市的这些企业,都是中国优秀的中小型企业代表。对于资金需求非常迫切的企业而言,创业板意味着什么?业内之前也有传言,爱国者有试水创业板的打算,但是这次上市的28家企业中,却没有爱国者的影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创业板?
冯 军:创业板是件好事。好孩子都是鼓励大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对创业板多一些鼓励。现在争论比较大,争论是好事,但最后还是要多一些鼓励。我们有两个子公司正在准备创业板,但我们比较保守,通常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还处在观望阶段。
作为创业板,我认为现在的主要方向是鼓励轻资产。对于中国的创新来说这是巨大的鼓励,因为创新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专利技术,一方面是品牌发展。这两个领域中国人的潜力非常大,所以我认为创业板如果顺利发展,超过纳斯达克都有可能。但千万别像香港的创业板,一上来大家暴炒,炒过头了,最后出现问题,让大家伤心了。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要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把管理搞上去,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搞上去,加上有这么好的环境,我相信一定会实现1+1=11的。
主持人: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转中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时,现在最好的解决途径似乎已经由政府贷款转向创业板了。这可能是跟纳斯达克最大的不同,纳斯达克旨在造就卓越的世界级企业,而我们的视线,现在还放在解决融资瓶颈的问题上。
秦升益:我的企业下一步也有去创业板尝试一下的打算。但我从创业那天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感觉资金紧缺。所以我可以很冷静地观察:创业板只是企业的融资方法之一。你确实需要资金,但要资金干什么用是最重要的。我创业17年,一直打造创新一体化,我要把基础打好,不光有技术创新还要有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我们现在靠自有资金完全可以正常发展,所以不需要把钱拿过来闲置浪费。
现在基础打好了,下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时候靠自有资金就不够了,所以我准备适当的时候拿出适当的技术产品上市,融资以图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因为每个企业发展阶段资金需求是不同的。
主持人:两家企业创新能力都很强,但在我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上都保持一种谨慎态度。在中国,银行永远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虽然中小企业司等其他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多的呼吁,制定了很多政策,但相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言,似乎仍然是杯水车薪。
王健翔: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融资难。但这不仅在中国,全世界的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大量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通过上市等解决,大部分还是通过银行贷款,通过企业资金联保付贷等解决。所以我们的政府也在尝试,首先银行方面做金融体制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服务也要创新。所有大的国有银行、融资银行都要设立中小企业专门信贷部。另外银行有自己的市场化运作标准,为中小企业服务更多是承担社会责任。
变危为机的“命门”
主持人: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有4万亿贷款,当时有强烈的声音说这些钱全投到国有企业里了,而且这个迹象非常明显: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越来越强势,从垄断行业进入到非垄断的,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特别多。中国的外部环境在变化,而内部的环境也在变化,中小企业也许将要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发展状况。
冯 军:从大环境来看,国家为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在资金支持上会有所偏倚,这不足为奇。说句实在话,国家就4万亿,却有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肯定是国有企业先得到。
所以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通过自身努力。作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反而比国有企业有优势。国有企业走国际化往往会失败,并非国有企业本身有问题,而是面对国外的复杂环境,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民营企业更要关注我们究竟可以改变什么,现在的环境就已经给中国民营企业造就了一个机会,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试水海外,而没有必要总盯着国家的口袋。
主持人:中小企业要发展,自力更生肯定是最普遍的路线。但是必须承认,现在的环境激变,让一些没有准备好的企业陷入了困境。这些企业并非没有未来,而是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他们走上未来之路,变危为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秦升益:金融危机对我们仁创来说是发展的大机会,国家4万亿投下去拉动内需,大量搞基础设施建设,让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是有“个性”的,但是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方式,却是具有“共性”的。
危机是有“危”就有“机”,二者是并存的。化解危机,我认为关键是创新,只要有创新能力,有能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快速的研制出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需求存在,只要有需求存在市场就存在,市场存在就有企业。管理
(本文根据“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纪 亮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率先变危为机的典范企业;
我们一直在寻找民营企业的自我救赎的新方式;
……
在“后奥运”与“后危机”双重概念交错的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用自己的顽强和坚韧,证明了中国已经有能力孕育一批具有朝气的企业力量,并且迅速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创业板、内需市场、低端蓝海……所有这些内外因素,已经敦促中国民企重新起航,开始自己的国际化成神之路!
后危机时代的新成长
度过黑夜的金融危机已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在经历危机洗礼之后,成长型企业如何才能在萧条中重生?
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 刘 戈
嘉 宾:仁创科技董事长 秦升益 华旗资讯董事长 冯 军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 王健翔
度过黑夜的金融危机已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在经历危机洗礼之后,成长型企业如何才能在萧条中重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危机,绝非“一场虚惊”!
