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崇拜与帝国表象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象征、仪式、隐喻、神灵崇拜和民间信仰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是如何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科学界曾采用古典进化论的分类架构,简单的将上述内容归结为古代史的“残余”,在尚未对此加以深入探讨之前,便认为它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逐步松懈,许多民间传统社会-文化形态重新回归于日常生活中。为了回应这一“旧传统复兴”的现象,政策研究界采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试图解释目前民间“迷信”存在的时代特点和它为何没有“消失”的原因。在这种政策讨论框架的允许之下,一些学者开始搜集民间资料,并试图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更早认识到这些“残余”的价值的,应该是人类学者。对于他们来说,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因此,无论采用何种解释体系,人类学者在进入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时,信仰与仪式向来是主要观察的焦点和论题。然而,首先对中国的民间宗教和信仰加以关注,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则是海外的人类学家。出生于1937年,英国国籍的著名汉学人类学家王斯福,可谓其中杰出的一员。他于1992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帝国的隐喻》,试图为我们解读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地方性的仪式和崇拜与政府及其正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第一章中,王斯福首先提出一个历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们都深感兴趣的争论:你自己对异文化的诸神没有信仰,又对那里人们的言行完全信赖,那你如何描述这些人对诸神的信仰?这似乎是一个作者预设的自问自答的难题。王氏试图通过一些基本的政治与历史视角,对诸神给以更好的理解。他首先讨论中国人有关神鬼的表象是如何构成一种具有超越性而又古老的隐喻,接着提出一种宗教的概念。第二章到第七章则描述了地方崇拜的制度,以及它们在帝国与民国时期的政治与宗教背景下的节庆及其诸神。一方面是帝国的官方崇拜,即帝国统治的特征与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庙宇和节庆自身的政治文化。
  王氏细致的描述所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帝国隐喻的表演与表象,完全不同于那种对地点和权力的呈现,这种呈现不过是正统统治的一种陪衬而已,期间虽是紧密相关,却完全不同。……事实上,政治的性质在经历了世纪沧桑之后会发生一种有规律的巨变,但这种改变与地方性的对神与神像的崇拜相去甚远。朝代的更替属于巨变,同时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又都宣称自己与其先辈以及神圣统治者的盛世前后相联,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统治范围和性质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中最大的巨变就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这是一个革命的世纪。不过在整个20世纪中,帝国隐喻的表象并没有随之发生改变。”换而言之,帝国隐喻的表象似乎逐渐生长成为拥有自己独立成长周期的生命体,它能言说自己,甚至能隐喻帝国。
  
  《帝国的隐喻》 作者: [英] 王斯福 译者: 赵旭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
  
  
  《唐朝的黑夜》
  作者:魏风华
  出版社:国际文化2008年8月
  
  盛唐王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实历史?长安坊间的夜晚,发生了什么样的诡异故事?大唐灿烂的星空,有着何种的惊人异象?唐朝的盗墓高手,为何在茔穴里如此惊悚?锦衣夜行的侠客,因何有着至今仍无法超越的武功?作者亲睹的神奇道术,在大唐的深山中真的存在吗?唐朝黑夜里那些神秘动植物,为什么如今不存在了呢……饶有趣味的历史书,盛唐文化的旁门解读。笔墨触及盛唐王朝的绝密隐私,讲尽恐怖、星象、宫廷、盗墓、鬼怪等令人口张目瞠的诡异故事。或许只有这本书知道:唐朝的黑夜原来是这样。
  
  《编辑忆旧》
  作者:赵家璧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8年7月
  
  这是一位老出版人的回忆录。作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自此与新文学出版结缘。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
  作者:何启治、李晋西 口述:牛汉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年7月
  
  本书讲述了作家兼编辑家牛汉坎坷丰富的一生:童年灰小子、少年流亡大西北、冬天光脚穿草鞋的大学时代、为革命出生入死、因“胡风集团”而受难……刻画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命运肖像。“文革”中,在五七干校,他在政治上备受歧视,劳动却从不含糊,忘不了他领着我们扛着沉沉的麻袋登上高高的粮囤。他又是极富个性的人。本书讲述了作家兼编辑家牛汉坎坷丰富的一生,并刻画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命运肖像。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版)
  作者:葛剑雄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08年7月
  
  本书是《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增订版,在修订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作者的增订版自序和三篇约五万字的相关文章。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重点问题,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提出如何认识统一时期的消极因素和分裂时期的积极因素,并面向未来,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本书史料扎实,分析深入,视角鲜明,见解独特,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城市的秘密——地下万象》
  作者:(美)亚历克斯•马歇尔 译者:周洁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年7月
  
   罗马街道下,曾经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密室;巴黎地下,钢和玻璃结构的列车悄然驶过;伦敦城下,暗河溪流涌动。地下万象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的个性,包括城市的起源和历史,在某些情况下还预示了它的未来。作者选取了纽约、巴黎、罗马、伦敦、莫斯科、开罗、东京、北京等12个大都市,经过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向读者展示了奇妙的大都市的地下世界。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作者:(美)杜赞奇王福明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 2008年6月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日本之道——日本对文明的嫁接》
  作者:胡金良
  出版社:新华2008年7月
  
  本书是关于研究“日本对文明的嫁接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天照大神、春秋大祭、国旗国歌、日本对文明的“强制式嫁接”、朱子学、日本对文明的“抄袭”、武士培养、日本对文明的“择优式嫁接”、日本对文明的“碰撞式嫁接”等研究内容。
  
