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午后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j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个不被意识到的下午,是在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中悄然流走的。
  书店的午后美妙悠长,如果不是周末,大多是很安静的。所有的书铺陈在墙边、桌上,目光从一排书架移向另一排书架,忽然逗留,随手取下。被一句句子击中,那个人,仿佛前世里已经相识,把我无法说出的话说得如此圆满完美。被一大片标题钉住,站在那里,翻了又翻,脚发酸了,轮换着两只脚做重心。
  不知上海这个包容万象的都市里究竟有着多少家书店,隐隐于大市,或昭昭于小巷。很多个一个人的午后,我就消磨于书店的深处,时缓时急地浏览,然后买下一本或几本,慢慢回去。
  我刷新阅读的速度略快于更新花衣裳的速度,而无数霓裳羽衣花开花谢,速度实在太快,太容易令我迷失或者无所适从。书店就这样成了我不变的温暖的徜徉所在。在那些个午后,灵魂骑在纸背上,诗意的飞翔,美妙的沉浸,我从不失意,抱着书香、暇思和灵感而归。
  我以占有一本或者几本书的行为,与一家家书店发生微妙甚至热烈的关系。
  
  杀时间
  
  书店的午后,与好书蓦然相遇,携手而归,从此长相依伴是一种快乐。还有另一种快乐,叫做“杀时间”,光看不买,看个昏天黑地。好像赚了一笔似的,有种偷偷的、恶作剧般的愉快。
  有一回作短途旅游,心急,一路车子又不塞,比约定时间早到了一个多小时,就跑到火车站旁边的外文书店去了。书店里的三个家伙刚刚聚好了餐,余兴未了,大谈清水大闸蟹怎么壮、蟹膏怎么鲜厚,那几个站着读书馋出口水来,赶紧逃之夭夭找吃的去了。
  抬头看中了墙边倚着的一大排《ELLE》,从九六年一直到当季的泳衣大观,走马观花、赏心悦目中“杀”掉了一小时。还有凳子坐,他们全站在里间吹牛,一只圆皮凳就放在墙角落。
  他们的蟹经没完没了,我的时间到了点,取下了最新一期,一本不买,总有点不好意思。其中一个摆摆手,“收银员上厕所去了!”等了一会儿,没有人影,怕是蟹吃多了着了寒。落得一本不买,甩着两手出店去了。
  淮海路上的三联书店,图册更是多多,尤其是港台版的电影杂志,文字和图片一样繁密,只能一目十行。书店里名人自传更是繁多,全归在一摊,在我心目中,它们属于“即时贴”一类。漫画当然是书店里最引人最好看的,我一站半天也不觉得。一次在澳门路上久候24路车不至,拐到了身后的一家“考试书店”,铺天盖地的习题试卷集,桌子上铺着,半空里挂着。就在这密密麻麻的试卷集里,跳出四大本大红色的世界著名连环漫画,驼着大书包的一个小胖子双肘支在矮架子上,在那儿入了迷。我提着大包小包,转来转去不方便,卖书的老头递过来一只小板凳,“太贵了!”他摇摇头,“进了两套,只买掉最薄的两本。”他的眼神里对我有一丝期待,转过头去又对小胖子叫:“轻点翻,卖相没了,就不值钞票啦。”
  明白老头递来小板凳这种礼遇的含义,也好暂且歇个脚吧。一摊开,就跌进去拔不出来了。
  以前零零碎碎在《海外文摘》一类的杂志上看到过的片片断断,已经笑得乐不可支,更别说一两百幅鱼贯而来了。“咯”,小胖子像被捅了胳肢窝,“哈哈哈”,又一串的笑,瞄到他翻的是《父与子》。我手里的一本是威廉·布什的全集,他画的胖子克诺普的笑容最有趣,脸上的线条,呼之欲出的生动。坐在小板凳上,厚厚的一本书搁在膝盖上,也像被捅了胳肢窝,“咯”一下,有时和小胖子对望望,乐不可支的两个人结伴而笑,一点也不孤单,一点也不难为情。四本实在太重,挑了《父与子》与《威廉·布什漫画选》,后者配诗也十分绝妙,与画相映成趣。老头子一把从小胖子手里抽掉《父与子》,“买掉喽!”沉述的小男孩一脚踏了空似的呆与痛,“我只剩一点点啦!不好让你再看,鼻涕水都快流在书上了。”老头揭发道。“不怕啦,”我把书摊还给小胖子,“看完吧,我等你”。
  总归有点不踏实,小胖子一边翻,一边看看我,笑也笑不出来了。“我做题目了!”扬扬随手抓到的一本《初二语文ABC》,在心里默做,再对对标准答案,结果居然一塌糊涂,分段与段意都与答案大相径庭。
  那个下午,坐在小凳子上做初中语文的阅读题目,在一种遥远的复习的心情里,听着一个小男孩“哈哈哈”小鸭子叫一般的笑声(他正在变声期里呢),时间“杀”得特别有意思。天,不知不觉黑了。
  
