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语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抒其情,语文教师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点,充分开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课堂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氛围,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
一、读透标点,体会情感
中国汉字意蕴丰富,标点也往往意味深长,隐含丰富的潜台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如《梅花魂》一文中,临别时外祖父赠我墨梅图时说的那段话中有三个感叹号,简单的三个叹号,却将外祖父的浓浓思乡意、切切爱国情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神来之笔,按三个步骤层层推进:先从语气入手,体会感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进行文本补白,再现祖父神情;最后换叹号为句号,进行比较思考,体会作者运用标点之精妙。读透标点的过程,既是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又是培养语感,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解词语,领悟情感
理解词语必须考虑语境,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学生充分开辟“感触”词语的通道,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挖掘词中情呢?一为联系上下文释词悟情。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品味,理解“举止特别”的意思,领会词中蕴含的情感。我以“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位青年的举止特别”的问题,引领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抓住“呆呆地”“静静地”“老是”这三个词,领悟到聋哑青年“举止特别”就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地观鱼,作者在“举止特别”一词中融入对青年深情地赞赏及无比的喜爱之情。二为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悟情。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我以“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学生从书中的挑山工,谈到身边的修车老人、自己的伯父,真正理解了“饱经风霜”的含义。
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
三、研读句子,表达情感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内容讲的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台湾光复不久,台湾师生学习国语的事。由于学生对当时的背景很不了解,对于当时人们渴望学习祖国文字的迫切心情无法真正理解,于是,我通过补充抗战胜利前后,台湾人民被逼学日文与急切学国语的故事,再观察课文插图,揣摩画中师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得小脸通红,热情高涨,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坐在台湾小学课堂上的孩子,此时,学生已走进了文本,融入了作者描绘的情感世界,与文中主人公共呼吸同感受了。
四、巧用插图,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插图往往是对文本的补充和说明,这些插图以鲜明的形象再现了课文重要情节的情境,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插图,体会插图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句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效地催生了符合文本的情感渲染点。
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五位战士的壮士行为,我指导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图文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有了新的升华。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我们要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真正达到情与思的交汇,文与意的融合。
(责编夏天)
一、读透标点,体会情感
中国汉字意蕴丰富,标点也往往意味深长,隐含丰富的潜台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如《梅花魂》一文中,临别时外祖父赠我墨梅图时说的那段话中有三个感叹号,简单的三个叹号,却将外祖父的浓浓思乡意、切切爱国情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神来之笔,按三个步骤层层推进:先从语气入手,体会感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进行文本补白,再现祖父神情;最后换叹号为句号,进行比较思考,体会作者运用标点之精妙。读透标点的过程,既是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又是培养语感,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解词语,领悟情感
理解词语必须考虑语境,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学生充分开辟“感触”词语的通道,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挖掘词中情呢?一为联系上下文释词悟情。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品味,理解“举止特别”的意思,领会词中蕴含的情感。我以“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位青年的举止特别”的问题,引领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抓住“呆呆地”“静静地”“老是”这三个词,领悟到聋哑青年“举止特别”就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地观鱼,作者在“举止特别”一词中融入对青年深情地赞赏及无比的喜爱之情。二为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悟情。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我以“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学生从书中的挑山工,谈到身边的修车老人、自己的伯父,真正理解了“饱经风霜”的含义。
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
三、研读句子,表达情感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内容讲的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台湾光复不久,台湾师生学习国语的事。由于学生对当时的背景很不了解,对于当时人们渴望学习祖国文字的迫切心情无法真正理解,于是,我通过补充抗战胜利前后,台湾人民被逼学日文与急切学国语的故事,再观察课文插图,揣摩画中师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得小脸通红,热情高涨,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坐在台湾小学课堂上的孩子,此时,学生已走进了文本,融入了作者描绘的情感世界,与文中主人公共呼吸同感受了。
四、巧用插图,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插图往往是对文本的补充和说明,这些插图以鲜明的形象再现了课文重要情节的情境,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插图,体会插图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句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效地催生了符合文本的情感渲染点。
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五位战士的壮士行为,我指导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图文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有了新的升华。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我们要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真正达到情与思的交汇,文与意的融合。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