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为之思情更远 虚处落笔韵益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代为之思”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以虚写实的手法,本文以几篇诗词作品为例,详细论述了这种手法的使用特点及其作用,以期对学生分析鉴赏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古典诗词 写作手法 以虚写实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第3小题为: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何为“代为之思”?此题应如何解答?从考生反馈的情况看,此题从审题到解答都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不少考生感觉“如坠云雾”,所以只好“硬着头皮胡乱写上几句”。其实,“代为之思”并非考生陌生的表现手法,只是有些考生或许考前没听说过这类名词术语,因而一时不知所云而已。冷静思之:谁代谁“思”?“思”什么?仅仅是“代”吗?答案不言自喻。
  按先景后情的惯用写法,送别绝句的三、四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可《送魏二》三、四句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从对面生情,通过联想和想象为行人虚构了这样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风散雨收,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凉冷清,行人岂能安然成眠?即使他暂时恍若入梦,两岸“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也定会令他睡不安恬吧,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那无边的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给人亦真亦幻之感,是猿啼让自己难以入梦,还是梦中尽是满耳清猿的悲啼?梦中之悲景自然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欲睡难眠之中又愈显现孤怨之深。而“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而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借此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与留恋的惆怅之情,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或许因为古代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出门远行,非但险阻重重,更兼音讯渺渺。说是生离,转眼也许竟成死别。加之古人“安土重迁”,短暂的生命,茫茫的旅途,尤令古人倍觉感伤。因此,“伤离别”成为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诗词鉴赏题,送别、思乡怀远和闺怨诗作为重要的选材内容占了大半江山,其具体内容、艺术手法也异彩纷呈,而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似乎是送别和思乡怀远、闺怨诗的一种偏爱,现再结合我们课本里学过的几首诗词例析如下:
  望 月 有 感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战乱造成的流离之苦,思念亲人的心情之切,都只是如实写来,而结尾的虚拟想象更把彼此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撩起人无限乡思的明月,也许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此夜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应该也会是相同的吧?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八 声 甘 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疑愁。
  此词“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和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词人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颙”“误”“识”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词人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就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末二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虚拟: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而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这深情仿佛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可谓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总之,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词惯用的手法,何为“虚”“实”?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真为实,想象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这样,便大大丰富了诗词中的意象,开拓了诗词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而“代为之思”作为一种虚写手法,表达出来的不只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是沟通了双方的感情,这就使得思念更为感伤而深沉,或者别具一种温馨和慰藉的韵味,这也许就是许多诗词大家喜用这一手法的原因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叙事性文章,要写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情节有起有落,事件波澜迭现。文章试从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方法略作探讨。  【关键词】波澜 悬念 抑扬 巧合 误会 突转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多姿。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确实,一篇文章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镜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
【摘 要】笔者讲授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用一课时进行了主题教学,抓住“主题”这根主线,设计了四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善反省”、“批制度”、“重亲情”、“哀社会”这四个角度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较好地达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题 多角度 线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功底高超,而近年来对其文章又出现了一片争议声。笔者在教授他的《风筝》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他本人的
一、命题形式的回归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
【摘 要】《IQ测试》是一篇叙述“我”在招聘就业时遭遇的辛酸经历,痛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篇檄文。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形象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把应试教育模式给人带来的心灵戕害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小说行文中运用的情节重章叠现、心理表现的剥衣法、多重对比,既使内容在手法运用中得到充分展示,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彰显语言张力。  【关键词】小说 《IQ测试》 应试教育 表现特色 檄文    
【摘 要】“对比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通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之作通过对比,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本身、诗人情感、时代特征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学生自主地品味鉴赏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答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古诗 鉴赏 对比教学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在几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几处不同的表述。本文就此問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文本的表达效果,人物形象的特点等作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情境 表达效果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各种版本中,仅仅关于女一号林黛玉的眉
【摘 要】为使高考作文“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关,因为审题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此文就对高考试题中的三大类文题(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从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减少审题误差。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立意 审题要诀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第一条就是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而高考作文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
中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要注重语言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将道德教育的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让中学语文课堂闪耀道德教育的璀璨光芒。  一、小处着手,挖掘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应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对于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含义丰富的语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字的深刻
【摘 要】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用一两个例子,针对平时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进行概括性的纠正以巩固正确的认识,对作文的信心和水平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而要做好这些,必须找到一些支点。支点找准了,作文就很容易了。  【关键词】高考备考 作文复习 支点    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我们也要对考生说:“给自己一个支点,让你的作文更容易。”那么,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选
【摘 要】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水准的教学语言艺术造诣,还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并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语言 语言艺术    我读《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很欣赏作者对于语文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几点总结:言之有物,论之有实;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