  《反弹——美利坚帝国的代价与后果》
  作者:(美)查默斯•约翰逊
  译者:罗原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此书对美国一意孤行的全球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刻画了美国过度扩张的帝国政策所面临的危机,并在序言中对911事件进行了阐述。本书被《洛杉矶时报书评》评为有助于“我们理解左右当今令人费解的新世界的力量”的六部奇书之一。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精)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年6月
  
  “历史本体论”这个词汇在作者多年的论著中不断被提及,这本新著即就此展开述说,重点围绕“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勾勒出“历史本体论”的大体轮廓。“历史本体论”本是平易道理,毫不高深,因之也就直白道来,而不必说得那么弯弯曲曲,玄奥难懂。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作者:(美)王国斌
  出版社:江苏人民2008年4月
  
  作为一部富于创意和挑战的探索性著作,本书在广泛吸收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蒋勋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年7月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依照朝代的次第,本书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最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这一深受欢迎的代表作今以横排本与读者见面,增订图版计二百四十余帧,图文辉映,精彩照人。
其他文献
编译:蒲娟    运动会在古代世界意义深远,但除了奥林匹克,我们对其他古代赛事仍所知甚少,比如为了纪念奥古斯都大帝而设立的“圣巴斯塔”运动会。那不勒斯地铁修建中发现的碑文提供了有关圣巴斯塔运动会的新信息,使得“仿奥运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自从一个多世纪前,考古学家在奥林匹亚发现了关于“圣巴斯塔”运动会(Sebasta)的描述以来,这个盛会就一直如同掩盖在迷雾之中。那不勒斯地铁修建工程中发现
期刊
地下之火,在火井蔓延千年,而华夏历史中,“火井”对文明的影响是几乎无法用“代”来计算的了。    2006年7月,我站在了邛崃市火井镇河北街的尾端,一幢当地人称为“海屋”的高大老宅院前,这就是火井镇上乃至整个邛崃西路,上世纪中叶最富丽堂皇的宅子。几位儿童拿着当地俗称“火井发饽饽”:一种由大米、糯米混杂蒸制而成的白糕,从我身旁一闪而过,消失在古街的深处。    “新”、“老”并存的古镇    火井镇
期刊
“更快、更高”,不仅是人们在赛场上的期望,也被深圳人用于对摩天大楼不断提高中。    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游客,地王大厦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个标志,它是曾经的亚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  离地王大厦不远,是深圳另一个最不容忽视的景致——邓小平画像。  从邓小平画像到地王大厦,走路不过五分钟。画像前的那个十字路口,几乎是最具深圳特色的留影地点。每一个到过深圳的人,都试图在这里摆个姿势,第一张是
期刊
编译 笑非 王斐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简”这个连环画人物在英国军队中无人不晓。这个金发美女不仅被印在年历、打火机上,还被印在飞机、军舰、坦克上,作为幸运的标志。她的影响之大,丘吉尔曾把她比作盟军用来对抗德国的秘密武器。    英国的“美女炸弹”    1932年12日,“简”出现在一部名为《简的日记:一个聪明伶俐年轻女孩的日记》(“Jane’s Journal——the Diary o
期刊
观点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
期刊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描绘了一副从古琥珀中提取恐龙DNA的美妙幻景。 在今天,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遗骨身上获得基因组完整图谱,已是现实。    公元前210年,陕西关中尽是大工地。在咸阳,新朝宫阿房宫已经开工两年,而骊山脚下,秦始皇陵的修建已经进入第37个年头。    秦陵是从秦始皇13岁登基那年就开始修建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是李白的诗。秦陵修建时间之
期刊
1949年,从保甲到居委会,在大历史是新旧制度的更替,而之于渺小的个人,却是短暂的得失与荣辱。    说起来,陈福林和陈道彰两位老人,这辈子唯一重大的政治身份,就是曾经担任了共和国第一个居委会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陈福林来自工人阶级,陈道彰出身商人世家。前者靠拉人力车糊口,后者是这个城市资产阶级的后代,有着不错的学业背景。居委会之于他们就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的城堡,把两个人生轨迹截然迥异的人物安排在了一起
期刊
对于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床头摆了一排黑泽明全集就和摆了一排希区柯克全集是一样的意义,它们都不是很好的入门作品,却是入行许久之后,觉得黔驴技穷了才会认真去看的好东西。虽然中日文化很多相通之处,但看得懂黑泽明的故事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作品内涵却很难,不过幸亏有这么一个支点:莎士比亚。  早于“言必称希腊”的八九十年代,黑泽明在四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寻找东方价值观在西方思想体系外的姿态。他父亲是个军人,黑
期刊
编译:彭华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第一支青年地下抵抗组织,近百名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二战期间,在苏联被占领区虽然有数以百计这样的地下组织或游击队,但“青年近卫军”是第一个在成员大部牺牲后一举成名的抵抗组织。  “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事迹在几十年前的苏联几乎家喻户晓。在那个年代,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青年人中十分抢手,导演格拉西莫夫改编的影片更是催人泪下。“青年近卫军”主要英雄人物的名字随处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离开非洲大陆的?一路上,他们碰见过谁,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千百年的疑问推动着人们去寻找人类迁徙的地图。    只要用一个棉签擦拭面颊,获得口腔上皮细胞,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与世界上那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你是不是和英国女王或者成吉思汗有亲戚关系。这是真的吗?  2005年,美国原住民万帕诺亚格族族长麦克尔马克雷就试了试,他想了解
期刊