  太平洋商厦六楼
  
  我对太平洋商厦六楼的书店抱有好感,在它所陈列的“人民出版社”的书架上,我第一次与我写作的第一本书——《女生对话》突然相遇。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书店的书架上看到我的名字,小小的,却是正正式式印在书的封面上的。幸福得不能自持,大踏步走过去。取下一本来,翻了又翻,偷着乐。可是,马上不安了。写来写去,女孩的小小心事,还有绵绵密密、起起伏伏的心情。读多了几篇,自己都觉得有点烦呢。丢了书跑到一弯的书架去,抽了一本捷克的诗集看,书面上已积了薄薄一层灰,用手指抹净了,想到大多数的书很快会被时间湮没、被人们淡忘、或者丢弃,忧郁像一大朵乌云劈头罩下来。看见过一则报道上说捷克这个国家,三天会出一本诗集,这种情形,也许和中国差不多吧?
  这时,就见到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到那里,手里翻着的,正是我的《女生对话》,我紧张了,呼吸都放慢了,盯着胖女孩看,好像她在看第一部分,“哎呀,”在心里叫起来:“好的在后头,在后头。”胖女孩没有再往下翻,她看看封面又看看封底,像是在做权衡。她又在翻了!一页页的纸,从大拇指腹上扫过去,扫过去。末了,她放下了书,把目光投向别处,我也大大松了一口气。
  我请求收银小姐在一本《女生对话》后敲个章,敲上时间、地点。把笑容含在嘴巴里,带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好玩心情,从玩具部穿行而过,下了太平洋商厦六楼的电梯。
  