主持人:大家对待金融危机的感觉,去年的此时和现在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心情——很多人都有一种虚惊一场的感觉。现在政府、民间都是比较乐观的情绪,这真的是“一场虚惊”吗?中国已经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复苏了吗?如果把金融危机当成一次体检,我们的企业,在这次检查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冯 军:人要说没毛病,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死人。只要活着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也是一样。金融危机就像流感一样,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抵抗力,才是生存的关键。这就像重大的交通事故一般都是在大意的时候发生是一个道理。
另外从相对值角度讲,大家知道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小得多。以我们自身为例,去年主要几个竞争对手,索尼亏损10亿美金,松下亏损43亿美金,而我们的爱国者,2009年亏1000万,2006年做研发亏3000万,2007年亏3000千万,我们在数码相机领域投入了7000万,血本无归,但2008年却实现了第一次打平,2009年终于开始盈利。这就是风水轮流转。
可以说,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更能够居安思危——因为我们不在风口浪尖上,所以能够实现洁身自好,甚至借机超越历史。
主持人:中国的企业向来很聪明,善于把握住各种机会,从爱国者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成长型企业的希望。那么从宏观层面,这一年来的情况究竟如何?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重复生产的问题始终存在,如果整体环境不发生改变,单一企业的力量是很微弱的,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
王健翔:从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次危机的整个历程以及今后几年的影响,绝非是“虚惊”。它留下的不仅仅是“阴影”,更是将挑战与机遇混杂到了一起,这是最能考验现今我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判断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或者后奥运时代,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中小企业是有一定的市场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中小企业是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压力,很多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危机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从金融危机当中得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了潜能。
但这种潜能的激发是被动的,是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之上的。必须看到中小企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以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比较简单化、初级化、家庭化,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资金供给上渠道匮乏,市场开拓能力欠缺等等。金融危机开始之后的几个月中,来势汹涌的企业倒闭潮就是证明。金融危机比较严重时,沿海地区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将近有1/3的中小企业亏损,有的停产、限产甚至倒闭。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没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另外是一些简单的加工或者传统的工艺。
另一方面,确实也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简单重复建设严重、质量不高这些问题。聪明的中小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这都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会用到的宝贵经验。
创业板,绝非纳斯达克!
主持人:这几天被热议的创业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将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毋庸置疑,现在在创业板上市的这些企业,都是中国优秀的中小型企业代表。对于资金需求非常迫切的企业而言,创业板意味着什么?业内之前也有传言,爱国者有试水创业板的打算,但是这次上市的28家企业中,却没有爱国者的影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创业板?
冯 军:创业板是件好事。好孩子都是鼓励大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对创业板多一些鼓励。现在争论比较大,争论是好事,但最后还是要多一些鼓励。我们有两个子公司正在准备创业板,但我们比较保守,通常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还处在观望阶段。
作为创业板,我认为现在的主要方向是鼓励轻资产。对于中国的创新来说这是巨大的鼓励,因为创新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专利技术,一方面是品牌发展。这两个领域中国人的潜力非常大,所以我认为创业板如果顺利发展,超过纳斯达克都有可能。但千万别像香港的创业板,一上来大家暴炒,炒过头了,最后出现问题,让大家伤心了。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要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把管理搞上去,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搞上去,加上有这么好的环境,我相信一定会实现1+1=11的。
主持人:中小企业在企业运转中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时,现在最好的解决途径似乎已经由政府贷款转向创业板了。这可能是跟纳斯达克最大的不同,纳斯达克旨在造就卓越的世界级企业,而我们的视线,现在还放在解决融资瓶颈的问题上。
秦升益:我的企业下一步也有去创业板尝试一下的打算。但我从创业那天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感觉资金紧缺。所以我可以很冷静地观察:创业板只是企业的融资方法之一。你确实需要资金,但要资金干什么用是最重要的。我创业17年,一直打造创新一体化,我要把基础打好,不光有技术创新还要有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我们现在靠自有资金完全可以正常发展,所以不需要把钱拿过来闲置浪费。
现在基础打好了,下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时候靠自有资金就不够了,所以我准备适当的时候拿出适当的技术产品上市,融资以图发展。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因为每个企业发展阶段资金需求是不同的。
主持人:两家企业创新能力都很强,但在我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上都保持一种谨慎态度。在中国,银行永远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虽然中小企业司等其他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多的呼吁,制定了很多政策,但相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言,似乎仍然是杯水车薪。
王健翔: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融资难。但这不仅在中国,全世界的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大量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通过上市等解决,大部分还是通过银行贷款,通过企业资金联保付贷等解决。所以我们的政府也在尝试,首先银行方面做金融体制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服务也要创新。所有大的国有银行、融资银行都要设立中小企业专门信贷部。另外银行有自己的市场化运作标准,为中小企业服务更多是承担社会责任。
变危为机的“命门”
主持人: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有4万亿贷款,当时有强烈的声音说这些钱全投到国有企业里了,而且这个迹象非常明显: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越来越强势,从垄断行业进入到非垄断的,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特别多。中国的外部环境在变化,而内部的环境也在变化,中小企业也许将要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发展状况。
冯 军:从大环境来看,国家为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在资金支持上会有所偏倚,这不足为奇。说句实在话,国家就4万亿,却有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肯定是国有企业先得到。
所以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通过自身努力。作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反而比国有企业有优势。国有企业走国际化往往会失败,并非国有企业本身有问题,而是面对国外的复杂环境,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民营企业更要关注我们究竟可以改变什么,现在的环境就已经给中国民营企业造就了一个机会,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试水海外,而没有必要总盯着国家的口袋。
主持人:中小企业要发展,自力更生肯定是最普遍的路线。但是必须承认,现在的环境激变,让一些没有准备好的企业陷入了困境。这些企业并非没有未来,而是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他们走上未来之路,变危为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秦升益:金融危机对我们仁创来说是发展的大机会,国家4万亿投下去拉动内需,大量搞基础设施建设,让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是有“个性”的,但是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方式,却是具有“共性”的。
危机是有“危”就有“机”,二者是并存的。化解危机,我认为关键是创新,只要有创新能力,有能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快速的研制出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需求存在,只要有需求存在市场就存在,市场存在就有企业。管理
(本文根据“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纪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