  马槽书屋
  
  马槽书屋是开在上海师大后门边上的一个小小书亭,架子上的书不多,三四百本,或者更多一些,然而是经过绝对值得信赖也是颇具眼光与水准的筛选。在大书店里,找一本心仪已久或者能一见钟情的书,有时犹如大海里捞针。而“马槽”,的确是一个精萃的汇集所在,对那些在大量的书目前想入非非又无所适从的文科生或者爱好文学的人,有一种得体而有向上意义的指引。书亭很小,几乎容不下同时两个人。我就站在玻璃的外边,怀着必有所得的信心,眼光掠过书背上大大小小的粗体字。看中了,手指轻轻一点,书便向外探出了身子,马槽的主人把它完整地取出来,交到我手里。
  在“马槽”里,我几乎收齐了米兰·昆德拉在国内出版的所有小说。初次接触了有关中国当代主流艺术的介绍与评述——尹吉男的《独自叩门》,当时,我带着犹豫把这本书翻了又翻,那完全是冲进我视界里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一幅插图《张元向宁岱求婚》吸引并且感动了我,尹吉男有一句的序言:“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平视到捧着茶杯的张元向长相平平若有所思的宁岱,在一个朴素的场景里,平平淡淡地求婚。原以为这会是一本难得一翻的书,不知不觉中翻阅的次数却最为频繁,尹吉男特别的思考切入点与全新的语言与句子节奏,对我的评论写作有着渗透般的影响。
  在“马槽”里,还与《大地上的事情》不期而遇,它的字字句句,发出银子般沉思、柔和与梦幻的光泽。理解作者苇岸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昌平小县城里亲和、诗意、闲散地生活,在心里把他视作一个纯情朴素的好兄长。“作家生涯”里那些短短、精纯、诗意的小片断,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的选书与读书。周鹛英在苇岸的书里是一句话一晃而过的人名,在我逐字逐句的阅读中也不曾遗漏。后来,又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了周鹛英的妻子写下的《永远的五月》,是我所见的最好最深挚的悼念文章,我把它视作《大地上的事情》的伤感延续。苇岸在书里无数次以他少有的热烈笔调谈到他喜爱的美国作家梭罗及他的著作《瓦尔登湖》。买了《大地上的事情》的一年后,在“马槽”与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宿命的相遇。由一本灵异的好书到另一本站在它背后的具有源头意义的好书,“马槽”是一把总钥匙,苇岸是一个指引者。我想念着北方,在天明地净的昌平,还有一个纯粹的、读书的、文字的人。虽然,我只遇到过他的一本书,只有这一本书,已经是足够了。
  后来,小小的却无比宽大的“马槽”消失了,以咖啡厅和夜晚沙龙的形式寄存在某家宾馆的两楼。后来,我从《中华读书报》上一篇文章不经意带过的一笔中,知道一直被我视作遥远而亲近的兄长的那个人已经死去。带着不为人所知的悲伤,我反复反复想起他在这本书里劝告诗人海子的一句话——“死,无论如何是五十岁以后的事情。”可,就算活到今天,苇岸也只有41岁。
  书店的午后,有一种适时适地的阅读的快乐。我常常会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读书,陷在冗长而美妙的梦幻般的阅读中,不可自拔。他们往往一辈子也没有留下过一个字,然而对书的目光和品味能像星星一样洞悉大海一样深远。这些书的鉴赏者和更多的书的生产者,究竟谁更快乐一些呢?
其他文献
昨天,一位久违的朋友来看我——她是学医的,正在学雕塑,带给我一份她亲手做的圣诞礼物。原来是一个石膏的心形蜡烛槽,槽里镶着紫色的蜡,散发着她所特有的白衣天使的香味,背面刻着“Dora(我的英文名),happy!”。  她喜欢蓝色,可她送我的东西却都是紫色的。她说:“蓝色太忧郁,我希望你快乐。”  我心里很感动,可是没有告诉她,其实紫色也是忧郁的,而且是神神秘秘的忧郁。  曾经喜欢过紫色,怕是多年以前
期刊
我是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他的。  那是一个很安静的男生,他和我一样走路上学。很多的早上和黄昏,他都是走在我的前面,背着一个和我的书包一样大的大书包。最初吸引我的是他的白袜子,他总是穿着干干净净的白袜子,球鞋倒是常换,蓝色的,黑色的,还有紫红色的,都很好看。他真的很安静,灰尘在他的脚下乖乖的,一点也不飞扬。不像我们班的男生,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压根不会走路,说得难听点,只会蹦。  所以他让我觉得新奇。 
期刊
一    早晨自习课,班里乱哄哄的。  原因是班主任小白没来。  小白一贯是个认真的班主任,没有一节早自习会不来的。  语文课代表是维丹利,他去了小白的办公室一趟,一无所获地回来了。  “找不到他!”维丹利说。  大家都骂维丹利多事,“没有小白的日子里,你就放纵你自己!”飞猪大胆地大声篡改歌词。  我问咪咪:“该不是煤气中毒,全家身亡了吧?”  咪咪震惊,问我:“你有这么恨小白吗?”  我赶紧摇头
期刊
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地舒展着身子,在阳光中灿烂地微笑。  “做一朵花多好啊!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可以用香气引逗蝴蝶起舞翩翩,可以用色彩博得人们赞赏连连。她们真是一群不知忧虑为何物的快乐仙子呢!”我对着花儿自言自语。  “不,不是的”风中飘来一个细小的声音,“你错了,我们并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样。我们惧怕烈日,惧怕暴雨,惧怕狂风,惧怕寒霜,惧怕人类的攀折,惧怕害虫的啃噬。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自己的
期刊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感冒是一种很伤感的病。  我喜欢早些年那个还没长大的范晓萱,喜欢那个用非常认真的声音和表情在漫天飞雪的圣诞节一边感冒一边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的小女孩。如果分别,如果思念,如果刚好这个南方的冬天有雪,如果你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痼疾,那么这一场病又怎么能逃得开?没有比一场久治不愈的感冒更适合这个伤感的季节。枕边的纸团越积越多,终于像一座小山的高度。长长一卷卷纸竟也所剩无多。秋天已近
期刊
当你在繁华拥挤的霓虹街头邂逅我时,当你看见我匆匆地斜眼瞥你一下再优雅从容地与你擦肩而过时,当你发现我穿着简单的长裙蹬着复杂的皮鞋冷漠地穿梭于人群甬道时,请你不必惊讶。我对现在的自己已无异议,我的长久以来积累的改变,冲淡了内心曾经极度的恐惧与惶恐。也许这样的麻木很好,让我不再抗拒真实,不再反映时间的溃烂。那么,也请你不要讶异了。我不喜欢你用这样惊愕的眼光看我,我不是异类,和你们一样,我只是一只每天为
期刊
展览馆没有想到过要飞行,他觉得在城市里,站在一个地方挺好的。白天,可以看街道上的人呀,车呀,晚上,就跟展览馆里的画聊聊天,听听他们来到展览馆的故事。  一天晚上,展览馆盯着一个画框看了半天。画上的大树还在,草还在,风还在,就是停在大树上的鸟不见了。天快亮的时候,展览馆看见鸟飞回来了,鸟根本不回答展览馆的问题,急急忙回到大树上。  接下来的白天,展览馆不再看人和车了,一门心思想鸟的飞行。鸟飞到了什么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里转述道:“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又提到丰子恺画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我想,这些泥人一定至少是精细的。因为“模子”一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的,饱含了责任感和对成品的期待。  如果,这些泥人会说话,一定是小说《标杆》中的这一句:“灰突突的笔袋、灰突突的笔记本
期刊
一    “玉泥!等一下!”乌瓶在背后叫住我。  我皱着眉回头看她。教室里的钟指在9点,已经很晚了。  “今天早上英语课,你说的那个词,嗯,就是那个‘上帝的速度’,可以不可以再跟我讲一下?”乌瓶露出很“职业化”微笑。  这家伙虚伪得让我讨厌,不由刺她一句:“你以后是不是想当公关小姐?或者去给美国老板当女秘书?”  她立刻睁大“纯洁”的双眼:“你说什么呀?”  “没什么。”我耸耸肩,转了转眼睛看别处
期刊
屋子里没有装窗帘,清晨的阳光长驱直入,明白无误把我从沙发床上的美梦中掀翻。我“哗”地睁开眼,觉得自个儿又像新床单一样干净,在白天里重新展开。我坐起来,美滋滋地盘算—  多好呵,天暖和了,不用去租场地了。这个城市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公园和绿地,沿着城市的高架路就有不少。静安公园、天山公园,富民路、重庆路都有很大片的绿地,它们都可以做天然的练舞场。我打着如意算盘:省出租仓库练舞的钱,也许可以多出点上艺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